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元
(甘肅省武威第十三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問題、探討物理本質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物理學習中,可借助物理模型將物理研究對象、物理過程進行簡化處理,便于學生在物理模型的輔助下,對物理本質進行理解,切實掌握物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基于初中物理學科的特點,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礎知識、物理主干知識、物理規律等,靈活運用物理模型,使學生在物理模型的輔助下,實現物理知識的高效學習,真正滿足學科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因為學生建模物理模型時缺乏明確的思路,難以抓住問題的本質。制作物理模型的最終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學生在物理建模時,常常難以抓住物理問題的本質,無法厘清物理問題中的主要問題、干擾因素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雖然能夠很快建設出基礎模型,但在對其進行組合、重演,使其成為復雜模型時,也出現了能力欠缺的現象,致使初中物理模型教學演變成為了建模而建模。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物理建模學習時,無法精準把握問題的本質。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多數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常常是讀完問題之后,就直接寫公式,并逐漸進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在讀完問題之后,會將示意圖畫出來,或者據此構建模物理模型。這一現象足以表明當前學生的建模意識薄弱。這種情況下致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常常一遍又一遍地涂改公式,甚至出現了一定的錯誤。不僅嚴重浪費了課堂時間、精力,還制約了學生的物理問題解決效果。
基于物理建模的特點,學生在構建物理模型之前,唯有精準地把握物理模型的特點,才能確保物理建模的順利開展,才能避免構建出錯誤的模型。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初中生在構建物理模型時,由于沒有精準把握物理模型的特點,致使其在構建模型時頻頻出現錯誤。具體體現為:在二力平衡的問題中,部分學生在構建物理模型時,由于沒有真正把握物理模型的特點,致使其在構建模型時選擇了相反方向兩個力的思路,忽視了力是否在同一直線上。不僅沒有發揮物理模型的價值,還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初中生構建的物理模型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現象。有的學生構建出來的物理模型沒有提到忽略的因素,直接進入模型分析中;還有的學生構建的物理模型出現了“東一下西一下”的現象,一會兒描述此物理現象,一會兒又跳到另一個物理現象中。導致出現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尚未形成規范化的物理建模思路,致使其在物理建模時,不明白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明確需要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或者前一階段需要建立什么模型,后一階段則應對其進行狀態分析。這種混亂的思維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在課堂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在物理學習時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理模型意識,且學生也非常喜歡運用物理模型解決問題,但在實際學習中,由于自身的制圖水平比較低,尤其是在“并聯電路”等相關問題中,學生做出來的模型圖常常存在不夠規范、不夠嚴謹等諸多問題。基于此,會導致學生在解題時出現條件缺失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問題解決效率。
課堂導入雖然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但卻奠定了一節課的基調,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初中物理教師在優化物理模型教學時亦不例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進。
1.演示情境,為物理建模提供表象支持。學生對物理模型的認知,直接影響物理模型的構建效果。通常,學生對物理模型的認識越充分,在物理建模的時候才會更精準、高效,才能保證物理模型分析、推理的順利開展。初中物理教師在優化物理模型教學時,應以“學生對模型的認知”作為切入點,積極開展演示教學,真正實現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在“手、腦、眼、耳”的并用中,對物理模型形成深刻的認知。一方面,基于物理學科的特點,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開展演示實驗,促使學生在“親眼目睹”中形成更加直觀的感受;另一方面,針對一些物理演示實驗,可借助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模擬使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對物理模型的構建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
2.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模型。物理學科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能夠發現物理現象。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立足于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將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現象轉化成物理問題。之后,引導學生從中找出潛在的、隱含的物理條件,進而為物理建模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此一來,通過實際生活元素的融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物理模型建構興趣,也促使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明確物理建模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等,更好地理解物理模型的內涵,進而逐漸提升自身的物理模型應用能力。
3.在類比中提前洞悉模型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類比推理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手段。基于初中物理的學科特點,學生在對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中,常常面臨著較大的困難。面對這一現狀,可以借助類比的方法,將未知的事物進行轉化,使學生在已知事物的引導下,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同時,在類比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立足于兩種事物的共同點,感知本節課將要建立的物理模型特點,進而使其對物理模型產生良好的感性體驗。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了優化物理模型教學的有效性,還應結合物理課堂教學實踐,豐富課堂教學手段,不斷推進物理模型教學的有效性。
1.豐富教學方式,活躍學生思維。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必須要突破傳統教學手段的限制,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限等,選擇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如知識背景不同、能力傾向不同、經驗積累有所差異、個性風格不同等,教師唯有緊扣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結合當前初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身心發展狀況,以及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等,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為了真正喚醒初中生的建模意識,促使其在學習中逐漸提升自身的建模能力,必須要按照上述的原則,結合物理教學內容,借助多樣化的手段促進物理模型教學。
2.在合作交流中優化物理建模。基于初中物理模型教學的內涵,教師在日常教學時還應靈活借助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將不同視角的建模思路進行聚合,便于學生更好地開展物理建模。與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小組合學習模式基于合作,借助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分享中產生共鳴,最終形成更加明晰的物理模型思路。同時,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也吸取了他人的優點,并且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點,真正完善和改進了自身的物理模型。此外,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通過總結反思等,也開闊了自身的思維,強化了自身的質疑能力、創新意識等,真正促進了物理學科素養的落實。
3.以問題為導向,領悟物理建模方法。初中學生在日常的物理建模中,常常是無意識地選擇某一種方法,但這都屬于學生的經驗性,學生尚未真正掌握物理建模的手段。面對這一現狀,初中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立足于物理建模的內涵,借助某一個物理問題、某一個物理實驗,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使學生在問題思考、探究的過程中,逐漸領悟不同物理模型的建構方法。在這一過程中,還應指導學生明確每一個物理模型使用的條件。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在日后的學習中精準選擇物理模型的構建方法,確保物理模型的規范性、準確性。可以說,通過對問題的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就會逐漸掌握物理模型的建構方法,并在物理模型建構中推動自身的科學思維能力,促進物理學科素養的有效落實。
4.對學生進行圖示訓練。在初中物理模型教學中,包括運動過程圖、受力分析圖、物態變化圖在內的圖形表征工具,對物理模型、物理過程的描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很難從物理情境中將物理模型構建出來,主要是因為物理模型構建時學生必須要對系統進行明確的研究,排除其中的無關、干擾因素。這些則需要復雜的技術進行支持。圖形表征工具就是學生構建物理模型中應該具備的技能。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加強對學生的圖示訓練,促使學生在圖示訓練中掌握圖形表征工具,以便在物理模型教學時借助圖形表征,采用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方式進行分析,最終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構建新的模型。
為了真正提升初中物理模型教學的效果,在完成物理模型課堂教學后,還應從以下三方面鞏固物理模型教學。
1.依據問題邏輯,明確物理建模步驟。初中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由于思維缺乏規范化、程序化,在遇到物理問題、構建模型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思路不清晰、不知所措等現象。面對這一現狀,在鞏固物理模型教學時,可以靈活借助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引導下,逐漸形成探究式的思維程序,最終形成規范的模型構建思維。具體來說,教師可充分結合問題的邏輯關系,給學生設計解題程序,使其在探究中明白:在對某一個物理問題進行探究時,應該先干什么,需要如何收集條件、中和篩選條件、怎樣建構物理模型,最終形成規范化的物理建模思維模式。
2.設置問題陷阱,明晰問題本質,以便學生正確使用物理模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問題陷阱”也屬于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可促使學生在“問題陷阱”中“吃一塹長一智”。尤其是初中生在日常學習中,由于長期被束縛在大量的練習中,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慣性。這種思維慣性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夠幫助學生深化、鞏固知識,但也極容易導致學生在建構模型時忽視問題的細節,最終導致其構建出錯誤的模型。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師在鞏固物理模型教學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陷入陷阱—疑惑不解—走出誤區—檢驗真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實現了認知的突破,并加深了對物理概念、物理知識的深度剖析,使其能結合物理問題的本質正確使用物理模型。
3.借助例題變式,活化學生思維。在初中的物理教學中,主要是借助不同的形式,靈活講解各類物理模型,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打破定式思維的束縛,以免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呆板的習慣。初中物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借助變式訓練的方式,將同一個物理模型進行轉變,使其有不同的呈現形式。之后,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促使學生在課后例題變式訓練的過程中,對物理模型的內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物理建模能力。具體來說,在物理例題的變式訓練中,教師可先將基礎、常見的物理問題呈現出來,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構建物理模型并進行解答;接著,改變原有題目中的初始條件,引導學生在新的條件下重新建立模型;之后,指導學生立足于原來的物理模型基礎,對題目中所求的問題進行改變,重新建立物理模型;最后,將物理題目中的研究對象、系統變更為更具有相似性的對象、系統,再次指導學生建立物理模型。如此,學生在變式訓練的過程中,活躍了物理建模思路,循序漸進地提升了自身的物理建模水平。
綜上所述,加強初中物理建模教學,強化初中生的物理建模意識,提升其物理建模能力,是提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物理學科素養落實的關鍵。唯有立足于當前初中生物理模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物理模型的內涵,分別從課前導入、課堂教學、鞏固和提升三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進,才能不斷提升初中物理模型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