申妍妍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推行城鄉復興發展策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構建美好社會的重要手段,是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徑[1]。因此,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如何把先進的地域文明和經濟社會建設融為一體,因地制宜,有效避免我國城鄉建設中“趨同化”的弊病,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發展不但符合人們的審美追求,還具備經濟、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推進文創產品開發,既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產業建設的創造性發展,又是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由于蘇州傳統工藝與美術資源文化豐富,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各種能工巧匠為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時,蘇州市人民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推動了蘇州市文創產業園區建設,進而更好地促進了蘇州市文創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
文創產品是傳承蘇繡文化的新載體,傳統文化資源是重要的文創設計元素,文化資源和創意設計的雙重結合為地域性文創設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設計思路,擴大了傳統文化受眾群體[3]。如圖1所示,蘇繡文創產品開發應考慮地域因素,深層次研究鄉土文化的民俗情懷,重點彰顯地方人文風貌,展現不同的地方特色,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圖1 蘇繡精品《小貓》
文創行業的文化商品在形成過程中借助無形的人文資本,如傳承文化符號、人文要素、文化精髓于商品或服務中,以完成對文化藝術形式、文化內容的繼承。蘇繡藝術源于中國吳地,經過畫身、紋身再到畫衣、繡服,蘇繡的藝術形態不斷發展、日臻完備[4]。近年來,蘇州繡藝已由“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邁向“研究性保護”的新階段。
文創行業不是完全獨立的,是依存于其他行業范疇,如工藝設計、工藝制作等傳統工藝范疇,以此進行文化創新的關聯、擴展與傳遞。蘇州已成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因此,旅行紀念品也成為將蘇繡美術和中國傳統文化及創意產業跨界結合的理想選擇。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定位蘇繡文化,根據蘇繡價值特色凝練創造出符號化以及個性化的文創產品,采用獨特的設計方法,使其成為該地區獨特且具有可傳遞性的物質消費品,快速聚集人氣并提高認知度,從產品輸出向文化輸出、風俗輸出以及體驗輸出轉變,促使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快速轉變,帶動就業與經濟轉型[3]。
當代文創與傳統蘇繡藝術的融合,顯然是經過了人文選擇與時代發展雙重考慮,因此,二者都具有自身的結合要求。社會主義人文性表現為當代文創會通過提煉傳統非遺蘇繡中更為經典的藝術特色,使之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5]。時代性也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而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也給當代文創和非遺蘇州刺繡無數發展機會和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當代文創和非遺蘇州刺繡需通過歷史人文性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才能更全面地適應現代人的消費觀與審美。
蘇繡與文創產業相結合,將藝術融入產業,進而生成別樣的商品,既然作為商品,就需要考慮商品的價值體現和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商品的價值都要從美觀和實用兩個方面進行考量[4],因此,美觀性與實用性對于蘇繡文創產業來說至關重要。依照這兩點來開發產品,不僅能提高現代文創的真正價值,還能為蘇繡這項非遺項目注入新鮮“血液”,也因為二者的融合,大大縮短了當代文創產品與世界非遺蘇繡之間的距離。
在進行文創設計時,人們會有意識地進行主次區分,以凸顯產品的主觀部分與主觀表達。文創產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不會無端激進,也不會刻意舍棄。所謂藝術,并非只是高雅的表現,更是生活點滴的體現,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6]。雖然蘇繡是小眾產品,但是從云端數據來看,在文創大環境下,已經覆蓋了全部市場。由此可見,單一化的手工產品不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反響不佳,更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這就需要蘇繡創新發展,開發衍生產品,推出系列化和主體性的手工文創藝術,面向大眾,滿足市場所需。
文創行業的繁榮態勢為蘇州刺繡的發展提供了一次嶄新的機會。蘇州刺繡本身既是藝術產品,也是歷史人文產物,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歷史脈絡與人文意蘊,表現了歷史人文創新。因此,具備較高審美趣味、人文特性和文化附加值的蘇州刺繡,特別契合當代文創及其衍生產品的發展特點,具有較高的發展價值與良好的市場前景。蘇州刺繡與當代文創產品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當前蘇州刺繡的發展困局。
傳統蘇繡注重“精﹑細、雅、潔”的藝術特色,其中,“精”和“細”是指繡工的精湛,而“雅”與“潔”則主要表現為高超的藝術水準。蘇繡文創產品不僅應延續傳統蘇繡“工”與“藝”的雙重高標準,還應符合當代人的時尚審美,堅持以時代的審美標準作為設計原則[4]。
2016年,我國著名工藝與美術大師鄒英姿打造了中國蘇繡藝術文創作品《姑蘇人家》,如圖2所示。作為中國傳統雙面繡,該系列藝術作品一改往日中國傳統雙面繡固有的裝裱形式,其造型藝術創意源于中國傳統江蘇民宅的粉墻黛瓦和蘇州園林的建筑輪廓,呈現了契合當下社會時尚審美觀的極致簡潔。同時,在創作中也不失中國傳統蘇繡技藝精工細作的特色,每部小藝術作品都展示了獨特的江南生活環境,而這些地方看似單一,結合之后就會產生水鄉村落的綜合效應[6]。《姑蘇人家》成為中國當代蘇繡文創產業的杰出代表,充分體現了整個設計過程中對中國當代傳統文化藝術審美原則的精準把握。

圖2 鄒英姿蘇繡作品《姑蘇人家》
目前,整個蘇繡市場中的蘇繡產品在開發模式和創新程度上依然處于較為保守的狀態,這就難以最大化推廣蘇繡,導致蘇繡依然以單純的“藝術品”自居,高高在上,無法融入群眾市場。如今是科技發達、文化交融、百花齊放的大時代,像蘇繡這一類小眾“手工藝術品”無法躋身于文化產業中。蘇繡文創的開發創新者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必先鎖定目標群體,以大眾審美來看待產品的開發[7]。另外,需研究大眾的消費習慣,強調藝術與實用齊頭并進。通過改變商品顏色、圖形等藝術內涵生產商品系列化衍生產品,還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豐富商品產品線。如蘇繡名家薛金娣先生,以“梨花雙燕”“玫瑰之約”“姹紫嫣紅”“暗香疏影”“丁酉雞”等為主題,設計出刺繡手表(圖3),20多款產品精妙絕倫,不僅采用蘇繡工藝,還包含傳統文化元素,塑造了極具實用價值的藝術文創產品。

圖3 薛金娣刺繡手表
當今社會,由于國民經濟和生產技術都獲得了迅猛發展,行業之間的融合度也愈來愈高,傳統蘇州刺繡的使用載體也愈來愈廣泛。首先,蘇繡文創產品并非普通商品,其本質是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是具有精神屬性的文化產品。不能產生“文化意義”就無法被“消費”,這是文創產業經營的一個原則。
除傳統的藝術品以外,必然需要將應用形式拓展至類別上,最廣泛的莫過于服飾和配飾。著名的潮牌服飾“ONIARAI”(鬼洗)率先異軍突擊,打造系列服飾,將刺繡作為產品的特點,選擇大量傳統紋案,以刺繡的形式打造,特色突出,在視覺與觸覺上都給予人們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慰藉,因此深受社會大眾青睞。中國傳統蘇繡藝術與現代高科技產品之間也碰撞出創造性火花。2018年,蘇州姚建萍刺繡工作室推出了《一柄如意繡屏》(圖4),以傳統紋案為底,運用蘇繡技巧,繡出代表吉祥如意的圖案,將柿子紋樣注入其中,惟妙惟肖,寓意“事事如意”。此外,還需要從使用體驗的角度創新蘇繡文創品[5]。現在的產品設計一般會充分考慮用戶的實際使用感受,讓使用者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刺繡藝術作品,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文化宣傳效果。

圖4 姚建萍蘇繡作品《一柄如意繡屏》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文創產品的開發與宣傳極為重要,這是付諸實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蘇州刺繡文創產業為主體、傳統文化為主題、現代思想為依托,實行創作貼近生活、藝術融于實際,提高蘇繡文創產業的知名度,做到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共同推進,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因此,適時﹑正確地對蘇繡藝術文創設計進行深入研究,促進產品設計革新及蘇繡文創產品設計市場的蓬勃發展,亦能對其他傳統工藝產品設計門類產生相應影響。同時,只有借助新媒體平臺推進文創與市場的融合,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