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同志:很對不起,‘序’交稿遲了。原因是我到陜甘寧去了一個月,還經過你的老家。此文能否用?用了有哪些地方要改動,均請你大力斧正,不用客氣……”
這是1992 年老革命家項南給習近平寫的一封親筆信。他在信中提到的“序”,是他為習近平《擺脫貧困》一書所作。
項南長習近平35 歲,兩人是“忘年交”。
1985 年,習近平從河北正定南下,履新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當時項南任福建省委書記。一有機會,習近平就向項南請教問題,把他當作“可以請教的良師”“值得尊敬的長者”。30歲出頭的習近平給項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平真是個人才啊,后生可畏。你別看他年紀輕輕,但閱歷很豐富,很有工作經驗。他十幾歲就到陜北插隊,入了黨,當了大隊支部書記……他在正定縣工作非常出色,表現非常突出,得到了組織的高度認可。”項南跟同事聊到習近平時評價,“他很正直、很厚道,又很有理想,有堅定的信念,將來一定前途無量。”
入閩不久,習近平就被委以重任。1988 年6 月,組織安排習近平到寧德當地委書記,讓他用特區的闖勁、特區的精神,“沖一沖,把寧德帶起來”。

項南
經濟全省倒數、發展底氣不足,當時的寧德干部總是“見人矮半截”,連到省里開會,都習慣性地坐最后一排,不敢大聲說話。
扶貧先扶志。在習近平看來,我們不能輸在精神上,人窮志不窮。他上任后,去省里開會總坐第一排,爭著第一個發言。
兩年間,習近平幾乎走遍寧德所有鄉鎮,不斷探索“弱鳥先飛”的路子。他提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
習近平還勤于筆耕。離開閩東后,他在寧德工作期間的29 篇講話和文章結集出版,取名《擺脫貧困》,特地邀請老領導項南作序。當時項南已經卸下省委書記的擔子,但他還掛念著“老少邊窮”,創辦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積極投身扶貧事業。
序言中,項南寫道:“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細的。如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鳥先飛’的意識等,目的都是為了發揚人的首創精神,不畏艱難的精神,為了力戒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貼在人民身上。”
1992 年7 月,《擺脫貧困》正式出版,這是習近平第一部個人著作。小冊子不厚,但項南評價很高。
一次,曾在福建工作的一名同事到北京看望項南。談話間,項南問:“你有沒有讀過《擺脫貧困》?這本書值得讀,現在社會上有的人喜歡講大話、空話,這本書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非常難得。”
1994 年秋,項南回到閩西老家,還把這本書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家鄉的領導干部。
當年,習近平離開寧德到福州赴任,《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寫閩東脫離貧困線的報道。項南看到后,高興地給習近平打電話,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習近平卻沒有絲毫輕松之感:“相距于我們的理想,相距于我們的目標,相距于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脫離貧困線’只能說是起步。”
事后項南感慨:“近平同志對自己的工作嚴要求、高標準。他幫我還了當省委書記時欠寧德的一筆扶貧賬。”
項南曾給習近平講過這么一個故事。上世紀80 年代,項南曾去探望老帥聶榮臻。談話間,聶榮臻跟他提起河北阜平縣——一座當年晉察冀邊區的革命老城。聶榮臻說:“老百姓保護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我們打下了天下,是為老百姓打下的天下,阜平的鄉親們現在生活還沒有明顯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區的事情辦好。”
聶榮臻話里有故事。戰爭時期,阜平人口不足9 萬,養活了超過9 萬人的部隊。超過1/5的阜平人參軍參戰,5000 多人再沒回來。“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說這話時,聶榮臻流淚了。
這個故事使習近平深受觸動:“我們對脫貧攻堅特別是老區脫貧致富,要有一種責任感、緊迫感,要帶著感情做這項工作。”
1997 年11 月10 日,習近平在北京看望項南。那天,項南西裝革履、精神矍鑠,還參加了兩場與扶貧基金會有關的接待活動。見到習近平,老人談興不減,跟這位“好后生”聊了一個多小時,聽他介紹福建的情況。習近平臨走出門,項南一直送到電梯口。
當晚,項南與世長辭。此次相見,竟成了這對“忘年交”的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