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根據科學創造的動機把科學家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人是從純粹的功利目的出發,把科學作為一種獲取生活報酬的手段;第二種類型的人則是把科學作為一種特殊的娛樂,他們通過這種娛樂來尋求生動活潑的經驗與雄心壯志的滿足;而第三種類型的人則是出于一種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
“境界”是一個精神領域的詞匯,對于境界而言,科學創造被愛因斯坦賦予了精神活動的范疇,他不僅僅停留于科技自身的發展和突破,蘊涵更多的是科學家的人文理想與追求。
時移世易,科技不再是“奇技淫巧”的“旁門小道”,而是成為發奮自立自強的“國之大者”的終極利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像一把無形的“傘”,守護著每一個個體,構成強大的向心力讓我們在一個人類文明全新的環境里繁衍生息;而科技創新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關鍵變量,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日益凸顯。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我們今天的科創活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走出了實驗室,走出了論文紙。他們了悟科技的真相、創新的真諦,萬物育焉,得到天下敬仰,也渡化技術文明。
以“創新引領 自立自強——打造中部崛起新引擎”為主題的中國科協年會在湖南落下帷幕,300余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4000余名國內專家學者論道,為創新驅動發展獻智支招;60余名院士專家圍繞智能制造、農林、化工新材料等專業領域認領122項技術需求的“入湘行動”;200多位全國學會和省級學會專家組成的調研團隊形成20余萬字的調研報告和40多個高水平的政策建議……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愛因斯坦說過另一句話:“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棵樹上的各個分枝,所有這些志向都是為了使人類的生活趨于高尚”。
科技的成果,是在物質層面的收獲和見證。現在,我們更多了一種精神層面的探求,科技創新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而富有理想和追求的科技觀,也彌散開來,這就是——我們一起讓生活趨于高尚。
獨樂了不如眾樂樂,這應該是科創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