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海,馮康虎,申建軍,陳志偉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股骨頸骨折是創傷骨折里面較為常見的一種,發病率較高,一般通過行人工髖關節置換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案[1]。但由手術時間長,創傷較大,所以術后患者的疼痛較為強烈,容易出現焦躁、抑郁的情緒,再加上術后患者需要臥床,活動受限,增加了感染和血栓的風險,所以如何對患者的疼痛進行管理,使患者盡量避免術后的不良情緒,較少并發癥的發生,為下一步康復鍛煉做準備,是臨床工作的難題。近年來,術后疼痛干預已經成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常規鎮痛手段,為了能夠緩解術后疼痛,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選擇合理有效的鎮痛方案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有關針刺治療疼痛的諸多方法,腕踝針作為一種現代針刺療法,是對前期祖國醫學的繼承和發揚,在電刺激療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的特點;腕踝針是作為術后常用的鎮痛方法,能夠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加速炎性因子的吸收來達到鎮痛效果[2]。前期研究已經證實[3],腕踝針對于癌癥、分娩、術后等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的療效。所以對于術后的患者,干預方面一般采取腕踝針進行常規治療,來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舒緩患者產生的焦慮情緒。特此,本研究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腕踝針聯合舒芬太尼治療術后疼痛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甘肅省中醫院創傷骨二科2018 年10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股骨頸骨折且需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將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 例,男14 例,女16例,年齡50~80 歲,平均年齡65.4 歲;觀察組30 例,男13 例,女17 例,年齡43~72 歲,平均年齡63.2歲。2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1)初次接受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2)神志清楚,精神正常,可進行有效的語言溝通;(3)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肺、腎功能不全等功能障礙者;(2)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者;(3)合并其他疼痛性疾病需服用止痛藥物者;(4)皮膚易過敏,手腕、踝關節處有傷口;(5)暈針的患者;(6)吸煙、飲酒的患者;(7)精神系統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采用同種人工髖關節假體,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采用后外側入路進行。待患者意識清醒且肌力恢復5 級以上,血氧飽和度穩定在正常范圍之內上后,對照組予以:對照組舒芬太尼1 μg/(kg·d)+生理鹽水100 mL,靜鎮痛泵輸注速度控制在2 mL/h,自控給藥劑量為0.5 mL,鎖定時間為20 min。觀察組予以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腕踝針治療。治療方法為使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按照腕踝針選區原則,在受腕部、踝關節周圍選取相對應的區域進針;本研究中選取4 區(脛骨腓骨之間的中點,平外踝尖上3 cm)下5 區(踝跟腱周圍,貼靠腓骨后緣,平外踝尖上3 cm),定位后予愛爾碘局部消毒后,以25°~30°斜刺入皮下后平行進針,針刺完畢后進行固定6~8 h,針眼處用輸液貼[4]。進針時手指會有落空感,患者一旦有酸、麻、脹、則應立即拔出,觀察病人反應。
(1)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記錄術后6 h、12 h、24 h、48 h 的VAS評分;(2)術前和術后6 h、12 h、24 h、48 h 的髖關節功能Harris 評分;(3)記錄不良事件:包括頭暈、嘔吐、皮膚紅疹、尿留。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 組病人在麻醉清醒后6 h、12 h、24 h、48 h后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2 組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組病人在麻醉清醒后6 h、12 h、24 h、48 h后的髖關節功能Harri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Harris 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Harri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bP<0.05。
(3)不良事件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 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例(%)
髖部骨折是在中老年群體中的發生率最高的骨折類型,如何對術后進行康復鍛煉也是手術成功的決定因素,本研究通過臨床觀察說明,腕踝針在輔助治療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有較好的效果,而且能夠降低患者術后的不良反應。閆長紅和于銘[5]骨折屬于意外性的損傷,特別是雙下肢骨折,患者常會感到劇烈的疼痛并伴有焦慮、緊張的情緒,當損傷特別嚴重時還會發生出血性休克、感染等并發癥,所以對醫護人員來說,要針對此情況做出及時的應對措施。對于雙下肢骨折來講,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手術治療;作為醫護人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術后采取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焦慮情緒,從而較少并發癥,加速患者的恢復進度,來最大化的提高手術效果。全髖關節置換術,創傷較大,手術時間較長,并且假體、內置物的植入刺激機體,所以術后患者最重要的主訴是患肢的疼痛,所以如何針對此情況展開治療工作是一項重要又緊迫的任務[6]。
疼痛是一種內源性的刺激,其會影響呼吸、心血管、消化等多個系統功能,造成機體功能的紊亂,代謝失調[7]。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目的是早期能夠讓患者下地、負重,能夠恢復正常的飲食起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疼痛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癥狀,又由于進行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年齡普遍較大,耐受力差,所以無法進行有效的鎮痛措施將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也會加重并發癥發生的風險。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N-4 位取代的衍生物,是μ-阿片受體激動劑,起效快,半衰期長,能夠發揮強大的鎮痛作用,在術后鎮痛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員,而且該藥的安全性高[8]。就有研究表明[9]舒芬太尼對心腦血管并沒有抑制作用,所以可以作為一種術后常規鎮痛藥使用。腕踝針來源于祖國傳統醫學針灸的一部分,經過不少學者的努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優勢,且作用廣泛、痛苦小,副作用不明顯。《靈樞·官針》中:“直刺針者,引皮乃刺之”,記載了類似腕踝針同樣的刺法,都是作用于皮部,起到良好的鎮痛作用。中醫認為[10],臟腑氣血運行失常,氣機阻滯,血液停滯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所謂“不通則痛”,可以看出,在很早以前,中醫對“疼痛”的研究作為辨證施治的基礎,通過刺激“經絡”,調節全身氣血運行,陰陽平衡,所謂“通則不通”。腕踝針屬于淺刺針法的一種,但也是從中醫的整體觀念出發,刺激經絡,調節氣機,使全身臟腑氣血運行通暢,氣機平穩,陰陽和諧。所以也是對中醫理論的繼承與創新。而研究發現[11],針刺能夠加速體內新陳代謝,改善血流動力學,從而促進骨折的愈合。
所以,中醫在治療方面經驗豐富。雖然腕踝針是一種針刺療法,但結合了中醫傳統的經絡理論與現代電刺激理論。取穴部位位于上肢腕部與下肢踝部,操作簡單,無明顯不良反應。現代研究證明腕踝針通過針刺信號激活鎮痛系統,調節解痙,作用于神經內分泌系統加速機體分泌鎮痛物質[12]。現代醫學研究認為[13]皮下淺表層,是重要的神經感受器,結締組織較為豐富,一旦受到刺激,可以加速傳導,來達到鎮痛的目的。研究證明[14],腕踝針通過針刺激相應區域后,激活體內內源性痛覺系統,促進5-羥色胺的釋放,內源性阿片肽的活力增強,能夠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及緊張的情緒。金玉和王非[15]認為,針刺皮下,能夠刺激周圍組織及內環境穩定性,打破原有的狀態,從而傳導進入病灶,加快離子內流,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水腫吸收,來提高鎮痛效果。也有報道指出[16],腕踝針刺入皮下時,能夠加快腦內五羥色胺的合成,提高痛閾,達到鎮痛目的。所以,腕踝針是與體內神經效應密切相關,能夠淺表皮膚作用于神經來達到良好的鎮痛作用,安全可靠、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舒芬太尼與腕踝針在臨床上聯合應用,對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可減輕術后疼痛程度,穩定病人緊張情緒,提高患者滿意度,有助于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