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得祎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安陽鄉中心學校,甘肅張掖 734000)
新課程改革環境中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加重視對學生思維水平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愈發強調以自主思考為主的知識探究過程,而提問教學的設計與運用,能夠為學生創造大量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能夠增強小學數學教學互動性、思維性、探究性,讓學生在基于問題展開的思考、互動中提升以上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合理設計、運用提問教學,以提問內容、方式的變化革新小學數學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當前小學數學提問教學,部分教師在提問之前并未對提問內容與方式進行合理規劃,也未曾思考想要通過提問達成何種目的,導致提問的內容比較片面、淺顯,提問的方式比較散漫,無法很好地激活學生思維,學生也無法準確地領會教師意圖,經常會以漫不經心的狀態參與課堂互動,既不利于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利于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此外,一些教師由于缺乏對提問教學設計與運用方法的了解,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減少提問,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以至于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不足,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也造成了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局面。
1.滲透趣味化思維,讓提問充分激發思考興趣。小學生天性好動、性格活潑,喜歡充滿趣味的事物,并且容易對刻板事物產生抵觸情緒,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的問題設計層面,教師應滲透趣味化思維,改變直接結合教材知識提出計算、總結、反思等問題的方式,讓提問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同學們的思考興趣。而在增強教學趣味方面,游戲與情境均占據著不容撼動的地位。對提問教學展開設計,教師可以分別建構游戲背景與趣味情境。
其中,建構游戲背景,結合小學生感興趣的“喊數抱團”“開火車”“數獨”“過3”等游戲,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游戲形式,比如在講解“3 的乘法口訣”知識點時,基于“過3”游戲背景進行提問,而在講解“十以內的加減法”知識點時,基于“喊數抱團”游戲背景設計問題。至于建構趣味情境,教師可以為小學數學提問教學設定故事或動畫背景,將問題滲透在寓言和童話故事中,在同學們喜歡的《豬豬俠》《小豬佩奇》《汪汪隊》《熊出沒》等動畫中挖掘提問材料。如此,學生置身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觀察與分析情境集中學習注意力,憑借對動畫的了解提高思考問題的效率,成功在趣味情境中獲取問題答案,遷移問題答案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質量。
2.遵循生活化原則,讓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關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新課程標準反復強調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而觀察小學生群體的行為習慣,可以多數學生具有觀察生活、憑借生活經驗探究數學知識、在生活參與中總結數學規律的習慣。有鑒于此,教師優化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的設計方式,應當遵循生活化原則,有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問題,讓問題貼近生活,讓教學與同學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時面對生活化數學問題,學生主動調動在生活中儲備的知識展開思考,遷移生活經驗得到正確答案,將生活與數學聯系在一起,形成生活化學習習慣,對其后續數學探究與實踐大有裨益。不過在現階段的實踐中,由于并未對生活中的提問材料進行用心甄別及整合,部分教師設計的生活化問題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差一定距離,制約了同學們對生活化數學問題的探究。從中汲取教訓,設計生活化提問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先了解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品、感興趣的現象、遇到過的數學問題,再結合此類信息設計問題,比如在講解“平行”知識點時,根據“斑馬線中的平行”設計提問活動。學生生活經驗與問題之間的匹配度提高,提問教學穩步展開,得以取得卓越成效。
3.體現差異化特點,讓問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有效的小學數學提問教學應滿足每一名學生的思考需要,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而受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思考邏輯的影響,不同小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掌握進度存在一定差異,這使得他們能夠回答的問題通常大相徑庭。
針對這一情況,對小學數學提問教學展開設計,教師應讓問題體現差異化特點,即設計分層問題。具體來說,開展全新提問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過往小學數學課堂的表現將其劃分為不同層次,將思維水平、認知能力、思維邏輯不同的同學區分開來。而后針對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設計基礎型問題、發展型問題、拔高型問題,讓問題具有思維、能力指向性。在此狀態下,教師在課堂依次拋出難度不同的問題,每名同學都能選擇在自身思維、能力范圍內的問題進行思考,進而與教師展開互動,后進生在提問教學中缺乏參與感、優等生完全引領課堂互動等傳統小學數學提問教學存在的問題得以解決,也便保障了提問教學效果,讓全體同學都可以在問題思考與互動中得到成長,讓小學數學提問教學滿足新課程標準之“面向全體學生”要求。
將提問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否準確把握提問時機、能否及時應對學生的思維偏差、能否靈活變化提問形式,均會影響提問教學的最終應用效果,同時影響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體驗。
1.根據問題類別,把控提問時機。問題的類別不同,與之相對應的最佳提問時機也就不同,想要讓學生無論面對任何類別的問題都能快速進入思考狀態,必須注意把控提問的時機,也就是說,教師在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的設計及運用中,應根據問題類別把控提問時機。
小學數學常見提問類別主要包含導入式提問、階段性提問、深層次提問、總結性提問與開放性提問,分別適用于教學的不同過程。以導入式提問來說,將其運用在新課導入環節是發揮其最佳效用的前提條件,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講授新課之前,通過以舊引新等方式進行導入式提問,巧妙引入新課話題,點燃同學們探索新知的熱情。而引導學生思考深層次問題,需要先使其充分理解基礎知識。同樣,同學們對總結性、開放性問題的思考,均以掌握基礎內容為前提,于是教師運用深層次、總結性、開放性提問引領教學,應將提問置于充分講解基礎知識后,先由淺入深地講解教材基礎知識點,再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自主總結,使其逐步建立完整知識體系。至于階段性問題,將學生課堂學習分為不同階段,教師可以將課堂總問題拆分為幾個小問題,保證小問題之間存在難度螺旋上升、層層遞進的聯系。如此,學生隨著課堂活動的不斷推進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思考,伴隨著思維水平、知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嘗試突破高難度問題,在問題的突破中實現自我的突破,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2.根據問題難度,協調學生活動。以往小學數學提問教學效果較差,原因之一是部分教師在運用提問方法時并未根據問題難度及時協調學生活動,即便是提出高難度問題,他們仍然在要求學生完全自主地進行思考和回答,而對學生來說,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數學思維,獨立思考高難度問題具有巨大挑戰,盲目地進行自主思考不僅會使他們錯誤回答教師的提問,甚至還會使其形成不當的數學思考方式。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的科學運用,要求教師改變“無差別運用不同難度問題”的習慣,根據問題難度積極協調學生活動。在此期間,將問題分為簡單、一般、困難三個層級,在提出簡單問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完全獨立的自主思考;在提出一般難度的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使其在小組中集思廣益,挖掘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步建立合作學習意識,為其在課后圍繞開放性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學習帶來了一定幫助;而提出隸屬于困難層次的問題,教師應在組織學生合作思考的基礎上實時觀察其討論問題的方式和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其思維偏差,及時提醒并借助啟發性語言幫助他們校正思維,確定正確的思考方式。
3.根據問題特點,轉變提問形式。小學數學知識點分為不同形式,如平面圖形、運算律、立體幾何等,講解不同知識點,教師需要在課堂提出不同問題。此時,新的問題出現了——由于對應的知識點不同,問題各有各的特點,想要保證其應用效果,就必須適當變化提問形式。所以,運用小學數學提問教學方式,教師還應根據問題特點轉變提問形式,但是靈活應用多種提問形式,要求小學數學教師了解不同提問方法或工具。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以口頭提問方式與同學們進行互動,這是提問的方法之一。而隨著信息化教育環境的出現,多媒體、希沃白板等智慧教學系統被廣泛應用在了小學數學教學中,衍生了白板提問、媒體提問等多種提問方式。
基于以上論述,結合簡單加減法、認識概念等內容提問,教師可以采取口頭提問方式,針對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提問,可以將多媒體課件利用起來。而圍繞正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知識進行提問,考慮到小學生尚未建立完善的空間觀念,可以將常規提問轉化為白板提問形式,先在希沃白板中建構立體數學模型,再指導學生探究對應問題。面對此情此景,對比頭腦中的立體幾何形象與白板中的數學模型,對白板中數學模型的構建特點展開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有助其學科素養的均衡發展。
4.根據提問反饋,適當總結答疑。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回答問題組成了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的完整過程,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既體現了他們的思維發展情況,也是對知識理解情況的證明,但在實際上,并非每一名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思考時間內回答出正確的問題答案,若學生對問題的錯誤回答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導致其對數學知識形成了錯誤的理解和運用,極易造成小學數學提問教學“本末倒置”的狀況,嚴重降低整體教學質量。
為規避此問題、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提問教學嚴謹度,教師應根據提問反饋情況適當設計總結答疑活動。簡單來說,對于同一問題,教師可以邀請不同學生舉手回答,并對他們闡述的答案做出總結,當學生答案不一致,引導他們對每項答案的形成過程展開討論,與學生一起分析出現不同答案的原因,找出錯誤的答案與出錯原因。隨后,基于該出錯原因提出反思性問題,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何在日后減少錯誤的思考”等。同學們在對應問題警示下總結錯誤的經驗,深入總結探究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核心思路,顯著增強反思意識與思維水平,定然能夠獲得新的成長。
5.根據教學反應,引導學生提問。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教學建議的提出,使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變成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從學生角度來說,想要發展質疑能力,自主提問必不可少。這間接證明了,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的設計、運用與優化,教師還應根據課堂教學反應情況,適當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使其說出自己的疑問,在自主提問的過程中建立求知、求真等學數學的健康情感態度。比如,教師在講解教材數學知識、提出問題的同時觀察同學們的表情變化,當其出現皺眉、反復觀察電子課件與板書等變化時,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疑問。再者,為促進學生提問的展開,教師還可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有意建立沖突,如有意表述錯誤的數學理論、有意示范錯誤的計算過程等。學生所聽、所見與對數學知識的基礎理解相矛盾,進而產生疑惑,自然而然地能夠提出問題。長此以往,通過自主提問解決困惑,感悟及時提問在學好數學中的重要作用,鍛煉質疑能力,學生形成良好質疑品質,促進其在數學提問教學模式下的高效學習。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積極開展提問教學活動,對問題進行合理設計,注重問題的趣味性、生活性與差異性,讓提問符合學生數學知識水平與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提問過程與方法,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思考、主動探究時間,以切實增強提問教學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