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茂典

牛東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
“作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感到榮幸的同時,更感到自己肩上擔子沉甸甸的!”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教授牛東曉在參加完本屆年會開幕式后表示。過去我國在科學技術上屬于“追趕者”的角色。在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自主研發和創新努力下,我國在諸多領域已獲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牛東曉院士說:“科技是需要不斷向前奔跑的,從‘追趕’到‘趕超’,科技工作者們付出了極大努力,而在‘開拓’的道路上,必定會有困難重重,這是對技術研發的挑戰,更是科技工作者自我的挑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企業在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等諸多方面明顯增強。“在創新方面,企業更具優勢,企業直接對接市場,研發與創新都是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牛東曉院士說,“另一方面,像華為、海爾這些本身具備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在以技術創新為依托進行發展,而在我國還有很多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的實力,技術制約了企業發展,出現這種情況,企業應從多維度考慮創新,如模式創新、聯合創新、人才培養等,不斷提升企業生命力。”
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的創新源頭,怎樣拆除科研成果和市場間的圍墻?“產學研”如何緊密結合?一直是困擾科技界和企業界的問題。在牛東曉院士看來,高校科研人員更追求的是勇攀科技高峰,有時候鉆研越深入,“知識面”反而越來越窄。但產品技術落地涉及方方面面,和高校有所不同,企業的研發更“接地氣”,為的是盡快把產品或者技術推向市場一線。“相對企業來說,高校技術的下沉和落地確實做得沒有那么實,但這些年,大部分高校已轉變觀念,強調產業需求導向。我不否認早些年,很多高校科研人員是為了評職稱而不斷研發,但如今,通過不斷探索,很多高校都已經形成自己獨特轉化路徑。”牛東曉院士說。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更要“接地氣”。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只有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才是更直接、更高效、也是更接地氣的培養模式。牛東曉院士說:“如今,年輕人的科研工作越來越難,很多技術前輩們已經攻關出成果,做好了積累,那么如何突破攻關、優化技術,則是現在年輕科研工作者需要挑戰的。實踐,是年輕科技工作者積累的必經之路,有人這樣形容高校和實踐的關系,如果說一所‘高校’是一棵‘樹’,‘實踐’便是其得以參天的肥沃‘土壤’。這句話很生動地道出了人才培養和實踐應用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