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王靜 張立君 魏雪利
河南省洛陽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 洛陽市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因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局部微血栓堵塞引發心肌細胞供血突然中斷的一種心內科急重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人們日常飲食習慣的改變及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我國人群AMI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臨床治療AMI患者的首選方案,可有效地復通患者被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術后通過康復訓練可提高心肺功能,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2]。傳統康復訓練一般通過加強患者自身的活動能力來促進心臟功能恢復,但在實施訓練的過程中由于患者往往難以充分完成運動任務,康復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彈力帶抗阻訓練將彈力帶作為抗阻訓練器材,可提高機體的基礎代謝率和耗氧量,有助于患者心肺功能恢復。本研究探討彈力帶抗阻訓練應用于AMI患者PCI術后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進行PCI術治療的AMI患者113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AMI的診斷標準[3],具有PCI術指征,首次接受PCI術治療;PCI術后NYHA心功能分級Ⅰ~Ⅱ級;患者及其家屬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肺功能障礙,心源性休克;罹患惡性腫瘤、造血系統疾病;既往有心臟手術治療史;認知功能障礙。應用抽簽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57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齡40~71歲,平均(55.50±5.22)歲;其中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壓24例、高脂血癥19例。觀察組患者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齡41~71歲,平均(56.03±5.67)歲;其中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壓26例、高脂血癥1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傳統康復訓練。(1)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自主進食、飲水;協助患者在床邊站立,每次站立5 min,每天站立2次。(2)術后第2天,幫助患者下床站立后自行走向衛生間,在家屬監護下在病房內走動30~50 m。(3)術后第3 天,指導患者在椅子上坐2~3 h,在他人看護下在走廊內慢走80~100 m,教會患者自行測量脈搏。(4)術后第4天,讓患者在椅子上坐3~4 h,自行解決日常生活如洗漱等問題;患者在他人監護下慢走300~350 m,活動30 min。(5)術后第5~6天,繼續前一天的活動,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增加步行量,步行400~500 m,爬兩層樓梯。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選擇彈力帶(美國Thera-Band公司)作為抗阻訓練器材,阻力為2.27 kg,每周訓練3次。(1)熱身運動:患者頭部向左右前后彎曲拉伸頸部肌肉,手臂經過腦后方伸向對側肩部,肘尖部朝向上方,另一只手握住其肘部向對側牽拉,變換手臂重復訓練;患者坐在地上,雙腿并攏向前方伸直,雙手伸至可觸碰到腳趾處,保持5s后放松,重復訓練;一腿向前伸直,另一腿向后彎曲坐在地上,軀干向前方伸展,隨后向后仰身,重復5次,換腿活動,順時針、逆時針繞轉腳踝活動。熱身運動時間10 min。(2)抗阻訓練:進行肩關節內收、外展,膝關節伸、屈訓練,每次訓練40 min。(3)放松運動:抗阻訓練結束后,進行適量的拉伸活動,運動時間10 min。兩組患者均持續訓練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心功能 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應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公司)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1.3.2 心肺運動能力 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分別通過運動心肺功能測試檢測兩組患者的靜息心率、最大耗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VO2max),測量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距離(6-minute walk test, 6MWD)。
1.3.3 炎癥轉錄因子水平 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置于促凝管,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水平。
1.3.4 心血管不良事件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LVESD、LVEDD、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LVESD、LVEDD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的比較 (x±s)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肺運動能力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靜息心率、VO2max、6MW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靜息心率低于對照組,VO2max、6MWD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肺運動能力的比較 (x±s)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炎癥轉錄因子水平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清sICAM-1、NF-κ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sICAM-1、NF-κB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炎癥轉錄因子水平的比較 (x±s)
2.4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 干預期間,觀察組患者發生心絞痛2例、心律失常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為5.26%;對照組患者發生心絞痛3例、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為10.71%。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22,P=0.470)。
AMI發生前患者常會出現背痛、胸痛、上腹疼痛、上肢酸脹等臨床癥狀,并伴有胸悶、出汗,嚴重者會出現瀕死感,其中小部分患者的癥狀能自行緩解,之后不再有任何不適感,但大部分患者的癥狀不能自行緩解,病情會突然加重,進而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甚至猝死。PCI術目前作為AMI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可快速開通相關梗死動脈,恢復心肌再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措施,但患者術后仍存在缺血和冠狀動脈再狹窄的發生風險[4]。因此,PCI術后進行積極的心臟康復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CI術后患者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和飲食控制可降低三酰甘油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比值,從而擴張冠狀動脈血管,重新建立血管通道,改善缺氧缺血心肌細胞的血供,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5]。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彈力帶抗阻訓練。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LVESD、LVEDD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傳統康復訓練聯合彈力帶抗阻訓練可明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的心功能。VO2max、靜息心率、6MWD是臨床上評估AMI患者心肺運動功能的常用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靜息心率低于對照組,VO2max、6MWD大于對照組,提示傳統康復訓練聯合彈力帶抗阻訓練可有效地改善AMI PCI術后患者的心肺運動能力[6]。sICAM-1參與機體多種炎癥反應過程,而NF-κB參與AMI PCI術后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害的病理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sICAM-1、NF-κB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傳統康復訓練聯合彈力帶抗阻訓練可有效地減輕AMI PCI術后患者的炎癥反應。彈力帶抗阻訓練屬于一種可增大肌肉力量和耐力,也可提高心血管能力的漸進式抗阻力訓練方法,可促進抗炎因子脂聯素的表達,有效地糾正AMI患者糖脂代謝紊亂狀況,降低炎癥介質轉錄因子的表達水平[7]。干預期間,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AMI PCI術后患者進行傳統康復訓練聯合彈力帶抗阻訓練的安全性較高,不會給患者帶來明顯的不利影響[8]。
綜上所述,傳統康復訓練聯合彈力帶抗阻訓練干預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心功能和心肺運動能力,有效地減輕炎癥反應,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