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濤 馬艷紅 張進虎
1.航空總醫院骨科,北京 102218;2.航空總醫院中醫科,北京 102218;3.航空總醫院內科,北京 102218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多發的腰椎退行性慢性疾病,由于主要因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慢性勞累和急性損傷,致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壓迫或刺激神經根、馬尾神經,進而引起腰腿疼痛、活動受限等[1]。由于該病具有易反復、遷延等特點,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對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尋找系統、有效的康復治療十分必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常見傳統方法為針灸療法,雖然大部分患者療效較好,但少部分患者仍需進行手術治療[2]。針刀療法屬于典型的中西醫結合的新型微創術式,具有簡單便捷、費用低、療效好等特點,通過促進椎管內軟組織平衡從而緩解病癥,提高療效[3]。為此本研究重點探究航空總醫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就診的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針刀治療的療效及對日本骨科學會腰痛疾患評定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Barthel指數、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航空總醫院骨科、中醫科就診的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治療方式分組,實施針灸治療42例患者為對照組,實施針刀治療42例患者為研究組。對照組年齡31~72歲,平均(47.63±6.89)歲;男25例,女17例;病程4個月至4年,平均(2.35±0.47)年。研究組年齡30~71歲,平均(48.25±7.34)歲;男23例,女19例;病 程6個 月 至5年,平 均(2.73±0.5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經CT等影像學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③具有較好的溝通理解能力;④VAS評分≥4分;排除標準:①存在椎管狹窄、感染、腰椎滑脫、畸形等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②處于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嚴重血液系統、免疫系統、全身感染疾病患者;④存在腰部腫瘤、骨結核等其他腰部疾病患者;⑤合并心、肝、肺、腎等功能障礙患者;⑥存在精神障礙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患者施以針灸治療,患者行俯臥位,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取穴位點,常見穴位包括患側環跳穴、病變兩側夾脊穴、腰陽關穴、委中穴、合谷穴、陽陵泉穴等,對穴位進行局部常規消毒,隨后快速入針(北京中研太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津械注準:20172270152,規格:0.30 mm×75 mm),入針深度控制在0.5~3.0寸,經提、插、捻、轉手法獲得手感。留針20 min,1次/隔日,連續治療4周。
研究組患者施以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根據患者癥狀及體征,尋找敏感壓痛點及肌肉組織板結點,選取病變部位棘突旁的橫突、豎脊肌、椎間孔外口及部分敏感壓痛點5~8點,并做標記,0.5%碘伏消毒,鋪蓋無菌洞巾,隨后采用逐點注射1~2 ml 0.5%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晉新雙鶴藥業,國藥準字H11022295)的方法進行局部麻醉,逐層麻醉至深筋膜,麻醉成功后,用樂灸針刀(馬鞍山邦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皖械注準:20172270054,規格:0.80 mm×80 mm)垂直刺入皮膚,于皮下筋膜層行縱行疏通剝離,通透剝離,對韌性組織進行分離減壓,將阻力韌帶、筋膜進行松解,以緩解其壓力,出針,無菌紗布壓迫止血1~2 min,1次/周,連續治療4周。
1.3.1 臨床療效評價 療效判定標準[5]為,治愈:治療結束后,直腿抬高>70°,可恢復正常工作生活,腰腿部疼痛消失;顯效:治療結束后,直腿抬高50°~70°,從事日常活動勞累時,腰腿存在痛感;有效:治療結束后,直腿抬高30°~49°,日常活動有限,疼痛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治療結束后,各項檢查指標均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JOA評分 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JOA評分表[6]進行評分。從4個方面綜合評分,①自覺癥狀:包括腰痛、下肢痛/麻木、步行能力3項,分四個層次(0~3分)進行評估;②臨床檢查:包括直腿抬高試驗、肌肉力量、感覺3項,分三個層次(0~2分)進行評估;③日常生活活動:包括彎腰、睡覺翻身、久坐、站起、舉重物、行走、洗臉7項,分三個層次(0~2分)進行評估;④膀胱功能:正常、輕度排尿困難、重度排尿困難、尿閉分別為0、-3、-6、-9分。滿分29分,分值越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1.3.3 VAS評分 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VAS評分表[7]進行評分,在紙上畫出10 cm直線,每1 cm代表1分,分為0~10分,直線最左端(0分)表示無疼痛感覺、最右端(10分)表示持續劇烈的疼痛感,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情況在直線上劃定相應分值,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1.3.4 Barthel指數 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Barthel指數[8]進行患者生活能力評分,共有10個項目,滿分100分,分值愈高生活能力愈強。
1.3.5 ODI 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ODI量表[9]進行功能障礙評分,共有10個項目,每項0~5分,分數愈高代表功能障礙愈明顯。
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治療前后和組間兩兩比較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4周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76.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前JOA、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17,P=0.227;t=0.476,P=0.63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JOA評分均升高,VAS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4周后研究組JOA評分上升更明顯,VAS評分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90,P=0.001;t=3.128,P=0.003)。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JOA、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JOA、VAS評分比較(分,±s)
注 JOA:日本骨科學會腰痛疾患評定表;VAS:疼痛視覺模擬量表
組別 n 時間 JOA評分 VAS評分對照組 42 治療前 13.27±2.31 6.42±1.15治療4周后 18.68±3.74 3.92±0.64 t值 3.353 3.311 P值 0.003 0.003研究組 42 治療前 13.94±2.72 6.53±0.96治療4周后 21.54±3.56 2.97±0.58 t值 3.553 3.401 P值 0.001 0.002
兩組治療前Barthel指數、OD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91,P=0.849;t=0.619,P=0.538);與治療前比較,兩組Barthel指數均升高,ODI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4周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上升更明顯,ODI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89,P=0.003;t=3.205,P=0.003)。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ODI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ODI比較(±s)
注 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 n 時間 Barthel指數(分) ODI(分)對照組 42 治療前 57.96±8.25 34.95±5.12治療4周后 79.57±7.92 23.81±4.83 t值 3.246 3.257 P值 0.003 0.003研究組 42 治療前 58.31±8.53 34.27±4.95治療4周后 84.62±7.04 18.64±4.26 t值 3.175 3.510 P值 0.003 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高發病率的慢性疾病,主要病因為不同因素導致的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例如腰部損傷、久坐等均會造成腰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粘連和瘢痕出現,致使椎間盤受力位置變化,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導致患者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功能異常等臨床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截癱[10],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有重要影響。當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針灸療法是保守治療方法的一種,主要通過針刺局部穴位以促進腰部血液循環、舒經活絡,進而消腫、緩解疼痛癥狀,雖然部分患者經保守治療后具有較好療效,但其治療時間長,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且對部分患者存在療效不穩等情況,臨床治療時具有一定局限性[11]。針刀療法是傳統針灸與現代手術刀結合療法,也是一種閉合性微創療法,具有起效快、療程短、費用低等特點,其以針刀為主要治療工具,通過針刀對患者腰部神經根周圍病變軟組織進行松解減壓,恢復腰部軟組織力學平衡,解除周圍軟組織對神經根的壓迫,最終起到減輕癥狀或治愈的效果[12],屬于糾正扶平的平衡性治療。目前,中醫微創技術日益發展,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一定效果。王遠慶等[13]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超微針刀法治療,其總有效率高于傳統針刺治療,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治療4周后,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針刀治療,其效果較傳統針灸治療更好,可能與該療法能有效維持腰部力學平衡及患者腰背關節穩定有關。
當患者出現腰椎間盤突出時,腰部肌肉平衡力學單位處于紊亂狀態,腰椎穩定性降低引起背部疼痛現象,下腰部疼痛進一步造成核心肌群功能受抑,腰部動態平衡力學單位不能維持腰背部關節的穩定性,導致患者動作調控功能異常[14]。歐文等[15]的研究顯示,超微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可降低其腰腿部VAS評分及ODI;陳小峰等[16]研究發現水針刀靶向微創松解技術治療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評分明顯提高;歐陽莎菲等[17]研究報道,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治療后,其Barthel指數顯著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研究組JOA評分、Barthel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ODI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較于針灸治療,針刀治療可更有效地緩解患者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傳統針灸治療雖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環,緩解腰部腫脹和疼痛癥狀,但核心肌群失衡未完全恢復,腰椎生物力學平衡缺失,是導致部分患者反復發作且久難治愈的根本原因之一[18]。而針刀治療可松解患者攣縮、粘連、瘢痕的病變軟組織,不僅能調節病變部位血液循環,使其腰椎靜態力學平衡得以恢復,延緩或阻滯脊柱失穩,減輕因神經根壓迫導致的疼痛或水腫,同時還能放松肌肉,緩解肌肉痙攣造成的椎間盤壓力,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19]。本研究由于時間、經費等條件限制,樣本取量有限,存在一定局限性。針刀治療是由醫師憑借其經驗實施操作,這對針刀操作醫師的解剖技術和經驗有嚴格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擴大樣本數量,同時不斷增強醫師的技術水平。
綜上所述,相比常規針灸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針刀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緩解腰椎疼痛,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腰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