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智 竇社偉* 李中林 趙翠花 徐磊 武肖玲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1 醫學影像科,2 胸外科,3 核醫學科,鄭州市 450000
高度可疑惡性肺結節的CT影像學表現為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其惡性病變的可能性大,根據及時準確的病理結果給予患者相應治療對于患者意義重大[1]。先進行肺穿刺活檢,繼而根據活檢結果給予患者微波消融治療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見方案。由于肺穿刺活檢和微波消融治療均為有創技術,且均可引起氣胸等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患者術后恢復[2-3]。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同步微波消融治療為取出病理組織時或沿穿刺路徑進行微波消融治療。為探討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同步微波消融治療治療高度可疑惡性肺結節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選取103例高度可疑惡性肺結節的患者進行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103例高度可疑惡性肺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肺部CT顯示有結節,結節數量<3個、直徑<30 mm;結節惡性病變可能性大;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肝、腦、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者,伴有肺不張等肺部疾病者,有放化療史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齡60~70(65.36±4.01)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19~21 (20.14±0.54)kg/m2。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齡60~71(65.96±4.98)歲;BMI 19~21(19.98±0.62)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過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手術前一天采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患者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規等。術前常規禁食6 h,禁飲8 h,進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并給予10 mg嗎啡和2 U血凝酶。在手術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對照組患者行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術,待病理結果(快速病理檢測30 min內出結果)證實為惡性病變后行MWA治療。具體如下:囑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以便取得最佳穿刺入路。CT常規掃描,設定穿刺點路徑,標注穿刺點。采用1%利多卡因10 mL進行局部麻醉,患者麻醉后對穿刺部位進行常規消毒、鋪巾處置。最后將18 G MWA針置入15G套管內進行匹配,調整橡膠圈位置,采用15 G穿刺活檢針根據穿刺路徑進行穿刺,待穿刺活檢針到達壁層胸膜后再次進行局部麻醉。麻醉完成后在CT引導下使針尖達到病灶位置,確認后拔出針尖用18 G活檢槍代替,待活檢槍達到病灶處,取出2~3條病理組織,將病理組織送至病理科進行病理檢驗,抽出活檢槍,將MWA針經同軸套管穿刺至病灶內(行CT常規掃描確認)。病理結果顯示為惡性病變者行MWA治療(功率30~60 W,時間5~10 min,范圍3.5 cm×4.0 cm)。消融結束后立即復查胸部CT,明確消融的具體范圍與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行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同步MWA治療,即在活檢取材后立即予以MWA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1)療效。治療結束6個月后,檢測評估兩組患者的療效[4]。術后6個月,患者病灶CT無強化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 CR);患者病灶直徑縮小≥30%為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 PR);患者病灶直徑縮小<30%為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 SD);患者病灶直徑增大≥20%或出現新病灶則為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治療總有效率=(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局部控制率=(CR例數+PR例數+SD例數)/總例數×100%。(2)操作成功率。操作成功是指完成所有的技術操作。(3)手術效果:比較兩組患者肺出血面積最大徑增加值。活檢取材后即刻CT所示密度增加范圍,取軸位最大徑,并與活檢前活檢槍穿刺到位圖像進行對比,計算出血面積最大徑增加值。(4)術后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 h內咳血、氣胸和胸腔積液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1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和局部控制率均為10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操作成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操作成功52例,成功率為100%;對照組患者操作成功51例,成功率為100%。
2.3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面積最大徑增加值[(0.52±0.12)cm]小于對照組[(1.58±0.51)cm](t′=14.456,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內咳血、氣胸和胸腔積液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n(%)]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高度可疑惡性肺部結節的檢出率呈上升趨勢,因其CT圖像上表現為毛刺、不規則、密度不均和分葉等特點,故又稱作肺磨玻璃樣結節。穿刺活檢和外科手術是臨床獲得結節病理結果的有效方式[5-6]。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具有快速、準確率高、創傷小等特點,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獲取患者的病理組織以明確診斷,為后期的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先行穿刺活檢,繼而根據活檢結果予以患者相應治療成為臨床治療高度可疑惡性肺部結節的常見治療方案[7]。微波消融治療是一種新的介入治療方法,利用特制的穿刺針刺入病變部位,將射頻微波傳導至針尖位置,并在該位置產生高溫,破壞病灶,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微波消融治療具有手術方式簡單、創傷小等優點,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治療高度可疑惡性肺部結節患者。氣胸是穿刺活檢和微波消融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且氣胸發生率與穿刺胸膜次數密切相關[8]。隨著制作工藝的發展,18G的MWA針可通過穿刺套管,使得穿刺活檢和MWA治療共用一個套管,減少穿刺胸膜次數,能有效地降低氣胸發生率。
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行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術,待病理結果證實為惡性病變后行MWA治療;觀察組患者行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后立即行微波消融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操作成功率均為100%,觀察組患者的肺出血面積最大徑增加值和肺磨玻璃樣結節直徑均小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內咳血、氣胸和胸腔積液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行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后立即行微波消融治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上結果提示兩種治療方式手術效果相當,但行CT引導下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后立即行微波消融治療有助于減少穿刺部分出血,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這與王東東等[9]的研究結果類似。其原因可能是在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后立即行微波消融治療可以充分發揮微波消融治療的優勢,借助射頻微波產生的局部高溫使病灶組織凝固、脫水壞死,同時還可以發揮止血作用,減少出血,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10]。
綜上所述,高度可疑惡性肺結節患者行CT引導下經同軸套管穿刺活檢時同步行MWA治療,可減少肺穿刺部分出血,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