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喬
(新疆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征,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演變的濃縮,不僅是保暖御寒、適應自然環境的衣著外化形式,也凝結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乃至宗教文化等內在精神世界的映射。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與變遷除了受其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意識形態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存資源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也充分體現在裕固族服飾上。
裕固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聚居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鄰近的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裕固族總人口為1.470 6萬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因此,其也是甘肅省3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據史料記載,裕固族原居住于漠北高原(今蒙古高原)一帶,曾兩次遷至河西走廊地區,又在明中葉時東遷至祁連山脈。裕固族人民在長期遷移、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獨特的服飾文化。在遷移過程中,地理環境及氣候等因素也對其服飾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裕固族歷史悠久,其族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丁零以及古代漠北的回鶻,840年,雄強一時的漠北回鶻汗國崩潰,其部眾西遷南下,其中一支西遷入當時吐蕃統治下的河西走廊一帶,后來建立過甘州回鶻汗國,1028年為李元昊擊潰后大部西遷與沙州回鶻匯合,宋史中稱為‘黃頭回紇’,據考證,也就是‘黃回鶻’之意,裕固族至今還自稱‘sari? yo?ur’,也還是‘黃回鶻’的意思。”[1]明朝中后期,以撒里畏兀兒為主體的關西七衛東遷入關,遷居祁連山南北麓和河西走廊中部,大體上與今天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區域相當。
通過對裕固族歷史的簡略回溯可以發現,從古至今,裕固族大體走過了漠北草原、河西走廊、阿爾金山南北及祁連山南北這四大地域,均在400 mL等降水量線以北,也就是傳統的農牧交錯線以北的高原、高山和草原地區。兩千多年來,裕固族一直生活在群山草原環境中,秉承著先輩的游牧生活至今。這樣的遷移歷史以及長時間的草原游牧生活,對裕固族服飾產生了尤為深遠的影響,這也一一反映在當今裕固族傳統服飾文化中。
據文獻記載,裕固族先民丁零最初游牧于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后南遷分為兩支,東支游牧于鄂爾渾河流域,屬現今蒙古高原一帶,平均海拔1 500 m以上且居于內陸,降水較少,不適合種植業大量發展,但為牧草生長提供了極為適宜的條件。因此,蒙古高原草場資源豐富,擁有多種類型的天然牧場,適宜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且適合各類毛皮動物棲息和繁殖,吸引了歷史上諸多游牧民族在此居住。
河西走廊主要由敦煌—瓜州盆地、酒泉—張掖盆地和武威盆地3個獨立的內陸盆地組成[2],位于西部內陸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雨熱同期,祁連山的冰雪融水也為河西走廊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在此氣候條件和地形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眾多大大小小的綠洲,孕育了優質的牧場,適宜游牧民族發展畜牧業。《甘州回鶻史》中記載:“回鶻自840年西遷,大舉進入河西,至874年左右開始形成割據一方的勢力。”[3]
河西回鶻敗亡后,涼州的回鶻人投奔湟水流域的唃廝啰部,賀蘭山回鶻歸于西夏,甘、沙州及合羅川的部分回鶻人從沙洲以南翻越當金山口,在今柴達木盆地西北緣游牧,后又向西發展,同于闐東界接壤,北至庫木塔格大沙漠,同高昌回鶻相鄰,南至阿爾金山,在古沙州界內[4]。阿爾金山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其東端為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界山,高度在3 000~4 000 m;西段較高,最高峰6 161 m。山麓孕育若羌、米蘭等綠洲,但面積較小。
明中葉時,裕固族駐牧地區發生特大戰亂和災荒,人們東遷至關內祁連山一帶駐牧。祁連山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由于青藏高原地勢、海拔較高,夏季時東南季風的濕潤氣流波及祁連山區,而冬季受內蒙古干冷空氣和西北寒冷氣流的影響,氣溫驟降,因此,氣溫年差較大。冬季漫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暫而溫涼濕潤,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雖然夏季短暫,但雨熱同期的氣候適合牧草生長,山地牧草繁茂,形成了裕固族先民以畜牧業為主的生計方式[5]。
每個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與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各民族所處地域、氣候、地形等地理環境的獨特性,都對其民族傳統服飾有一定的影響。縱觀裕固族的發展歷史,其生活環境大都以草原游牧為主,同時以畜牧業為經濟基礎,成為馬背上的民族,其服飾文化也因此受到影響。
裕固族人民大部分活躍于祁連山北中部地帶,地形復雜,平均海拔在2 700 m,氣候較為寒冷,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但南部地區有平坦的山谷、起伏的丘陵和大片的草原,是放牧的優選之地,適宜各種毛皮類動物棲息和繁殖。因此,裕固族人民以游牧生活為主,牛羊眾多,優越的自然資源為裕固族人民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該族人民就地取材,以動物皮毛制作衣物用以御寒,他們將羊毛捻成線制作羊毛褐子、羊毛氈,或用動物皮毛做皮襖、皮靴,以應對寒冷的冬季。據記載,唐五代時靠近農業區的河西回鶻還會交換棉紡織品,少數富戶或貴族會交換中原的絲織品。因此,在貴族、富戶家庭中,絲綢、布匹也被用來制作裕固族服飾,但一般服飾仍以動物皮毛為主。
服飾的最初功能是御寒、遮體。墨子曰:“饑則食之,寒則衣之”。《釋名·釋衣服》中也曾提到:“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6]裕固族男女服飾大多都為高領偏襟長袍,領高齊耳,衣長及腳踝,內著長褲,腳穿長靴。這樣的衣著特點就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首先,縱觀裕固族發展遷徙的歷史,大多族人生活在北方中高緯的山川戈壁之中,寒冷的氣候要求經常遷徙的裕固族人不得不準備具有良好保暖效果的服裝。因此,高領且及腳踝的長袍能夠很好地進行全身保暖,御寒效果更好。此外,從裕固族族源分析,裕固族源于回鶻,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生活在高山、沙漠、戈壁、森林、草原。裕固族人民以游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經常要隨季節的變化而遷移到水草豐茂的牧場,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為適應馬背上的游牧生活,裕固族男子身穿高領、大襟、左衽長袍,長度與其身高相當,外系腰帶,內著長褲。裕固族女子服飾略似于男子長袍,翻領、窄袖,衣身下長曳地,著長褲。這種窄袖緊身的服裝,不僅線條優美,而且適用于草原馬背游牧生活,可抵御風寒。
裕固族居民經過歷史上數次遷徙之后,最終定居于河西走廊及祁連山區一帶。河西走廊屬于平原地區,地勢較為低平,平均海拔在1 200~1 800 m,為川區;祁連山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3 000 m以上,為山區。裕固族人民分駐于山川兩區,由于地勢、氣候以及社會經濟不同,生活方式和服飾發生了相應改變。因此,在歷史的發展中,山川兩地裕固族的傳統服飾也略有不同。
裕固族在歷史上的遷徙較為復雜,至清初時,主要居住于祁連山西部。時至今日,裕固族人民定居于祁連山北麓至河西走廊中部的狹長地帶,主要聚居區有東、中、西三大塊:東部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區;中部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首府紅灣鎮為中心,在大河區和康樂區;西部在河西走廊中部的酒泉和高臺之間,屬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明花區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4]。其中,東部和中部都是祁連山北坡山麓地區,地勢較高。
民國時期的裕固族已分為大頭目家、曼臺部、東八個家、西八個家、楊哥家、四個家、五個家、羅爾家、亞拉格家、賀郎格家10個部落[4]。當前居住于川區的裕固族人只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明花鄉居民,分屬于賀郎格部落和亞拉格部落副頭目轄區[7]。其余大部分裕固族人民仍然居住在山區,以傳統的游牧為生。
回鶻西遷至河西走廊之后,仍然繼承了傳統的游牧文化,但自從漢武帝開設河西四郡,農業就在河西地區發展起來。至清朝后期,據學者調查記載,大多數裕固族人過著游牧生活,而肅州南部和東南部村落中的裕固族人民則在此定居[8]。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居住在川區的裕固族人民在發展畜牧業之余也進行農業生產,與漢族互通貿易、學習一些刺繡技術等,種植業的發展使居住在川區的裕固族人民鮮少遷徙,逐漸遠離馬背上的生活,這對川區裕固族服飾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居住在山區的裕固族人民仍從事游牧生產,保留著傳統的游牧文化,鮮少與農耕民族融合,保留了裕固族先民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發展畜牧業經濟。
山川兩地服飾的不同之處如表1所示。

表1 山川兩地服飾的不同
裕固族服飾的發展、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當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時,服飾則保留傳統模式;當地理環境相對開放時,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生活在山區的裕固族由于天氣寒冷,服飾多以皮毛為主,以御風寒,且由于山區的地理環境相對封閉,裕固族居民保留了原有的游牧文化,仍以放牧為生,服飾較為簡單,只在部分袖口或衣衩部位繡花鉤邊作為裝飾;川區裕固族居民在發展過程中與漢族逐步交融,以農業為主,且川區氣候較為溫和,衣物多以棉布、絲綢等為主,并且在衣襟等大片地方均有繡花或彩線鉤邊作為裝飾。同時,居住在川區的裕固族居民逐漸遠離馬背上的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而傳統的長袍在農耕勞作中多有不便,因此,川區男子多穿偏襟短衣及長褲,以方便勞作。
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向外展示的文化特征之一,體現了一個民族滄桑的歷史。服飾最初的功能是御寒遮體,但在民族發展過程中,服飾逐漸融入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成為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表征符號之一。同時,服飾文化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民族的交融、民族的信仰和地理環境等變遷的影響。尤其是地理環境,對民族服飾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定基調的作用。裕固族在歷史發展中先后游牧遷徙,有4次大的地域變化,即漠北、河西走廊、阿爾金山南北及祁連山南北,始終沒有離開群山和北方草原地區,而這一切也都充分體現在裕固族以家畜及獵獲的動物皮、毛為服裝主要材料上,形成了當代戈壁川區服飾、祁連山區服飾兩大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服飾。由此可見,北方游牧地理環境對裕固族服飾的形成具有奠定基調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