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段永利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制造業如何迎難而上、在逆風中開新局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命題、重大機遇和艱巨考驗。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
在6月25日“科創中國”科技創新企業家高峰論壇上,嘉賓們共同探討了制造業發展與變革,謀劃前進新方向,力求為科技創新企業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為其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推動創新要素進一步向企業、向產業聚集。只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就一定能不斷地激發出更加澎湃的創新活力,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乃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制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
“在產能嚴重過剩,集中度非常低,同質化突出的行業里面如何生存?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人才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是公司在行業中穩步前行的關鍵所在。”湖南華菱線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分享了華菱線纜如何通過創新引領探索出一條“新型國企”的發展道路。
華菱線纜深知,質量、規模、資金、技術、信息化是其主要競爭方向,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是線纜企業的必然選擇。為此,華菱線纜建立了扁平化、精干、高效、快速的管理平臺,公司董事長提出國有企業本質、現代企業制度、民企競爭優勢的發展理念。通過18年運作,華菱線纜表現出有別于原來慢速傳統制造業的差異化競爭管理優勢。面對轉型的陣痛,華菱線纜公司總結出穩中求進的經驗:一是創新機制激活潛能,培育核心競爭力。二是市場引領、項目推動,打造核心競爭力。三是精益管理,數字賦能,夯實核心競爭力。四是戰略布局,資本助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五是奮斗為本,鍛造梯隊,永葆核心競爭力。
目前,華菱線纜的營銷遍及國家新型工業的一些板塊,也與我國央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在國際供應鏈不暢的情況下,瞄準國內亟需解決的“卡脖子”技術難題,開發了系列自主可控產品和相關標準的制定,在多個領域實現了進口替代。
而在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河智能”),創新“密鑰”藏在24字的公司創新文化里——創新蘊于市場,勞心常需勞力,興趣造就成就,精品源自執著。
山河智能副總經理朱建新介紹,作為民營企業,自公司成立以來,山河智能以匠人之心,一直堅持先導式創新理念。先導式創新是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何清華開市場之先鋒,經歷產品創新全過程而積淀起來的創新方式和理念,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自主創新方式。
“先導式創新體系主要包含創新領軍人、創新團隊、創新組織架構、創新文化、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創新基因根植于企業生命中,又提出了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和持續創新的四種創新模式。”朱建新說。
23年來,從山河智能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何清華借款50萬創辦企業,到目前公司總資產接近200億,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0%。公司現已形成了以裝備制造為主的工程機械特種裝備和航空裝備的三線戰略業務,形成了以先導式創新差異化競爭、產學研一體的企業特色,在工程機械世界50強中排第32位,世界支線飛機租賃前3位,在世界挖掘機行業排第8位。這些無一不是踐行創新文化和創新模式的具體體現。
誠然,中國的制造型企業大都是一些中小企業為主,隨著資金壓力、庫存壓力、銷售壓力的增大,導致一些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生存困難。那么,面對我們國家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該如何發展制造業中小企業呢?

企業自主創新的話語權不是名義上的,而要真正讓企業家參與到國家科技創新的決策當中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指出,全社會都要營造一種尊重企業家和培養企業家的氣氛。一靠宏觀政策指引,二靠國家級平臺建設,三靠創新人才的培養。
陳學東強調,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根本要素。企業要培養三類人才:企業家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他個人認為,核心是企業家人才的培養,因為企業家就是天然的戰略科技人才,有大局意識、底線意識、辯證思維,有前瞻性、系統性。
然而,數字智能時代談創新,企業家應如何提升認知水平?
“技術思維不是主要的,使命和價值觀在更高處體現了企業家的智慧”,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指出,在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家應當明白,數字技術的應用能超越自己的思維,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自己的思維超越。
李培根指出,以前人們限于技術手段,解決的基本上是確定性的問題,比如自動化解決的是固定模式的問題。但隨著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使得我們有可能去處理不確定性、非固定模式的問題。“要知道,數據網絡有助于我們整合思維”。
他舉例說,在“雙碳”這一未來發展重要趨勢里,有個概念叫“碳足跡”,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乃至最后回收,這所有的活動中間都存在碳足跡。對企業來講,未來怎么減少碳足跡?企業降碳不僅僅是車間少用點電,少用點材料的問題,實際上還涉及到整個供應鏈、供應商、客戶,甚至還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等,這個供應鏈中實現協同行動,才能夠實現低碳。沒有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的支撐,是不可想象也是難以辦到的。
數字時代已經到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傳感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應用日趨廣泛,產業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呈現諸多新特征、新場景、新應用。在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首要問題。
“我們說數字化轉型,沒有數據其他都別想。”在圓桌論壇高端對話環節,李培根坦言,數字化轉型應當從數據說起。而且與國外同行成功案例相比,國內行業中企業協同意識略顯薄弱,在“跨界協同創新”這一新模式、新趨勢下,數據生態建設也是重點任務。
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表示贊同。他認為,數字化包括這樣幾個維度,即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精益化和效益化,其中,數據化是基礎。“從制造業生產來說,我們跟西方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數據積淀,數據積淀是企業最核心的東西。為了應對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趨勢,我們的基礎工作要做扎實”。
“數字化不是一句簡單口號。”創客共贏基金創始合伙人李建軍提出,首先要大力做好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數字收集、行業數據標準化、數據積累等,然后在行業樹立企業標桿,從數據端來看企業是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最后才能帶動整個行業。
“數字化轉型是我們國家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的必然趨勢。”陳學東表示,數字化轉型需要循序漸進,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要讓企業感覺到數字化給他們帶來非常大的效益變化,才能真正實現數字化。
如何激發企業參與數字化轉型?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的問題,陳學東提議,地方政府在先進產業集群打造上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保持上下游合作,同時讓高校技術支撐產業鏈發展。
熊碩分析,有些企業持觀望態度,是由于一不相信,二不認可,三不舍得。對此,他提出了三個方案:首先,需要政府引導和社會推動,企業的參與度會更高。其次,要有良好的解決方案,要讓企業看到自身發展與數字化方案的關聯。最后,能讓企業走進信息化的是競爭對手給的“教育”,“當企業強勁的對手開始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獲得好處時,沒有哪個企業不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