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忠 曾祥坤 程利民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白云分院內科,廣東省廣州市 510500
急性腰痛為臨床上常見的以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急癥,多發生于患者搬抬重物時,其腰部肌肉強力收縮而導致腰骶部肌肉的附著點、韌帶、筋膜與骨膜等組織發生撕裂,產生急性疼痛[1]。研究[2]發現,大多數下腰痛患者疼痛的持續時間為12周左右,少數患者同時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反復發作的劇烈疼痛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上對于急性腰痛患者主要以消炎鎮痛藥物治療為主[3]。扶他林為臨床較為常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能夠發揮較好的消腫、止痛作用,臨床療效肯定[4]。近年來一些研究結果[5-6]顯示,腕踝針在急性腰痛患者的治療中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探討扶他林外用聯合腕踝針治療對急性腰痛患者的鎮痛效果、腰椎活動度、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腰痛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急性腰痛的相關診斷標準[7],經臨床檢查確診;(2)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8分,不須手術治療;(3)年齡18~65歲;(4)了解本研究疾病情況,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由感染、骨折、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疏松、腫瘤等原因導致的急性腰痛患者;(2)納入研究前12 h內服用鎮痛藥物或外用鎮痛藥物者;(3)擬針刺部位有皮膚疾病或感染患者;(4)合并精神疾病,不能完成問卷調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47.87±4.22)歲,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18.02±2.99)h,其中急性腰扭傷患者6例、小關節紊亂患者7例、椎間盤突出患者11例、骶髂關節扭傷患者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8.01±5.13)歲,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17.89±3.01)h,其中急性腰扭傷患者7例、小關節紊亂患者5例、椎間盤突出患者14例、骶髂關節扭傷患者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完善相關檢查后,用溫水洗凈腰痛部位皮膚,將適量扶他林乳膠劑(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均勻涂抹于腰痛部位,3~4次/d,連續涂抹2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結合腕踝針治療。幫助患者擺放至合適體位,囑患者放松肢體。將患者的兩側身體各分為6個縱區,每個縱區按照1~6進行數字編號,每個編號縱區內定一個針刺點;以橫膈為分界線將患者身體分為上下半身。根據腰痛所在區域確定針刺點,病灶在下半身者選取踝部為針刺點,病灶在上半身者選取腕部為針刺點。消毒患者針刺部位皮膚,采用長度25 mm、直徑0.25 mm的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灸治療:首先使用左手拇指按壓針刺點附近皮膚使其繃緊,用右手食指、拇指和中指持針,針體與皮膚呈30°向遠心端進針,輕旋針柄,進針后放平針身,沿皮下繼續緩慢推入23 mm,完成進針。最后使用透氣膠帶將針柄固定,將針尾露在膠帶外,留針30 min。患者留針期間減少下地走動,若針刺處有疼痛感,應及時為患者調整針身,必要時重新針刺。患者每天進行腕踝針治療2次,連續治療2周。腕踝針治療后,指導患者進行飛燕式、拱橋式腰椎功能鍛煉,腰痛緩解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增減腰背肌功能鍛煉強度,適當增加戶外活動。
1.3 觀察指標
1.3.1 腰痛嚴重程度 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疼痛VAS[8]對患者腰部疼痛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價。疼痛嚴重程度從0~10分逐漸加重,其中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最嚴重疼痛。患者根據自身腰痛程度選定一個數字為其VAS得分。
1.3.2 腰椎活動度 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量角器和測量尺測量兩組患者的腰部前屈角度、腰部后伸角度、左右側彎角度(取左右平均值)、軀干左右旋轉角度(取左右平均值)。正常人的腰部前屈角度、腰部后伸角度、左右側彎角度、軀干左右旋轉角度分別為45°、35°、30°、45°。
1.3.3 生活質量 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9]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SF-36量表包括軀體角色、軀體功能、活力、肢體疼痛、情緒角色、心理衛生、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狀況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0~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的比較 (x±s,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活動度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腰部前屈角度、腰部后伸角度、側彎角度、軀干左右旋轉角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腰部前屈角度、腰部后伸角度、左右側彎角度、軀干左右旋轉角度均增大,且觀察組患者上述角度大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活動度的比較 (x±s,°)

續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x±s,分)

續表3
急性腰痛在臨床上較常見,強烈疼痛會給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帶來較大的困擾,會顯著降低患者的日常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對急性腰痛患者的治療主要以口服非甾體類鎮痛消炎藥物為主,常用藥物有曲馬多、雙氯芬酸、復方氯唑沙宗等,此類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但長期使用會導致患者產生多種胃腸道不良反應,不僅無法有效地緩解腰痛癥狀,甚至可影響治療效果[10-12]。扶他林乳膠劑為臨床常用的外用止痛藥,其活性成分雙氯芬酸可抑制機體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發揮止痛作用,與傳統的口服鎮痛藥物相比,其血漿半衰期短、累積風險性低,無胃腸道不良反應,近年來被應用于多種疼痛的治療[13]。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急性腰痛屬于“傷筋”范疇,主要發病機制為筋脈受阻、血脈凝滯、血運受阻和氣機不暢,患者可出現肌肉腫脹、卒痛,不能轉側,臨床治療以解塞經絡、通暢氣血為主,輔以滋陰補腎、養血補氣[14]。腕踝針療法[15]是一種新型的皮下針刺療法,雖然針刺點遠離病灶部位,但可通過對神經進行刺激,調節患者皮膚感受器的電位差,調節各級神經中樞,抑制病灶部位的興奮傳導,降低組織感覺閾,從而發揮緩解肌肉痙攣、恢復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的作用。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腕踝針體現了“交經繆刺、上病下取”的原則,能夠有效地疏通氣血,使筋脈得養、氣血得通,從而緩解急性腰痛患者的肌肉腫脹、卒痛、不能轉側癥狀[16]。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將腕踝針應用于急性腰痛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顯著的治療效果[17-1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腰部前屈角度、腰部后伸角度、左右側彎角度、軀干左右旋轉角度均增大,且觀察組患者上述角度大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綜上所述,扶他林外用聯合腕踝針治療急性腰痛患者,能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腰痛癥狀,改善患者腰椎活動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