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續恒 杜振峰 孫作杰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鄭州市 450000
前庭眩暈是臨床常見的綜合征之一,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1]。臨床治療前庭眩暈患者的傳統方案為藥物治療與常規前庭康復訓練,但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2]。神經張力療法是一種根據神經走向對神經組織施以機械性牽拉的中醫治療手法,可用于治療肌張力異常、關節活動受限制、感覺減退或原因不明的持續疼痛的患者,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3-4]。為探討常規前庭康復訓練聯合神經張力療法治療對前庭眩暈患者眩暈癥狀、平衡功能的影響,本研究選取142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與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2例前庭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前庭眩暈診斷標準[5];(2)具有典型的平衡功能失常表現;(3)能耐受神經張力療法治療。排除標準:(1)由其他明確原因引發的眩暈;(2)不能進行正常交流;(3)合并免疫功能障礙;(4)罹患惡性腫瘤。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觀察組(72例)和對照組(70例)。觀察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齡(42.45±4.83)歲,病程(28.71±12.83)d;其中合并耳鳴與聽力下降15例、眼球不適18例、伴有周期性惡心嘔吐13例;對照組患者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齡(39.19±4.77)歲,病程(30.28±10.83)d;其中合并耳鳴與聽力下降10例、眼球不適21例、伴有周期性惡心嘔吐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遵循循序漸進、訓練強度由小到大的原則,進行常規前庭康復訓練。(1)注視穩定性適應性練習:在VORx1訓練中,患者固定注視某個靜止目標,并在“yaw”平面(水平面)、“pitch”平面(矢狀面)進行擺頭運動;在VORx2練習中,患者眼球固視目標,頭部和視標進行相同幅度、方向相反的擺動。(2)平衡和步態訓練:包括視覺變化(睜眼閉眼)、本體覺輸入變化(改變腳踏物柔軟度)、變速行走、轉頭行走訓練。上述常規前庭康復訓練每次15~20 min,每天訓練3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神經張力手法治療。根據神經支配區域與不適癥狀定位,選擇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對患者進行神經張力療法治療。(1)正中神經調節:患者取仰臥位,醫務人員對患者肩帶適當下壓,逐漸外展患者肩關節;將患者肘關節伸直,進行前臂的前旋、后旋運動;將患者肩關節進行最大程度的外展、拉伸,使患者頸部向對側側屈以松動正中神經。(2)橈神經松動: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肘關節伸直,進行前臂的前、后旋運動;對患者手臂進行內旋運動;將患者腕關節背伸;采用與正中神經調節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3)尺神經松動:患者上肢伸直,進行前臂的后旋運動;讓患者肘關節行最大幅度屈曲,下壓患者肩關節,行肩關節外旋外展,最終讓患者手接近耳旁,在最大牽拉姿勢下進行頸椎對側側屈。(4)椎間關節調節:患者取俯臥位,有節律性地按壓患者頸椎一側橫突,隨后對椎間關節進行垂直松動,最后進行側方推棘突。(5)頭部旋轉擺動:患者取仰臥位,將頭部懸空,用雙手固定患者頸部,左、右手同時進行同向發力,使患者頭部交替進行左、右旋轉運動。上述神經張力手法治療1次/d,30 min/次,治療7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2 d,每例患者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眩暈癥狀 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采用眩暈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6]、頭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7]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的眩暈癥狀。采用標有0~10刻度的10 cm直尺,讓患者根據自身眩暈感進行眩暈VAS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眩暈感越劇烈;DHI評分為0~100分,低于30分為輕度頭暈障礙,31~60分為中度頭暈障礙,高于60分為重度頭暈障礙。
1.3.2 平衡功能 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采用特異性活動平衡信心量表(activities specific balance confidence scale, ABC)[8]、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9]、Tinetti平衡與步態量表(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 POMA)[10]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ABC評分為0~100分,80分及以上表示平衡功能正常,得分低于66分表示患者有較高跌倒風險。BBS包括14個項目,每項評分0~4分,最高得分56分,評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低于40分表示患者存在較高的跌倒風險。Tinetti POMA包括步行姿態、對稱性等7項內容,量表評分0~12分,Tinetti POMA評分越高表示步態越好、平衡感越佳。
1.3.3 臨床療效 治療2個療程后,通過前庭康復評分[包括主觀量表(VAS、DHI、ABC)評分及體格檢查(自發性眼震、Romberg、甩頭試驗)]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得分18分表示患者前庭功能完全康復;12~17分表示患者前庭功能基本康復;6~11分表示患者前庭功能部分康復;0~5分表示患者前庭功能未康復。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VAS、DHI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眩暈VAS、DH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眩暈VAS、DH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VAS、DHI評分的比較 (x±s,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BC、BBS、Tinetti POMA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BC、BBS、Tinetti PO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ABC、BBS、Tinetti POMA評分均升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BC、BBS、Tinetti POMA評分的比較 (x±s,分)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n)
前庭眩暈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等一系列并發癥,常常感覺自身或者四周場景出現反復旋轉或搖擺,頭位變動、睜眼閉眼或體位改變會導致癥狀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耳鳴或耳聾癥狀[11-12]。患者出現眩暈癥狀與其前庭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有密切關系,前庭眩暈癥狀持續的時間通常較長、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
臨床上治療前庭眩暈患者的方案包括一般康復訓練、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但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神經張力療法又名神經松動術,是指治療師根據患者的神經走向,針對其神經組織施加機械性拉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前庭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神經張力療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的眩暈VAS、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常規前庭康復訓練聯合神經張力療法治療可顯著改善前庭眩暈患者的眩暈癥狀。神經張力療法能通過解除前庭眩暈患者相應部位神經受壓情況、調節神經微循環,改善神經組織供血,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眩暈感的目的[14]。前庭眩暈患者常伴有典型的平衡功能失調,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的ABC、BBS、Tinetti PO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神經張力療法有助于改善前庭眩暈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常規前庭康復訓練聯合神經張力療法治療可明顯改善前庭眩暈患者的眩暈癥狀及平衡功能,臨床治療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