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是不會打仗的,我的職業是教小學生的小學教師。誰教會我打仗呢?第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是日本侵略軍,第三個是美帝國主義?!闭f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人民軍隊主要締造者毛澤東。
1927 年8 月1 日凌晨,南昌城頭一聲槍響,中國人民自己的軍隊橫空出世。兩年后,這支草創的軍隊被賦予靈魂。在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上,代表們討論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8 個決議案,統稱《古田會議決議》。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就此確立。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95 歲了。
1929 年古田會議召開前,毛澤東剛從一場大病中痊愈。
與疾病相伴的是一次挫折,他因為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而遭到反對。反對的聲音指責前委管得太多,權力太集中,“一支槍也要問過黨嗎?”
1929 年6 月,紅四軍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改選前委,毛澤東落選前委書記。
毛澤東關于“政治建軍”的實踐,源于兩年前所受的另一次挫折。

毛澤東在指揮革命戰爭的過程中,逐步錘煉成了軍事領袖
1927 年9 月的秋收起義,他第一次帶兵打仗。但這場意在占領長沙的突擊還沒攻到目的地,大部隊便已被打散。毛澤東帶著幸存者向湘南進發。
一路連續行軍,戰斗頻繁,傷病員增加,打罵士兵等舊軍閥習氣依然存在,一些士兵掉隊,一些士兵自行離隊,逃跑變成了公開的事。抵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這支不足千人的秋收起義余部已經到了潰散邊緣。
毛澤東給出了穩定部隊、凝聚軍心的方案:把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士兵愿留則留,愿走的給路費,將來愿意回來仍歡迎;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班排設黨小組,連上建支部,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部隊由前委統一領導;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連、營、團三級建立士兵委員會,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
遙遠而抽象的黨,化為每名士兵日??梢姷娜撕褪?。新的氛圍在軍隊中形成。
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與毛澤東會師后,紅四軍成立,氣質與舊軍隊截然不同。
不過,軍隊內部的思想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集中體現在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軍事和政治的關系、紅軍和根據地建設等問題上。
毛澤東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堅持主張“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他的觀點沒有被一些人接受。于是,有了1929年的爭論和毛澤東的落選。
毛澤東前往閩西后,紅四軍在“政策上發現許多錯誤,黨及紅軍組織皆松懈”,出擊東江又遭遇失敗,部隊思想混亂,士氣低落。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李立三、周恩來、陳毅三人委員會,由周恩來召集,負責起草一封指示信。
1929 年9 月,政治局通過了這封信,肯定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明確規定紅軍由前委指揮,并將黨代表改為政治委員,其職責是監督軍隊行政事務、鞏固政治領導、部署命令等;明確毛澤東仍為前委書記。紅四軍重新團結起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古田會議召開?!豆盘飼h決議》進一步闡明了堅持黨對軍隊領導的原則和重要性,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確立了實現這一原則的制度和措施。這一原則后來被毛澤東通俗地稱為“黨指揮槍”。
與紅軍中很多將領不同,毛澤東從沒有進過軍事院校。沒怎么當過士兵的他,在指揮革命戰爭的過程中逐步錘煉成了軍事領袖。
他熟讀史書,一部《資治通鑒》讀了17 遍。他說:“《資治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充滿了辯證法。”
他引用《左傳》中齊魯長勺之戰的例子,說明弱國如何抵抗強國。他說:“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充分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原則?!?/p>
對國外的戰爭著述,毛澤東也認真研讀,比如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日本人寫的軍事操典,蘇聯人寫的論戰略、多兵種配合作戰等。
毛澤東善于從具體戰例戰報中總結經驗,也善于從新聞這種公開資料中分析信息。正是在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創立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思想,不僅有《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十大軍事原則”等諸多著述,還有許多經典概括——
在戰略方面,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在戰術方面,有“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等;
在作戰形式上,毛澤東還提出靈活運用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等。
同樣的軍隊、裝備,別人指揮不行,毛澤東指揮就能贏。為什么?毛澤東的堅定信念、必勝信心,往往能起到極為重要的鼓舞士氣、引領方向的歷史作用。
全面抗戰爆發后,“亡國論”“速勝論”流行,人們普遍看不清方向。這時,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旗幟鮮明地駁斥上述兩種理論,大大鼓舞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
全面內戰爆發之際,國民政府獲得了大量美國援助,又接收了日軍裝備,國民黨軍隊在裝備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即使國共軍力對比懸殊,戰場勝負未明,毛澤東依然堅定:我們必須打敗蔣介石,我們能夠打敗蔣介石。
從狼牙山五壯士到劉老莊連,從沂蒙到呂梁,這種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氣神不只是毛澤東個人的,也是我們黨和軍隊一種同頻共振、一脈相承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