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哲
江蘇省丹陽市正則高級中學(原名江蘇省丹陽市第六中學)創(chuàng)辦于1996 年,是一所年輕活力、奮發(fā)進取的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正則高級中學以“覺悟”為理念,以“愛國、求實、創(chuàng)新”為校風,積極探索獨特的“自主教育模式”,努力追求“自主發(fā)展”教育風格,培養(yǎng)了一批批勤學、善思、進取的優(yōu)秀學子。走進新時代,學校全方位關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積極思考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變、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新路徑。學校將“指向表達力提升”作為途徑與目標,以語文學科為基礎,又拓展到英語、政史學科,開展省級課程基地的實踐研究,旨在將青少年培養(yǎng)成有信心的交流者、富有想象力的思想者和具有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卓越表達者。
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在校內(nèi),學校在現(xiàn)有基礎上,積極打造“六個一”工程:悅語圖書館、弘毅語言實訓室、詩韻朗讀亭、揚帆大舞臺、留聲文化長廊、教師卓越表達力成長中心。在校外,學校因地制宜,積極運用丹陽區(qū)域內(nèi)的人文資源:以鎮(zhèn)江三山風景區(qū)和丹陽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為校外寫作交流基地;以丹陽市人民公園、鎮(zhèn)江市伯先公園為校外朗誦與演講基地;以市民廣場、老年公寓為校外表演基地;等等。
在信息化背景下,學校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理念搭建線上平臺,實現(xiàn)以知識點為中心,以能力測試為手段,集教、學、練、考、評于一體的資源共享功能。具體來說,教研協(xié)作平臺可以實現(xiàn)朗誦、演講、辯論、表演等教學資料的共享,并在平臺上設置開放式的學科論壇和實時討論區(qū),便于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評價。自主學習平臺設置朗誦、演講、辯論、表演四門課程,學生可登錄平臺進行課程的學習。同時該平臺擁有與“指向表達力提升”的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相匹配的內(nèi)置題庫與自我檢測試卷。
正則高級中學是鎮(zhèn)江市唯一一所承辦新疆班的高中,現(xiàn)有在校新疆籍學生500 多人。新疆班學生將其特有的文化底蘊、民族風韻融入了校園,帶來了豐富多元的“表達”元素。
學校從“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個方面構建“指向表達力提升”的語文課程體系。兩類課程相互促進,讓學生以合適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出清晰的表達思路,顯示出自己的立場與追求、教養(yǎng)和風度,從而勇于表達、樂于表達、善于表達。
國家課程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依據(jù)學校實際情況,我們選取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及18 個學習任務群中“表達”要求最突出的學習項目,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在朗誦、演講、表演、辯論等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表達力。
例如,在教授《沁園春·長沙》后,組織學生以“青春·奮斗”為主題開展“我愛寫詩,也愛讀詩”班級活動;在教授《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后,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們應該忘卻嗎”為主題的班級演講活動;在教授《氓》和《孔雀東南飛》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詩歌改寫成劇本,評出最佳劇本后,遴選“演員”完成表演;在教授《勸學》后,組織學生開展以“環(huán)境外物更有利于學習,還是主觀能動更有助于學習”為辯題的辯論會;等等。語文教師們智慧地運用教材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愛上表達、成就表達。
學校“指向表達力提升”的校本課程分為專題課程和實踐活動兩類。以朗誦、演講、表演、辯論等為教學專題,在教學實踐和真實情境的體驗中形成了提升學生表達力的校本課程。
(1)專題課程。按照朗誦、演講、表演、辯論等表達方式,專題課程分為“傳世經(jīng)典誦讀”“演講與口才”“課本劇表演與賞析”“論辯的智慧與規(guī)則”四個專題,在表達規(guī)范、表達技能、表達實踐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專題指導與示范,讓學生明晰技巧、掌握方法,為實踐活動打下基礎。(見圖1)
學校通過特聘行業(yè)專家、選拔骨干教師來實施專題課程,并組織語文教師觀摩學習。

(圖1)
(2)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以成立社團、舉辦比賽、開展活動節(jié)、組織研學為主要途徑,積極打造十大品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表達力。①“雅言潤德”——校園朗讀者活動;②“百家講壇”——百大主題演講活動;③“和諧中國”——民族文化交流活動;④“我愛我家”——美麗家鄉(xiāng)導游活動;⑤“我型我秀”——微型電影創(chuàng)作活動;⑥“聲臨其境”——經(jīng)典角色配音活動;⑦“先鋒使者”——小記者團訪談活動;⑧“遇見未來”——十大名校研學活動;⑨“激揚青春”——校園主持評選活動;⑩“舌戰(zhàn)六中”——最佳辯手評選活動。從理論到實踐,學生一步步夯實語言功力,逐步形成知識體系和語言風格。
另外,學校還在不斷探索研究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指向表達力提升”的“一核八步”教學范式。所謂“一核”是指教學時以學生課堂評價與教學反思為核心,“八步”則是指實施八個有關“表達”的教學步驟,以此推動課程資源的進一步整合。
學校設立名師工作室,聘請語文教研員擔任主持人,工作室成員主要由我校名師團隊組成。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員定期閱讀有關表達力的教育理論專著,記錄讀書筆記,分享讀書心得,共同學習“指向表達力提升”的先進理念。另外,工作室下設四個工作坊。
1.“語之韻”朗誦工作坊。成立朗誦工作坊,進行朗誦教學研究。幫助教師在朗誦古代詩詞、文言文、現(xiàn)代美文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力,提升文化品位。組織“經(jīng)典誦讀”比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朗誦能力。
2.“慧之源”演講工作坊。成立演講工作坊,進行演講教學研究。專門成立“演講與口才”社團,開發(fā)“演講與口才”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多聽、多練、多賽”。組織“我是演說家”演講比賽活動,專家對教師進行“一對一”跟蹤指導,推動教師在語言運用實踐中不斷突破自我,提高語言表達力。
3.“辯之樂”辯論工作坊。成立辯論工作坊,以提高教師的語言輸出能力和思維活躍度。開展“奇葩說”辯論比賽,由教師就學生成長、教學生涯、社會熱點等問題,闡述自己獨到的觀點,引發(fā)“頭腦風暴”。
4.“曲之妙”戲劇表演工作坊。聘請市戲劇總團表演大師來我校做表演指導。通過送戲到校、表演技能培訓等教研活動,著力提升教師的語言表達力。將語文學科與戲劇表演深度結合,如改編課本劇等,引導教師充分挖掘課本中的戲劇元素,共同開發(fā)戲劇表演課程。
此外,學校積極建構科學合理的“指向表達力提升”的評價體系。以“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為原則,結合課堂與實踐、專題與對象,制定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評價指標,并及時進行評價反思和評價更新。
在課程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學校以審視表達力的獲得情況對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學習與生活中的教育影響為前提,對本項目進行整體規(guī)劃與建構,將表達力課程的培養(yǎng)工作貫穿于校內(nèi)外基地環(huán)境的建設、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表達力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評價體系的完善等過程中,以此創(chuàng)新課程系列化、載體多樣化、形式靈動化、內(nèi)容鮮活化、特色鮮明化的育人方式與路徑,實現(xiàn)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從而助推學生成為規(guī)范表達者、優(yōu)雅表達者和責任表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