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明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中英時尚設計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褲中線是從褲腿前后中心向上延伸的挺縫線,對其進行研究有利于解決臀型不足以及穿著時的各種弊病,同時研發出適應不同體型版型的樣式。基于褲腿、膝關節驅動、橫襠、臀圍的特點,將前后褲片分別以正中線劃分為內側和外側兩個主要結構部位,并采用貼標記線法和立體裁剪制作的方法,研究腳口、膝蓋、大腿圍、臀圍、腰圍等,在保證人體穿著合適、確保褲腿內部結構適應身體的各種運動狀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實驗研究了適體女褲中心線的位置對不同版型的影響,對不同面料、不同褲型進行了不同中心線的探索,以人臺為基礎,研究企業對平翹臀適體女褲尺寸的分配及合理性。
ET服裝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軟件、紅外線掃描儀、縫紉設備、標記線白坯布、牛皮紙、165/68A的國標人體、人臺模型等。人臺尺寸如圖1所示。

圖1 165/68A人臺尺寸
將人臺用紅外線校正的方式,根據人體各關節部位,用標記線粘貼出來,前后小腿正中垂直于地面延伸到腰部的線就是前后中心線(圖2)。

圖2 人臺標記線
1.3.1 動作選擇
動作選擇直立和叉腿。
1.3.2 實驗方法
用ET服裝輔助CAD軟件結合人臺制圖,采用褲片前中心線外側移2.5 cm、后中心外移2.5 cm的方法。膝蓋至腳口尺寸分別在中心線左右對稱,前后中心直線過臀線離前中11.5 cm、離后中10.5 cm,過腰線離前中10.5 cm、離后中7.5 cm。也就是前困勢1.0 cm、后困勢3.0 cm,按照中心線分為內側部分和外側部分。在縫制過程中,后面臀高、前面小腹外凸的造型,需要在工藝上面做歸燙來滿足所需的活動量。后臀呈下凹勢,橫襠雙曲面、人體前后厚度部分為凹面,需要拔開,把多余的量拽掉,最終形成的是符合人體各部位關節的曲面(圖3)。

圖3 中心線外移2.5 cm
1.3.3 結果與分析
(1)從褲片造型分析。從樣板形狀上看,前后外側偏直,內側偏斜。這樣的形狀容易出現外側起吊、內側斜絲拉開不好控制的局面。
(2)從成衣造型分析。褲型呈大八字造型,里外重力失衡。
(3)從褲腿生理結構功能分析。在身體平站到叉腿運動過程中,腿部內側量從倒八向平整轉變,腿部跨度比較大。腿筆直站立時,內襠到腳口貼住人體,沒有空隙量,倒八斜量比較嚴重。外側布料空開,離人體較遠,有明顯穿吊起狀態。當腿部叉開30°時,褲片面料離人體腿部左右空開量均衡一致(圖4)。

圖4 內側倒八紋
165/68A標準人臺的試穿效果和人體靜止狀態一樣,內側有明顯倒八字紋。觀察中心線可以看出,從膝蓋到腰,中心線一直努力往外側偏移,前腹部略微松量,兩側偏緊(圖5)。

圖5 內側倒八紋
通過實驗1可以看出中心線的外移,如果是做正常的合體褲,在站姿正常的狀態下,會導致褲型左右兩側失衡、褲型不美觀、人體穿著不舒適,內側量比較多。但如果合理利用,根據中心線的原理外移做低襠垮褲、無側縫打底褲以及廓形比較夸張的褲子,可以解決胯部大腿量的問題,還可為企業開發新的褲型提供思路和引導,并解決褲型的各種弊病,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和借鑒。
1.4.1 動作選擇
動作選擇直立和叉腿。
1.4.2 實驗方法
用ET服裝CAD軟件結合人臺制圖,采用褲片前中心線向內側移2.5 cm、后中心內側移2.5 cm的方法。膝蓋至腳口尺寸分別在中心線左右對稱,前后中心直線過臀線離前中6.5 cm、離后中5.5 cm,過腰線離前中5.5 cm、離后中2.5 cm。也就是前困勢1.0 cm、后困勢3.0 cm,按照中心線分為內側部分,余下尺寸即外側部分(圖6)。縫制過程和方法參照實驗1。

圖6 中心線內移2.5 cm
1.4.3 結果與分析
(1)從褲片造型分析。從樣板形狀上看,前后外側偏斜、內側偏直,這樣的形狀容易出現外側斜絲起浪。
(2)從成衣造型分析。兩褲管呈平行狀態,外松里緊。
(3)從褲腿生理結構功能分析。在身體平站到叉腿運動過程中,腿部內側量從平整向起吊轉變。外側斜量越堆越多,呈起浪狀態,腿部跨度比較小。腿筆直站立時,內襠到腳口略空開人體,外側貼住人體,沒有空隙量。當腿部叉開30°時,腳口內側明顯擰起,腳張得比較吃力,外側貼住人體較多(圖7)[1]。

圖7 外側斜紋
165/68A標準人臺的試穿效果和人體靜止狀態一樣,外側有明顯斜扭。觀察中心線可以看出,從膝蓋到腰,中心線一直努力往內側偏移,前腹部略微繃緊,兩側偏松(圖8)。

圖8 外側斜紋、內側緊
通過實驗2可以看出中心線的內移,如果是做正常合體褲,在站姿正常狀態下,腿內側很干凈,但活動量受到限制,很難跨腿,兩側會出現比較多的斜扭。但如果合理利用,根據中心線的原理內移,可以解決褲型八字問題,為制作上段八字、下段內甩型褲型(如“O”型褲)提供設計思路[2]。
1.5.1 動作選擇
動作選擇直立和叉腿。
1.5.2 實驗方法
用ET服裝CAD軟件結合人臺制圖,采用褲片前后中心線不偏移的方法。膝蓋至腳口尺寸分別在中心線左右對稱,前后中心直線過臀線離前中9.0 cm、離后中8.0 cm,過腰線離前中8.0 cm、離后中5.0 cm。也就是前困勢1.0 cm、后困勢3.0 cm,按照中心線分為內側部分和外側部分(圖9)。縫制過程和方法參照實驗1。

圖9 中心線與人臺吻合
1.5.3 結果與分析
(1)從褲片造型分析。從樣板形狀上看,前后外側和內側斜度較接近,左右都略帶斜度,線條順暢。
(2)從成衣造型分析。褲型呈小八字造型,平鋪內外側腳口量前后均勻,下身容易鋪得平整。
(3)從褲腿生理結構功能分析。在身體平站到30°叉腿運動過程中,腿部到腳口受力均衡,無明顯拉扯,腿部跨度適中。腿筆直站立時,內襠縫和外側縫到人體略有空隙,左右都留有活動空間。當腿部叉開30°時,內外側縫沒有斜紋或倒八字[3],褲片面料離人體腿部左右空開量均衡一致(圖10)。

圖10 內外側平衡
165/68A標準人臺的試穿效果和人體穿著狀態基本一樣,內側和外側都比較平整,沒有拉扯現象,受力均衡,挺縫線和人體標記線基本吻合(圖11)。

圖11 里外側平整
通過實驗3可以看出,以人體中心線為依據,褲腿左右比較平衡,穿著起來比較舒適,適合做西褲、筒褲等褲型[2]。
(1)根據以上3種結論可以推斷出,挺縫線不僅是燙跡線,對褲子的造型、款式變化也起關鍵作用,使用不好不僅影響褲型效果,更影響穿著體驗。可以根據挺縫線選擇不同的版型和款式。
(2)扁平型臀部的人體形消瘦、臀部扁平,沒有立體感、曲線感,其后臀部凸點垂直延伸線與后腰點的間距也會小于4.0 cm,臀峰點與后腰中點之間的角度小于20°。在設計褲型時,應采用減小后襠困勢的方法,使褲子更加適體,穿起來更為舒適。
(3)后困勢的傾斜角度是依據人體的結構原理而設計的,主要由人體后臀部與腰部凹凸起伏的落差決定。后困勢的傾斜角度其實也是省量設計的一種形式。后翹是因為后中線和后襠彎度的總長增加,是為臀部前驅時褲子后身用量增大而設計的,與困勢之間成正比,即臀凸越大,后困勢越明顯。后翹越大,橫襠自然越寬。臀凸越小,后困勢斜度越小,后翹減小,后襠寬也隨之減小。因此,無論是后困勢、后翹還是后橫襠,任何一個部位發生變化,其他部位都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