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紅 褚天蘭
文化意識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之一,在英語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質和社會責任感。[1]5《新課標》也明確了文化意識培養目標是: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1]5
閱讀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髓和提高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看學生掌握了多少語言知識、達到了什么語言水平,而且要對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行正確的引導。
它指教師僅僅提供大段的相關的文字介紹,把文化導入作為一個機械的步驟,難以實質性地喚起對文化的已有經驗。[2]一節課是否有積極意義,能否讓學生接受和喜歡,開頭的導入非常關鍵,有趣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打好基礎。
文化導入和文化感知是文化教學的起點,在導入環節滲透文化意識的教學不可流于形式。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情境的基礎上,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文化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文化知識進行分析與處理。
它指教師在比較不同國家文化時,僅僅關注文化差異,缺乏對文化現象根源以及成因的探討和挖掘。在閱讀教學的讀中環節,許多教師對文化元素的處理方式過于單一,僅僅滿足于表面的文化知識傳授,所授內容局限在對文本的分解上,基于內容提出的“文化現象”課被上成了碎片化的“文化知識羅列”課,導致學生獲取的僅僅是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
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滿足于對文化事物的簡單表述,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內涵。[3]教師應該深挖語篇文化內涵,增添文化感知與注意、比較與分析、理解與鑒賞、評價與運用等體驗過程,使學生不僅獲得顯性的文化知識,也能理解隱性的文化意義。只有這種引發學生深思的文化活動的教學模式才可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進行文化知識的聯系、文化現象的對比和文化深層次的探究,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它指有些教師過于強調英語國家文化的獲取,忽視了本國文化的滲透,沒有及時拓展與主題語篇相關的文化內容而造成學生獲得的文化知識單一。教材作為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主渠道,很多教師不會根據教材內容整合并滲透相應的文化內容,教材里有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孤立地教授文化知識,沒有在關聯化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即使選擇部分拓展語篇內容來作為文化意識培養的補充和延伸,也是任務設計得偏向應試,過于依賴中考指揮棒,急功近利,沒有真正認識到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育人價值。
在文化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一定的層次性,就是從文化知識到文化比較,再到文化內涵,最后落實到文化行為和文化價值。[4]對上面提到的幾點問題,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站在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度,綜合考量,以立德樹人為長遠目標來正確定位英語閱讀教學目標。
教師在閱讀環節可以利用多種途徑,尋求緊扣教材或與教材互補的素材,進行相關文化主題的拓展閱讀,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圍繞主題文化開展探究式學習,讓學生開展討論、采訪、主題演講和角色表演等活動,內化所學,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有利于文化意識的培養。現選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片段,闡述在閱讀的不同階段開展文化教學、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讀前活動是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起點,也是導入文化內容、激活學生文化思維的環節。[5]在此環節,只有創設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文化情境,學生的文化感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閱讀教學的讀前階段,教師可運用多模態手段,如視頻、音頻、圖片、表格來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也可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標題、插圖、練習和注釋等顯性信息,開展與文化主題相關的頭腦風暴活動,引導學生猜測文本內容或后續事件的發展,激活學生對相關文化主題的認知圖式。
【教學片段1】
滬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模塊三第六單元的閱讀語篇The Trojan Horse。本課講述了希臘神話“木馬計”的故事。文本最后用一句話做總結“For ten years,the Greeks couldn’t capture the city by fighting. In one night,however,they succeeded in capturing it through a clever trick.”對沒有聽過這個故事的學生來說,它是個完全陌生的文化主題,但是學生應該知道有個同名的木馬病毒。為此,教師在讀前圍繞主題采用圖片進行導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教師先呈現一張圖片,當學生正在欣賞PPT 圖片上的木馬時(見圖1),PPT 出現了病毒的圖片(見圖2),教師問“What’s wrong? Oh!My God! A virus?”因為畫面非常逼真,甚至大部分學生真以為電腦出故障了。此導入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思維。教師追問兩個問題:Have you heard about a kind of virus called the Wooden Horse? Do you know where it comes from?接著,教師引入主題Actually,it comes from an ancient story——The Trojan Horse. 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木馬病毒的名字來源于特洛伊木馬戰爭,從而引出文章主題。

(圖1)

(圖2)
(設計意圖:在導入環節設置的情境一定要切合主題,不能生搬硬套。本課以學生所熟悉的木馬和木馬病毒圖片為切入點直接導入,使學生快速獲得文化直觀信息,激活其文化背景知識,引發學生在看中猜測,在看中思考。如“Who were the two sides in the war?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Why did the war start?”幫助學生展開對主題文化內容的預測,思考文化內容。這一環節既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又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讀中活動的設計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體驗語言的文化內涵,運用語言的多元功能,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文化意識。而文化意識的培養僅靠文化知識、文化背景等靜態的文化知識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應更多通過文化比較、文化討論等動態的方式來進行。文化比較是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體表現,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徑。文化比較有助于學生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對不同的文明、文化持有尊重和包容的態度,意識到文化的差異性,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溝通。各國文化都有互通和差異的地方,跨文化強調在文化之間建立聯系。[6]理清文化異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生在分析和比較不同文化中明白世界本是萬花筒,不同文化并無優劣之分,各有各的特色,這有助于學生挖掘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常見的比較中外文化異同的方法有列表、畫流程圖或者思維導圖等。
【教學片段2】
譯林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Reading板塊When in Rome。此部分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閱讀,了解英國不同場合的禮儀習慣。教師利用圖表搭建結構和知識框架,逐步梳理文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識和文化信息,為學生自主表達文化信息搭建了語言支架。但是文化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觀察文化現象和表層文化信息的獲取,而要進一步進行文化思考,去分析對比不同文化,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協助學生自我完成文化知識體系的構建。
《新課標》三級(7~9 年級)學段目標中的文化意識目標指出:學生能通過簡短語篇獲取、歸納中外文化信息,認識不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并在理解和比較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1]8
在讀中環節設計英國人在不同場合采用不同的問候方式時,筆者結合閱讀材料,特意在文化知識結構表上加上“In China”一欄。(見圖3)所以筆者運用了英語閱讀教學設計框架,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開展在四個不同場合的文化對比思考活動,并用What、How、Why等問題進行追問,希望學生能夠認識與中外文化相關的具體現象和事物,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涵養家國情懷。

(圖3)
學生經過討論,認識到:中國人比較內斂,情感不易外露,親吻僅用于愛情;西方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親吻禮儀比較常見,可以表達愛情、親情、友情、尊敬和愛護。另外,學生認為英國人較多談論天氣這個話題主要是因為英國天氣變化多端,而中國人喜歡談論的話題是孩子或孩子的教育、三餐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這些都與平時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至于英國人回避談論年齡、金錢和體重,這是因為他們看重個人隱私,如果談論這些會被認為不禮貌。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再對比探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生既生成了新的文化知識,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具備了比較、判斷文化異同的基本能力,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了發展。
(設計意圖:讀中活動意在引導學生順利閱讀和理解所提供的文本。通過討論對比,學生用所學英語描述熟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差異,具備了比較、判斷常見的中外文化差異和相似性的基本能力,加深了對中西方禮儀的理解,將文化情感轉化為更高層的目標——文化行為和文化價值。通過對比,學生能理解與感悟優秀文化內涵,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審美和良好的品格。
3.讀后追溯文化根源,培養文化品質
《新課標》三級(7~9 年級)學段目標“感悟與內化”欄目中指出,能理解和感悟中外優秀文化的內涵;具有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有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9文化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從感知到意識,從意識到修養,從修養到行為的內化、提升和養成的過程。[7]
在讀后環節,教師可根據課堂內容積極拓展文化教育渠道,引導學生汲取中外優秀文化精華。中國文化“失語癥”是文化意識培養所面臨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教師只會就課本教學,不會依據教材內容適當滲透相應的本土文化內容,難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密切結合學生所學,嘗試拓展文化內容,鼓勵學生表達本土優秀文化,從而堅定文化自信。
【教學片段3】
滬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模塊一第一單元Reading板塊Encyclopaedia,有Da Vinci,Leonardo和Dinosaurs兩篇文章。設計的讀后情感目標是追溯文化根源,培養文化自信,從而實現文化意識教學目標。備課時筆者準備了一篇與文化主題相契合的拓展閱讀材料,內容是中國的百科全書。提問過渡:So far,we have read two articles fromEncyclopaedia Britannic,but you know,China also has our own encyclopaedia,that is China’s encyclopaedia!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about it? Ok,Let’s watch a micro Lesson! 然后播放提前自制的微課視頻,介紹中國百科全書的起源《永樂大典》,并追問: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about China’s encyclopaedia? 學生討論如下:
S1: China already had books like encyclopaedias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they have a long history.
S2:From the video,we knowYongle Da Dianis the world’s largest encyclopaedia in ancient times.
S3:We can get information about all areas from China’s encyclopaedias.
最后追問How do you feel now? 學生的答案是“Excited!”“Proud!”讀后情感升華部分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見圖4)讓學生追溯文化根源,引發其產生對文化的思考,促使其了解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培養文化自信心。

(圖4)
(設計意圖:文化意識的核心是文化自信,這就要求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感,提高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問題的追問、中國百科全書的拓展,學生能深入感受中華文化的淵博,增強民族自豪感,培育自尊、自信、自強的文化品格,從而做到內外文化兼修。)
核心素養理念已深入英語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永遠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文化視野和文化高度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首先,教師要用好教材文本,深度剖析閱讀文本的文化內涵,并充分利用文本,設計多層次的閱讀活動,通過感知、比較、鑒賞、質疑等形式幫助學生提升文化意識。其次,文化知識的教學僅僅靠課堂閱讀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與課外拓展閱讀材料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必要時適當加入初中生感興趣的與時俱進、具有正能量的中國文化題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文化理解,這是直接且有效的立德樹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