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有杰
(甘肅省靖遠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甘肅 靖遠 7306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類常見且多發的心血管疾病。該病的發生主要因患者冠狀動脈內發生缺血、缺氧狀態[1-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多表現劇烈胸骨疼痛等癥狀,嚴重患者可見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癥狀,該病的發生嚴重危及到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隨著當前社會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的加劇,臨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數在不斷增多,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4]。瑞舒伐他汀等他汀類藥物是臨床治療該病常用藥物。研究發現,對于此類患者,采取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5-7]。該次研究主要以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接受不同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對臨床療效、血脂及安全性影響。
應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94 例,通過信封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47 例)與研究組(47 例)。常規組入選病例男女比例26∶21,患者年齡范圍51~78 歲(63.3±3.7)歲;研究組入選病例男女比例24∶23,患者年齡范圍51~81 歲(63.9±3.6)歲。入選2 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且患者入組前均已簽署相關知情權同意書,研究內容經過醫院學術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依據中華醫學會所制定針對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且患者均存在心前區不適的癥狀,患者心電圖檢查提示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時間<24 h,且均符合使用尿激酶藥物溶栓的相關指征;患者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Ⅰ檢測明確提示存在心肌梗死;(2)排除標準:排除于研究開始前、入院前近期(3 個月內)存在他汀類藥物服用史患者;排除合并其他類型急、慢性傳染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疾病患者;排除對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或存在明確藥物副反應患者。
2 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氯吡格雷以及肝素等急性心肌梗死常規藥物進行治療干預。2 組患者均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療(國藥準字:J20 170008;阿斯利康藥業(中國)有限公司),其中,予以常規組患者瑞舒伐他汀10 mg/次、1 次/d 治療,予以研究組患者瑞舒伐他汀20 mg/次、1 次/d 治療。2 組患者均持續服藥治療6 個月。
比較2 組患者經治療后C 反應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指標水平,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水平、治療后不良反應率情況。血脂相關指標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CRP、CK-MB 指標通過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患者生活質量水平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OL)進行評分,該表評分項目包括生理、心理、社會與環境4 項指標,以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相對越高。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2 組患者血脂指標、CRP、CK-MB 以及QOL 采用(均值±標準差)描述數據,數據對比采用t 值進行檢驗;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率采用百分率形式描述數據,對比行χ2值檢驗;并以P<0.05 表示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計意義。
2 組患者治療前CRP、CK-MB 指標水平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6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CRP、CK-MB 指標水平相比常規組患者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 組患者CRP、CK-MB 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前2 組患者TG、TC、LDL-C、HDL-C 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6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TG、TC、LDL-CB 指標水平相比常規組患者明顯更低(P<0.05),HDL-C 指標水平相比常規組患者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 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QOL 評分(30.31±4.62)分,常規組患者QOL 評分(32.07±4.93)分,治療前2 組患者QOL 評分數據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QOL 評分(51.48±5.65)分,常規組患者QOL 評分(72.13±6.07)分,治療6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QOL 評分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P<0.05)。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2 例發生肌痛、1 例惡心嘔吐、1 例谷丙轉氨酶升高,不良反應率8.51%;治療后常規組患者1 例發生肌痛、1 例惡心嘔吐、1 例谷丙轉氨酶升高,不良反應率6.38%;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發作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存在一定相關性,斑塊破裂、繼發性血栓是作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見的病理基礎,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各階段發作,C 反應蛋白是一類機體急性期炎性反應蛋白,C 反應蛋白能破壞斑塊纖維帽而促使斑塊發生破裂,進而導致形成血栓;CKMB 則是一類檢驗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效果的特異性指標,CK-MB 水平降低表示患者治療效果更明確[8]。同時,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發作過程中,患者機體內血脂的代謝亦會發生異常,其主要表現為血清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標出現異常性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則出現異常性降低,血脂指標異常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發生硬化,且炎癥反應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存在互相的作用,可導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針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及早進行診斷與干預對于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9-10]。
針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上主要采取溶栓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以及冠脈搭橋手術等治療措施,這些治療措施均能改善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狀態,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死亡事件發生率,療法療效良好,但均難以促使患者梗死后的心肌細胞重生,治療后仍易導致患者心臟發生慢性舒縮功能障礙,當患者心臟的充分代償調節無法維持有效心搏量、心排血量時,將導致此類患者誘發心力衰竭等癥狀,從而對其生活質量、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針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針對性藥物治療以改善患者相關指標具有重要作用。他汀類藥物是針對該病患者常用的治療藥物,其主要為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可通過對膽固醇生物合成階段中HMG-CoA 還原酶活性進行抑制,以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水平。除此之外,他汀類藥物還可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過程。瑞舒伐他汀是常用的一種他汀類藥物,瑞舒伐他汀具低親油性以及肝選擇性高等特點[11]。該藥可起到抗炎、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以及促進血管的新生等,可在心臟缺血的條件下,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提高患者間質充干細胞的自身抗凋亡能力,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應用中具有改善心肌內環境、促進間充質干細胞成活率提高等作用。間充質干細胞可實現自我復制以及多項分化功能,在特定條件下,間充質干細胞可分化成心肌、內皮細胞,進而促進心臟造血功能的增強、造血重建并修復患者心臟損傷,因此,瑞舒伐他汀在此類患者治療中能促使患者的預后改善。而研究發現,不同劑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發揮的療效存在一定差異。
研究中,予以常規組患者瑞舒伐他汀10 mg/次、1 次/d 治療,予以研究組患者瑞舒伐他汀20 mg/次、1次/d 治療;結果表明,治療6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CRP、CK-MB 指標水平相比常規組患者明顯更低;治療6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TG、TC、LDL-CB 指標水平相比常規組患者明顯更低,HDL-C 指標水平相比常規組患者明顯更高;治療6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QOL 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率對比無明顯差異,10 mg/次、1 次/d;20 mg/次、1 次/d 兩種不同劑量的瑞舒伐他汀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療效存在差異,其中,高劑量組患者的療效更明確,且高劑量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率并無明顯增加,提示高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應用的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高劑量(20 mg/次、1 次/d)瑞舒伐他汀治療的療效更明確,患者治療后CRP、CK-MB、血脂指標以及QOL均明顯改善,且該治療方案的應用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