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興 柳立娟 魏敏 徐巧紅
甘肅省莊浪縣中醫醫院兒科,莊浪縣 744600
新生兒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是指新生兒在宮內或分娩過程中吸入胎糞、羊水、胃液等異物,或在出生前后感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而引起的肺部炎癥性疾病,可分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二者可同時發生,但新生兒肺炎大多為感染性肺炎[1]。胎兒于宮內或分娩過程中發生的肺部感染稱為宮內感染性肺炎,新生兒在出生7 d內所發生的肺炎稱為新生兒早發型肺炎,在出生7 d后發生的肺炎稱為晚發型肺炎[2]。目前臨床上常用阿莫西林類抗生素治療新生兒肺炎,可有效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會導致患兒腸道菌群紊亂,引發腹瀉和雙重感染,增加病情惡化的發生風險。頭孢他啶具有殺菌效果強、毒性低的特點,對腸桿菌科、流感嗜血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具有很強的抗菌活性,是治療小兒感染性疾病的首選藥物[3]。為探討阿莫西林、頭孢他啶聯合治療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患兒腸道菌群的影響,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02例患兒進行了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肺炎患兒10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4]中新生兒肺炎的診斷標準;(2)日齡在0~15 d;(3)患兒家屬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早產患兒;(2)伴有先天性疾病患兒;(3)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兒;(4)對本次研究治療藥物過敏患兒。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1例。對照組患兒男29例、女22例;日齡0~14 d,平均(7.68±0.67)d;病程0~5 d,平均(3.54±0.42)d。觀察組患兒男30例、女21例;日齡1~14 d,平均(7.36±0.62)d;病程1~5 d,平均(3.64±0.45)d。兩組患兒的性別、日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甘肅省莊浪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30 mg/kg)+氯化鈉注射液(廣東世信藥業有限公司,250 mL)靜脈滴注治療,2~3次/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兒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注射用頭孢他啶(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30~100 mg/kg)+氯化鈉注射液(廣東世信藥業有限公司,250 mL)靜脈滴注治療,2~3次/d。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參照《實用新生兒學》[5]中新生兒肺炎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定。痊愈:患兒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消失,肺部無啰音,體溫正常;有效:患兒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改善,肺部啰音減輕,體溫逐漸恢復;無效:患兒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未改善、肺部啰音未見減輕甚至加重,體溫未恢復。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發熱、氣促、喘憋、肺部啰音和哮鳴音等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
1.3.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前、治療7 d后,分別采兩組患兒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 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1.3.4 腸道微生物菌群含量 治療7 d后,采集兩組患兒的糞便,采用光岡法對腸桿菌、乳酸桿菌、消化鏈霉桿菌的含量進行檢測。
1.3.5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腹瀉、皮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7 d,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2.16%)高于對照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發熱、氣促、喘憋、肺部啰音和哮鳴音的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 (x±s,d)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治療7 d后,兩組患兒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x±s)
2.4 兩組患兒治療后腸道微生物菌群含量的比較 治療7 d后,兩組患兒的腸道腸桿菌、乳酸桿菌、消化鏈霉桿菌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后腸道微生物菌群含量的比較 (x±s,log10n/g)
2.5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兒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1.76%)低于對照組(29.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新生兒呼吸系統發育不全和功能不成熟,易發生新生兒肺炎。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兒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該疾病發病率高,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病死率較高,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兒肺炎不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彌漫性肺部病變,及時診斷并正確治療對改善患兒的預后至關重要。多數新生兒肺炎是因與其接觸較為密切的家庭成員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由飛沫傳播給患兒所致,少部分新生兒肺炎是在宮內或分娩過程中感染所致。由于新生兒的器官發育尚不完全,因此宜選擇低毒、治療安全性較高的抗生素對新生兒肺炎進行抗感染治療。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在臨床中被大量使用,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已導致許多病原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使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6]。
為探討阿莫西林和頭孢他啶聯合治療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患兒腸道菌群的影響,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02例患兒進行了治療。結果顯示,治療7 d后,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6%)高于對照組(76.47%),患兒發熱、氣促、喘憋、肺部啰音和哮鳴音的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觀察組患兒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1.76%)低于對照組(29.41%),但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腸道腸桿菌、乳酸桿菌、消化鏈霉桿菌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阿莫西林、頭孢他啶聯合治療新生兒肺炎可顯著地提高臨床療效、緩解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反應水平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但對腸道微生物菌群水平無明顯影響。
吳秀芝等[7]報告,在抗感染治療中,聯用頭孢他啶治療可增強殺菌作用,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降低痰液黏度,減少患者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的發生。但新生兒的器官發育尚不完全,使用多種抗生素進行治療易破壞患兒腸道微環境,降低有益菌群水平,增加有害菌群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兒腸道微生物菌群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阿莫西林和頭孢他啶聯合治療新生兒肺炎能減少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但對其腸道菌群并沒有明顯的影響,與閻雯等[8]的結果相似。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是反映機體內炎癥反應的常用指標,新生兒肺炎患兒發病后出現發熱、氣促、喘憋等呼吸道癥狀,阿莫西林和頭孢他啶聯合治療可有效地破壞病原菌細胞壁,快速殺死病原菌,抑制機體內炎性因子的分泌,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從而降低患兒體溫、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加速患兒的康復[9-10]。
綜上所述,阿莫西林和頭孢他啶聯合治療新生兒肺炎可顯著地提高臨床療效、緩解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反應水平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但對腸道微生物菌群水平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