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睿之,李紫嘉,劉 鑫,姜宏博,王 微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醫學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為學生提供模擬的疾病與死亡的情境[1]。醫學生在學習醫學知識的同時,心理上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一定的沖擊,其職業態度可能發生改變,并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心理[2]。在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的局面下,社會人群以及醫學生面臨的負性心理沖擊尤其值得關注[3]。醫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職業態度也因此產生了積極或消極的改變[4]。而大學生群體由于社會閱歷不足、學習壓力過大、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的影響較其他人群更易產生焦慮心理[5-6]。本研究基于前期的問卷調查和后期的SPSS 分析,探討當前我國醫學生的焦慮現狀及影響因素,據此提出改善對策,從而提升醫護學生學習能力和成效。
2021 年1 月—2 月,采用滾雪球抽樣方法,首先選取某醫學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成員20 名為調查對象,再請這些學生向自己認識的國內醫學院校的學生發放線上問卷。發放問卷115 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0 份。在樣本中,男性30 人(30%),女性70 人(70%);17 歲及以下2 人(2.0%),18 歲12 人(12.0%),19 歲9 人(9.0%),20歲12 人(12.0%),21 歲32 人(32.0%),22 歲及以上33 人(33.0%)。
1.2.1 醫學生一般情況調查
采用自主設計的《醫學生一般情況調查表》,調查研究對象為學校、性別、年齡、民族、專業、年級、生源地、宗教信仰、是否是獨生子女及家庭平均月收入等。
1.2.2 醫學生職業態度問卷
該問卷包括醫學生職業態度(8 個條目)、意向(8 個條目),均采用5 分制方法(1 分為非常不同意,2 分為不同意,3 分為中立,4 分為同意,5 分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對醫學職業態度越好。本研究中職業態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信度良好。
1.2.3 壓力知覺量表
壓力知覺量表具有兩個維度,分別是緊張感和失控感,計算分值的方法為:“從不”記1 分、“偶爾”記2 分、“有時”記3 分、“時常”記4 分、“總是”記5分。得分越高說明被調查者的心理壓力越明顯。本研究中壓力知覺總分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具有良好的信度。
1.2.4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共有12 個問題,為李克特7分量表,總分越高,說明個體的社會支持越高。本研究中壓力知覺總分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信度良好。
1.2.5 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
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共有7 個問題,評分方法為:選“完全不會”計0 分,選“好幾天”計1 分,選“超過一周”計2 分,選“幾乎每天”計3 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本研究中壓力知覺總分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1,信度良好。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焦慮、領悟社會支持、職業態度、壓力知覺進行描述性統計。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對比各因素的性別差異。采用雙變量相關對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采用線性回歸對焦慮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醫學生焦慮、領悟社會支持、職業態度和壓力知覺的現狀見表1。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各項指標不具有性別差異(P>0.05)。

表1 焦慮、領悟社會支持、職業態度和壓力知覺的描述性統計與性別差異(分)
變量間的皮爾遜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和職業態度呈顯著負相關(P<0.01),與壓力知覺呈顯著正相關(P<0.01)。

表2 焦慮、領悟社會支持、職業態度、壓力知覺的相關性
以醫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職業態度和壓力知覺作為自變量,以焦慮水平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壓力知覺、領悟社會支持和職業態度等3 個變量對醫學生的焦慮水平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P<0.05),它們可共同解釋總變異量的57.4%。其中壓力知覺的預測能力最強,可解釋總變異量的28.6%,見表3。

表3 醫學生壓力知覺和醫學技能學習動機對積極高喚醒學業情緒的預測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醫學生的焦慮水平高于常模(P<0.05)。這說明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正在發生損害。從性別上看,男、女醫學生在焦慮水平上并未顯示出顯著差異,說明這種損害的發生不具有性別差異。從職業態度角度上看,女性醫學生職業態度水平的平均值略低于男性醫學生,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女性醫學生領悟到的社會支持也低于男性醫學生,并感受到更高的心理壓力,可能說明女性醫學生在從醫之路上感知到的困難更多。然而本研究中女性表現出來的焦慮水平平均值與男性醫學生并無差異,說明另有本研究未關注的因素幫助女性醫學生完成了心理調節,從而未發生更為嚴重的心里損害。
相關研究顯示,醫學生的焦慮水平與壓力知覺呈正相關。這一點與以往諸多研究結果相一致[7-8]。醫學專業學制長,課業負擔重,就業面相對較窄,這些現實問題使醫學生承受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是引發焦慮的主要原因。醫學生的焦慮水平亦與領悟社會支持和職業態度呈負相關。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安全感和受助感就越發強烈,內心更加安定,不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反之,如果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薄弱,則容易陷入孤立無助的心境之中,發生焦慮抑郁的可能性就更高[9]。端正的職業態度也是個體保持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既往研究表明,具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個體更樂于投入實現目標的努力之中,更享受努力過程帶來的愉悅和積極心態,不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郁等負向心理改變[10]。
線性回歸統計結果表明,壓力知覺、領悟社會支持和職業態度均為醫學生焦慮的預測因素。其中,壓力知覺對焦慮的預測作用最為顯著。如課業負擔、對未來職業道路的擔憂等均是醫學生顯著的壓力源。壓力的積累對心理健康極為不利,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各醫學院校的重視,各學校基本開設了面向醫學生的心理防控機制,為醫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11]。領悟社會支持也是焦慮的反向預測因素之一,表明醫學生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充分,其焦慮水平越低。社會支持不僅來自學校,也來自于家庭和朋友。因此,醫學生應多與親友分享學習中的壓力事件,從家庭中汲取關懷和幫助,以舒緩焦慮情緒。醫學生之間也應多溝通,發揮朋輩交流的優勢,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同時,醫學生應秉持救死扶傷的信念,進一步穩固端正的職業態度,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輕裝前行。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在于采取了橫斷面研究方式,只能對因素間的相關性作出解釋,而無法對因果關系做出證明。本研究所獲得的樣本的性別不平衡,因此,獲取的數據可能不具有典型意義。另外,尚有諸多能夠對焦慮產生影響的因素并未納入研究,這些問題尚需后續研究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