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芳 操龍斌 曾慶洋 王愛蘭 王 蓓
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檢驗科,廣東佛山 528200
目前我國處于老齡化階段,許多老年群體常見的疾病也逐漸受到關注。根據數據報道,腦梗死是導致老年人病死率最高的疾病[1]。許多學者也針對腦梗死展開研究,不僅要探索腦梗死的治療方案,更要從根源處入手,研究與之相關的危險因素,才能更好地進行對癥治療,有效控制病情進展[2-3]。目前臨床研究證實,腦梗死患者往往伴隨頸動脈粥樣硬化,二者間的具體相關性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急性腦梗死是指腦血供突然中斷后導致的腦組織壞死,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促使血栓形成、動脈栓塞,致管腔狹窄或閉塞,因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密切相關[4-5]。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與腦血管疾病的病情進展及預后密切相關,目前研究主要證實血清Cys C、UA、Hcy與急性腦梗死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具有相關性,而對急性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研究較少[6]。因此,本研究對血清Cys C、UA、Hcy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我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23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頒布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相關診斷標準[7],患者的首次發病時間<24 h,經顱腦MRI或CT確診。排除標準:入院后死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合并精神障礙者。另選擇我院同期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臨床資料齊全、無心腦血管、肺、肝、腎疾病,全身健康。排除標準:出血性腦血管病、顱內腫瘤患者,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及自身免疫缺陷疾病患者。觀察組男70例,女53例,年齡45~82歲,平均(65.42±4.19)歲,病程2~23 h,平均(10.42±2.25)h;對照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45~78歲,平均(64.19±4.05)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入組者臨床資料的收集均符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規定。
1.2.1 標本的采集與檢測 納入對象早晨空腹狀態下分別抽取肘正中靜脈血2 ml,不加任何防腐劑和抗凝劑,3500 r/min離心10 min后上機檢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Cys C、Hcy及UA。所有標本均無溶血、脂血,并保證在2 h內檢測完畢,標本檢測儀器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株式會社日立高新技術),所有檢測試劑、校準品均由北京利德曼生物科學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質控品為英國朗道質控品,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和儀器操作規范進行,且所有項目在質控在控的情況下進行檢測。
1.2.2 超聲檢測 采用飛利浦EPIQ5血管超聲儀(荷蘭皇家菲利浦電子公司)對頸動脈進行常規檢測,線陣變頻式探頭頻率7.5 MHz,顯露頸部,測定舒張末期頸總動脈遠端、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近端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取平均值。依據IMT值將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分為3個等級,IMT≤1.0 mm為頸動脈正常;1.0 mm<IMT≤1.5 mm為頸動脈增厚,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超過周邊CIMT的50%、IMT>1.5 mm為斑塊形成。依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回聲特征分為2個類型,穩定斑塊表現為纖維斑塊、鈣化斑塊等,以強回聲特征為主;不穩定斑塊即軟斑塊、潰瘍斑塊等,符合低回聲特征[8]。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TG、TC、LDL-C、HDL-C、Cys C、UA、Hcy水平;比較觀察組頸動脈正常、頸動脈增厚及斑塊形成患者的血清指標水平;分析各血清指標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關系。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TG、TC、LDL-C、Cys C、UA、Hcy高于對照組,HDL-C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注 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UA:尿酸;Cys C:胱抑素C;Hcy:同型半胱氨酸
組別 n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UA(μmol/L) Cys C(mg/L) Hcy(μmol/L)對照組 100 1.28±0.15 4.67±0.58 1.86±0.16 2.49±0.41 312.35±58.26 0.75±0.12 9.92±1.34觀察組 123 2.06±0.39 5.45±0.63 1.21±0.27 3.46±0.29 403.27±55.19 1.04±0.18 14.50±1.50 t值 18.890 9.526 21.229 20.648 11.933 13.806 23.77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不同頸動脈硬化程度的血脂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內膜正常組與內膜增厚組血清Cys C、UA、Hcy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斑塊形成組血清Cys C、UA、Hcy水平高于內膜正常組、內膜增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頸動脈硬化程度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不同頸動脈硬化程度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注 與內膜正常組比較,*P < 0.05;與內膜增厚組比較,#P < 0.05;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UA:尿酸;Cys C:胱抑素C;Hcy:同型半胱氨酸
組別 n 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 UA(μmol/L) CysC(mg/L)Hcy(μmol/L)內膜正常組 26 1.66±0.48 5.02±1.39 1.11±0.32 3.18±1.11 359.25±78.36 0.89±0.26 11.61±3.34內膜增厚組 34 1.72±0.50 5.35±1.33 1.21±0.36 3.47±0.99 403.46±120.27* 1.23±0.38* 13.61±5.79*斑塊形成組 63 1.77±0.52 5.62±1.34 1.31±0.57 3.72±1.20 531.16±142.58*# 1.68±0.44*# 16.81±8.09*#
內膜正常組IMT與血清Cys C、UA、Hcy不相關(P> 0.05);內膜增厚組及斑塊形成組IMT與血清Cys C、UA、Hcy水平呈正相關(P< 0.05)。見表3。

表3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清Cys C、UA、Hcy的相關性分析
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癥患者逐漸增多,高齡和基礎性疾病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危險因素,導致我國腦梗死患病率逐年遞增,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轉變、工作壓力增加,患病人群日益年輕化[9]。雖然超聲測定IMT可作為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參考依據,但難以評估病情進展風險及預后[10]。
Cys C作為溶酶體蛋白酶的酶抑制劑,參與血管損害,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壁細胞外基動態平衡改變,組織蛋白酶和其抑制物不平衡程度增加,導致Cys C升高[11-13]。其中,Cys C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也與Cys C水平密切相關。UA作為嘌呤代謝形成的最終產物,若升高可促使尿酸微結晶沉積,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導致尿酸代謝障礙,并激活凝血功能與血小板活性,促進脂質過氧化與LDL-C氧化,從多個機制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14-15]。Hcy作為含硫蛋氨酸,其可從氧化應激、內皮功能障礙、血管炎癥反應等作用刺激ITM增加,促使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并增加斑塊面積[16-1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血清血脂指標及Cys C、UA、Hcy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且觀察組斑塊形成組患者Cys C、UA、Hcy最高,頸動脈增厚其次,頸動脈正常最低,證實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ys C、UA、Hcy水平增高,尤其合并斑塊形成患者各指標明顯超過正常范圍,即Cys C、UA、Hcy參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研究顯示,內膜增厚組及斑塊形成組IMT與血清Cys C、UA、Hcy水平呈正相關,與劉娟等[19]研究結果相近,均證實Hcy、UA、Cys C的水平受到腦梗死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影響。炎癥會導致腦梗死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加速形成,釋放蛋白降解酶,促使硬斑塊向軟斑塊轉變[20]。Cys C可影響中性粒細胞遷移,若升高提示炎癥反應加重,UA可增加血管壁C反應蛋白(CRP)表達,Hcy通過細胞核轉錄因子κB(NF-κB)活化,參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炎癥反應,血清Cys C、UA、Hcy升高可提示患者是否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5]。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清Cys C、UA、Hcy水平存在密切關聯,血清Cys C、UA、Hcy水平越高,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