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麗
“跨界學習”是世界五大學習法之一。現代教學意義上的“跨界”,不僅指教學內容跨界,更指學習場所、方式、方法等的跨界。[1]43跨界學習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績效、助推課堂教學的改革、應對新高考的變革、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高考評價體系指向核心素養,新高考模式下的課堂教學也需要進行改革。“教知識”要向“教思考”轉變,“學得多”要向“學得好”轉變,教育場所要多元化、體驗化、趣味化、思辨化。基于此,跨界學習也要多方位、多角度開展,力求在學科的交叉地帶尋找教育教學的創新之道。換言之,教育者要創新教學策略,從知識灌輸式教學向高階思維式教學轉變,構筑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新場域。
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還應向課外拓展延伸。例如,在教授“酸堿中和滴定指示劑”的時候,除了介紹書本上的甲基橙、酚酞、石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指示劑。
情境設計:最近在用黑枸杞泡茶喝的時候,老師發現,它泡出水的顏色會與水溫及水質有很大的關系,用高溫純凈水泡出來是藍色的,溫度降低后又變成了紫色。熱的純凈水泡出來的黑枸杞水呈藍色,而加了不同的家用“試劑”后,黑枸杞水分別呈紫色、藍色、黃色和紅色。同學們,你們知道要分別向黑枸杞水中加的什么“試劑”才會呈現出這么多不同的顏色嗎?請大家在家利用家用“試劑”進行探究。
在學生自主實驗后,教師可引出“花青素”這一物質的概念——花青素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多酚類色素[2],其穩定性和顏色易受水溫、氧氣、光、酸堿性的影響。最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泡茶、如何保存黑枸杞等一系列問題。
這樣的課外家庭小實驗的學習,實現了教學場所的跨界,打破常規教學的“邊界”,增強了學生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核心素養。
以往的課堂教學往往以淺層知識的積累為主,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學科教學中,跨界學習能突破學科壁壘,形成培育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通道。實施跨界學習,關鍵是要打破定式、主動應變,從而激活學生的跨界思維[1]43,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多樣化需求。[3]
(1)化學與數學的跨界。“化學平衡常數”的計算需要用到數學知識。2017 年新課標高考化學第13 題就體現了數學中的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在化學計算中的應用,體現了“內容”上的跨界。
常溫下將NaOH溶液滴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與離子濃度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C.NaHX溶液中c(H+)>c(OH-)
D.當混合溶液呈中性時:c(Na+)>c(HX-)>c(X2-)>c(OH-)=c(H+)
(2)化學與物理的跨界。學習電化學模塊的知識需要用到物理學上的電流以及正負極的判斷。例如,帶負電荷電子的流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電流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電源的負極。根據這些物理學知識可以引導學生推測電子流出的一極是負極,電子流入的一極為正極。這樣的跨界讓學生體會到了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各學科之間不是孤立的線性的,而是有關聯的網狀關系。
跨界學習提倡課堂教學要“輕結果重過程”,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主要包括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對新知識的興趣等內容去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策略。[4]教師要“讓出課堂”,引導學生學習,組織學生討論并解決問題,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筆者的某一例題教學片段如下。
已知某二元酸H2A溶液中只含有下列微粒:H+、HA-、A2-、OH-、H2O。室溫下,取10mL0.1mol·L-1的某二元酸H2A,向其中滴加0.1mol·L-1NaOH 溶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H2A溶液中存在HA-?A2-
B.0.1mol·L-1的H2A溶液中有c(H+)+c(OH-)-c(A2-)=c(A2-)+c(HA-)
C.當滴加至中性時,溶液中c(Na+)=c(HA-)+2c(A2-),滴加NaOH的體積大于10mL
D. 當 滴 加0.1mol·L-1NaOH 溶 液 為20mL時,溶液中的溶質為Na2A
(1)“對”出矛盾。在學生完成題目后,教師可組織小組內部交流討論,結果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矛盾的原點和思維碰撞的交叉點。本題是溶液中離子反應一節的內容,學生的答案有B、C、BC、BD等多種組合,這就產生了矛盾。
(2)“爭”出激情。此時,教師可以安排選擇不同選項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說明各自的解題思路。關鍵問題集中在C 選項,學生各自整理思路,準備說服對方。
(3)“辯”出高度。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表達能力直接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5]學生在陳述自己觀點的時候,需要組織好語言,并在辯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或是對方在思維方式上的漏洞,最終實現觀點的統一。
(4)“長”出素養。新高考模式下,開放式“語言描述類問題”逐漸增多,此類題大多涉及歸因類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更能體現深層學習的需要,體現核心素養的訴求,體現學科本質特點。
“對”“爭”“辯”“長”系列教學活動使教學探究走向“深度”,整個過程聚焦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我們的課堂應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跨界學習進行補充,構筑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新場域。
1.在實驗中“跨界”,提高實驗教學的學習地位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以往的教學模式中,為了快速推進教學進度,化學實驗多數時候是教師在黑板上“講”出來的,而不是在實驗室“做”出來的,這樣就錯失了很多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化學實驗需要真正開展起來,可以跨界物理的電學、生物的細胞學和滲透壓等,提升學生跨學科實驗的素養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化學必修二專題6 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時,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實驗。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利用灼燒后的碳棒做電極,用直流電源電解硫酸溶液,電解一段時間后取下電源接上電流表,觀察電流表的指針是否發生偏轉。(見表1)

表1 化學實驗跨界物理原理
學生動手實驗前,教師設置如下問題:為什么要灼燒碳棒?電流流向如何?電子流向呢?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推測可能發生了怎樣的反應?產物是什么?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實驗,在實驗中記錄、總結、探究、歸納,運用物理的知識來解決化學的問題。
此教學實驗通過化學跨界物理的實驗情境創設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啟迪學生從物理的角度理解電流產生的本質原因,明白電池電極名稱的由來,辨析電子、電流、電荷的流向,進一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的密切關聯。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與化學有關的社團研究活動,進行多方面跨界學習,實現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例如,我校開展了下列社團活動。(見表2)社團活動的開展實現了化學與歷史、化學與表演等“跨界”融合,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表2 學校開展的化學社團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社團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開展校外觀摩活動,如去自來水廠參觀,了解自來水廠的凈水程序和原理;還可以帶學生參觀食品加工廠,了解食品在加工、包裝過程中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的選擇以及相關的原理等,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教育的廣度和寬度。
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教學設備和儀器也在不斷更新,現代化教學儀器的應用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如數字傳感器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傳感器繪制出的曲線有利于幫助學生分析化學反應背后的原理。以此引導學生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進而實現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跨界學習延伸了學生運用和遷移知識的空間,打破了教育場所的局限,融通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地帶,尋求適應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教學的方法。當然,跨界學習只是教學的一條途徑,我們還要對其進行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以尋求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學方式,使核心素養落地。
[1]宋衛群.跨界學習:突破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壁壘的嘗試[J].語文教學通訊·D 刊(學術刊),2019(6):43-45.
[2]劉敏,徐彩霞,吳興懷,等.黑枸杞酸堿指示劑的制作和應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11):58-6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4]毛玉萍.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師教學思想轉變探究[J].新課程:教師版,2019(5):59.
[5]施惠芳.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數學化”探尋[J].江蘇教育,2019(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