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翠紅,范立紅
(西安工程大學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大眾文化,體現的是民眾的生活傳統和文化傳統。非物質文化表現出的具體內容和樣式,豐富了民族主體文化,并與之構成了民族傳統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倡用教育來促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基于“考慮到必須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的認識”[1]。這個認識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來說極其重要[2],是文化得以傳承、延續和發展的關鍵。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3]要求:“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對大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應該成為文化傳承、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平臺。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和特色植入這一階段的教育中,不僅會使大學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者,更有可能使部分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當下,在年輕一代中,普遍存在對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不足,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不夠自信,以致傳承意識淡薄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紡織品設計基礎”是紡織工程專業基礎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紡織品設計人才培養應接軌時尚產業發展需要。近年來,國外紡織服裝設計大量采用中國民間元素,如剪紙、刺繡、傳統紋樣等,使織物具有別樣的東方藝術美,但國內紡織品設計卻缺乏對中國傳統特色的提取使用,這一方面應向日本、韓國高校學習。在日本、韓國的培養模式中,除了專業基礎知識理論、實踐課程以及創造力培養課程外,還有對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4]。
因此,對于紡織品設計人才的培養,應采取工藝技術+藝術模式,好的藝術設計需要好的技術來保障其創意和品質,同樣,精致的技術也需要藝術去提高附加值[5]。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求,提出在“紡織品設計基礎”課程中增加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提取等內容,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造型、圖案、色彩、技藝等元素,培養文化創意設計和研發人才,增加產品創新力和活力,同時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產業化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一類稱為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蜀錦、宋錦、云錦、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織錦、扎染、蠟染、香染、蜀繡、苗繡、刺繡、傳統紡織技藝等[6],這些都是各民族人民長期生活的藝術積淀和智慧結晶,有體現民族特色的花紋、色彩、圖騰等,也有體現人類智慧的技藝。
將紡織類非遺與“紡織品設計”課程結合,如在講解棉及棉型織物設計時,可以講述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講解毛型織物設計時,可以講述傳統毛紡織及緙毛技藝;在講解絲織物設計時,可以講述宋錦織造技藝、緙絲織造技藝、少數民族織錦技藝、蠶絲織造技藝等;在講述麻織物設計時,可以穿插夏布織造等。每一項現代紡織技術都有傳統技藝的影子,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參與到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保護中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將上升至理論高度。
在紡織品設計實踐環節中,一方面引導學生提取傳統紡織類非遺特色,如將“繡”的技藝或傳統圖案引入產品設計中;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挖掘其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如剪紙、版年畫、民俗圖案等,將非遺圖案進行衍生,借助織物仿真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進行產品設計,在設計作品中嵌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研發文化創意產品,或傳承傳統工藝技術,如緙毛工藝的通經斷緯可形成立體風格織物。
以緙毛工藝技法為例,緙毛是一種古老的編織工藝,由于作品厚重粗獷且生產耗時,現主要以觀賞性工藝品的形式呈現[7]。圖1為學生汲取緙毛工藝、剪花工藝精髓,利用現代織機及織物組織結構織造的作品圖。學生在設計及織造過程中,在原有工藝基礎上探索多種表現形式,通過不斷調整工藝技巧和技術方案,形成最終作品。

圖1 學生非遺傳承作品
作品既體現了緙毛及剪花技法,又融入了現代織物組織表現形式,形成了不同形態的立體結構及色彩表達。緙毛工藝“通經斷緯”形成圖案主題,組織結構有助于形成不同色彩及肌理,剪花提供立體效果,現代技藝與傳統技法的結合,可推動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
紡織品設計知識面廣、流行信息量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圖書館、服裝和面料市場了解紡織品設計的新元素(新原料、新工藝、新設備、新功能),感知色彩花型、面料特性的流行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也可以通過傳統紋樣、非遺特色實例,引導學生把零散的專業知識點串聯起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將面料大賽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層次,鼓勵學生參加各項紡織相關賽事,使學生在競賽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如參加“紅綠藍杯”紡織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互聯網+紡織等各項賽事,進一步培養運用專業基礎知識進行面料綜合設計的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參賽作品既有面料創新設計,又有面料圖案設計,涵蓋技術類設計和藝術類設計[8]。
教師通過校外培訓、下工廠實踐等方式,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積極從事紡織品設計實踐活動,通過多走訪特色小鎮,采集民間手工作品,學習非遺知識。
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走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學生親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如組織學生參觀陜西省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觸、了解、發掘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更多的關注。
由教師帶隊,匯集對創意設計有興趣的學生參加,通過調研、設計、織造等流程,將學生的學習模式由被動變為主動,一方面了解非遺特色知識,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完善紡織品設計知識結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院也可以設立紡織品花型設計中心、創新設計基地等,引導學生開展創意設計到試樣的全程技術創新。
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術家來校辦講座、報告會,同時與在校老師共同開展非遺研究,推動相關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9]。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紡織品設計、專業課程設計與非遺特色結合,能夠培養學生既掌握現代紡織技術,又熟悉中國傳統紡織技藝、紋樣圖案,有利于提高學生紡織品創新設計能力、加強非遺傳承與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