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灝昕,周孝明
(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約占我國面積的68%,此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開發合理性直接影響地區生態。2018年10月,“西北生態保護屏障和綠色家園建設” 座談會中提出利用西北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堅持高質量發展,綠色惠民,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推動西北地區綠色發展。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 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一,實現“多規合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1-4]。
甘肅省慶陽市是西北地區能源生產、原油生產的重要節點城市,是中國第一大油田長慶油田的誕生地。在甘肅省城鎮體系和生態環境戰略格局中,慶陽市是陜甘寧三省經濟交流的重要節點,也是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點。現階段,慶陽市正面臨著有限的資源承載規模與更大強度的社會經濟活動,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全面把握區域資源環境承載狀況,力求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支撐,是當前的重點任務。
本研究通過對甘肅省慶陽市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進行評價,分析全市區域資源稟賦與環境條件,研判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問題和風險,識別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極重要區和生態極脆弱區),明確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的適宜空間,為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重大工程提供基礎性依據,促進形成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慶陽市地處甘肅省東部,位于陜甘寧三省區的交會處,轄7縣1區。全市面積27 117.42 km2,地形復雜多樣,包括高原、溝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巒、斜坡等地貌。市內有馬蓮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蘆河5條主要河流穿過。
慶陽市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1月平均氣溫約-9 ℃,7月平均氣溫約26 ℃。冬季常刮西北風,夏季多吹東南風,冬冷常晴,夏熱雨豐。降雨量南多北少,全市年降水量350~650 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氣溫南部高于北部,年平均氣溫9.5~10.7℃,無霜期140~180 d。年日照2 213.4~2 540.4 h,太陽總輻射量125~145 kCAL/m2,地面平均蒸發量為520 mm,總體呈干旱、溫和、光照足的特點。
(1)行政界線數據。慶陽市自然資源局提供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項目使用的市、縣、鄉邊界。
(2)地類覆蓋數據。慶陽市自然資源局提供的全市各縣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初步成果數據,用于提取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指標等。
(3)地形地貌數據。由“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下載的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valuation Model,DEM),精度30 m×30 m。
(4)保護地數據。各類保護地數據由甘肅省自然資源規劃研究院提供,包括國家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沙化封禁保護區、森林公園等。
(5)地質災害相關數據。慶陽市自然資源局提供的《慶陽市地質災害規劃2016—2020》。地震數據來源于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數據庫,活動斷層數據來源于甘肅省1∶100萬斷裂分布矢量數據。
(6)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數據。網上下載2018—2020年的Landsat反射率數據。
(7)沙漠沙化數據。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1∶10萬沙漠空間數據;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1∶25萬土壤侵蝕空間分布數據。
(8)生態保護紅線。收集甘肅省生態紅線劃定矢量數據。
(9)土壤質地數據。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1∶100中國土壤質地空間分布數據。
(10)氣象數據。降水量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
(11)氣象災害相關數據。由甘肅省自然資源規劃研究院部分提供,結合各區縣提供資料,主要包括慶陽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慶陽市氣象災害研究文獻資料。
(12)水資源相關數據。甘肅省水資源公報、2019年慶陽市水資源配置及用水總量控制方案、2019—2020年慶陽市供水量統計表、水系圖等。
(13)交通數據。由三調數據庫提取現狀交通數據,主要包括公路、機場、站場數據。
(14)農牧業數據。包括畜牧業生產情況、糧食生產、林果業有關數據,數據主要來源《慶陽市統計年鑒2019》,根據公開的文獻資料(慶陽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對部分數據進行修正。
本研究所使用數據獲取時間為2019—2020年,按數據類型對數據分類整理。
以2019年6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出版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試行)》為技術依據,評價公式依據技術指南,在此基礎上加入安全一票否決機制。
(1)確定評價內容、技術路線及核心指標。開展實地調研、部門走訪、專家咨詢等,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及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統一規范評價底圖與基礎數據。
(2)開展單項評價。依據技術指南和地區特點,分別開展生態、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環境、災害、區位等單項評價。其中,優先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生態敏感性評價;在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域以外,分別開展農業生產、城鎮建設功能指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環境、災害、區位等單項評價,技術路線圖如圖1所示。

圖1 技術路線圖
(3)開展集成評價。基于單項評價結果,優先識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極敏感空間,確定農業生產適宜性和城鎮建設適宜性。表1為慶陽市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表1 慶陽市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4)開展綜合分析,支撐慶陽市國土空間規劃決策。在評價基礎上,進行資源環境稟賦、問題和風險識別、潛力分析等方面綜合分析,并總結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建議。
慶陽市生態保護極重要區是指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以及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態脆弱程度高的區域,需要根據不同生態功能和生態脆弱程度實行差別化的保護政策和措施。重要區和一般區是指除上述區域外市域內的其他區域,這些區域提供了基礎的生態系統服務和人民群眾所需的生態產品。
根據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結果,慶陽市極重要區、重要區、一般重要區占比分別為23.79%、69.17%、7.03%。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及以上區域面積為25 209.73 km2,約占全市面積的92.96%。其中華池縣最高,為98.63%;西峰區最低,為70.06%。表2為慶陽市各區縣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結果。

表2 慶陽市各區縣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結果
5.2.1 種植業生產適宜性評價結果
慶陽市平均降水量和地表水呈現南多北少特點,故種植業適宜性由南至北依次遞減,全市農業適宜區為15 423.70 km2,主要分布在慶陽市的南部地區;農業生產較不適宜區和不適宜區主要分布于慶陽市北部大部、西北部和東部地區。在耕地生產現狀超載的地區,應著重分析限制因素,優化農業空間土地利用結構,加強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表3為各區縣種植業生產適宜性評價結果(扣除生態極重要區)。

表3 慶陽市各區縣種植業生產適宜性評價結果
5.2.2 畜牧業生產適宜性評價結果
慶陽市是全省重要的肉類生產基地,畜牧業優勢產區在7縣1區均有分布,生豬、肉牛、肉羊生產規模都較大,根據評價結果,農業種植業適宜區都是畜牧業生產適宜區。
根據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研究結果,經扣除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后,慶陽市城鎮建設適宜區面積總計為2 638.20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9.73%,主要分布于西峰區、鎮原縣、正寧縣、寧縣地形坡度平緩、供水條件好、地質災害風險小、區位優勢度明顯的黃土塬區和川區。城鎮建設不適宜區面積總計為18 003.55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66.39%,城鎮建設不適宜區分布范圍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地形破碎、坡度大、地質災害風險性高的黃土溝壑區域,具體分布在華池縣、環縣、慶城縣大部分鄉鎮、鎮原縣北部、西部黃土溝壑區。
各區縣適宜于城鎮建設的土地供應量嚴重不足,在長期的發展中無法滿足各區縣城鎮建設發展的需要。在未來的國土資源規劃中應對適宜性較好的潛力區域進行適度的城鎮化和均衡發展的工業化開發,優化人口空間布局,引導人口向條件較好的區域集聚,對人居環境不適宜、自然災害高、易發等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實施綜合整治或易地搬遷。表4為慶陽市各縣區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結果。

表4 慶陽市各區縣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結果
結果表明,慶陽市國土資源開發狀況較好,在未來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全市各區縣中西峰區的發展最好,鎮遠縣和正寧縣相對發展不佳,在未來還需進一步提升。同時,應積極抓住十九大核心內涵,推動進一步轉型發展,在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生態保護等方面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