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旺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匠領建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曜變是建盞最為珍罕的品種,是建窯所燒制的,是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這種釉變是一種獨特的窯變現象。黑盞器物通常在光照下,會從器表的薄膜上煥發出各種顏色的光,融揉在一起成為曜變的彩光。曜變的藍色輝光不是釉本身產生的顏色,基本上認為是源于釉上的薄膜對光的干涉所產生的藍色輝光,正如水面上的油膜或照相透鏡上的減反膜那樣的效果。燒制的碗壁上會形成釉下一次高溫燒成的耀斑,在光線下閃爍出迷人的光暈。
源于中國宋朝的一種茶碗被稱為“天目”盞,是日本僧人從浙江天目山寺院里帶回的黑釉茶碗,故稱之以“天目”。天目盞是一種茶器。有人說“南宋時期的曜變天目,光環的顏色會變幻不定,妖異瑰奇得不像是人間之物”。凝視一只精致的曜變天目盞(見圖1),恍如一片星空,繁星點點、神秘莫測。

圖1 曜變建盞細節
向往軍功的博大文化是盛唐時代的典型特征,與宋代重建孔孟思想體系的理學社會截然不同,不是在馬背上而是在閨房,成為時代的流行精神,不是在世間而是在心境,時代藝術和美學的主題逐漸成為人的心境和藝術。斗茶真切地反映了這種時代精神,使用建盞品茗成為時尚,建盞給士大夫階層帶來了無限情趣,他們所需要的超脫感和心理上的愉悅因此而來,我國古代的飲茶藝術也因此得到發展,并且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盞是一個美妙的社會文化載體。
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領,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狂熱的斗茶風潮逐漸隱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由于文化轉型帶動審美趣味轉俗的變遷,至元朝初期,這座創造出奇珍神品的絕代名窯于是湮滅在景色秀麗的閩北丘陵中,制瓷工藝也因此失傳。所以現代人一直覺得曜變建盞的制作是一個歷史工藝之謎,但在800多年前,中國的確就已燒出了精致的柴燒曜變建盞。
曜變是來自“窯變”的諧音,天目指的是浙江天目山。宋代時期,不少日本僧人到中國天目山的寺院修行,回日本時會帶走所學的茶禮、茶器,其中黑釉茶碗就是從天目山寺院帶回日本的。所以后來這些黑釉茶碗,在日本被稱作“天目盞”,在國內則叫“曜變建盞”,因為燒出曜變的地點基本是在福建的建窯。
曜變建盞是建盞中的精品,3只完整的傳世宋代曜變,都被日本文化廳認定為其國寶級文物。其中2只是德川將軍家的珍寶,日本人稱曜變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名碗”。
建盞既是茶文化中的圣物,又是世界陶瓷藝術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燒制秘密被稱為“陶瓷史上最大的不解之謎”。世上能被稱為“神品”的藝術品屈指可數,這種“曜變建盞”的陶瓷極品,惟有書法界的“蘭亭序”、繪畫界的“蒙娜麗莎”,才能與之相媲美。
經過多年地研究,宋代建窯黑釉建盞的生產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北宋早期的興盛期,流行于10世紀后半葉。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的鼎盛期,流行于11世紀至13世紀前半葉。其中高峰期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流行于11世紀后半葉至12世紀前半葉。
(3)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進入衰落期,相當于13世紀后半葉。
建窯建盞大致在以下范圍內流通:建盞投放國際市場是從宋朝都城汴梁、杭州到大陸東南地區以及東亞日本、朝鮮等國開始的,時間開始于北宋晚期,經南宋時期至元代初期為止。
盛唐時期唐人崇尚博大的文化氣象,而宋代則偏重于孔孟思想體系的理學思維,時代精神從馬背上轉向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人的心境和意識形態成了藝術和美學的主題思想。那個時期,斗茶開始盛行,斗茶反映了這種時代精神,使用建盞品茗給所有階層以無限的情趣,整個社會在其中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心靈愉悅,我國古代的飲茶藝術也因此發展到了歷史的巔峰,建盞無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社會文化載體。
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領,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狂熱的斗茶風潮逐漸隱去其光芒。由于文化轉型帶動審美趣味轉俗的變遷,至元朝初期,這座創造出奇珍神品的絕代名窯便湮滅在景色秀麗的閩北丘陵中。
曜變是中國宋代名瓷,兩宋滅亡至今,700多年的文化斷層,使得建盞從此失傳。宋朝以后再也沒有人燒出真正完美的曜變。自宋代建盞技藝失傳八百多年來,為了傳承建盞文化,一代又一代匠人“癡”心不改,前赴后繼。
在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仍派出專家、技術人員研究建盞的恢復、再生產的工作。“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更是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2016年“天價建盞”的出現,逐漸又掀起了一陣建盞收藏熱。
曜變建盞從不知名的黑瓷茶碗,發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再到現在成為金磚國禮之一,由此可見,曜變建盞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為了成功恢復宋代曜變建盞的燒制工藝,匠人們尋古籍、問專家、考察建瓷殘本、收集流失建瓷。而曜變建盞的復原工藝研究逐漸成為陶瓷界的重要課題之一。
窯變斑紋的奧秘,除了胎釉中材料的配比之外,窯爐的溫度和還原氣氛也是關鍵。還原氣氛簡而言之,就是在窯門上開個口子,往里投松油柴,油柴在爐內不完全燃燒,消耗氧氣,以此降低爐內的含氧量。當窯火缺氧,就要從胎釉中抽取氧以繼續燃燒,則此時窯內氣氛就偏還原。越是美麗的斑紋,在燒成前期就越容易散開消失。兔毫、油滴均需還原氣氛才能形成,而曜變更是窯內氣氛達到極致的產物。聽起來容易,實際卻是個技術活,柴火的投放頻率、時機、劑量、當天的氣溫、氣壓、空氣濕度,窯爐新舊等都會有影響,而且同一個窯爐的不同位置,氣氛也不一樣。諸多因素非人為可控,反倒玄妙無窮。
為了復原曜變天目技藝,研究員們收購了大量的帶有曜變元素的宋代建盞殘片,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包括查閱宋代資料中的片言只語和品讀宋人詠茶詩詞,還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曜變建盞進行了化學分析、檢測碎片中各種微量元素含量,從原料的配比、瓷釉的選擇,不斷調整、摸索瓷胎和釉面成分的熔解溫度和化學反應時機,觀察不同條件下爐窯內外自然環境和溫度氣氛的轉化等。復原曜變建盞工藝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天然礦釉的使用,一次上釉,一次燒成,瓷釉中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等有害重金屬,其多變的釉彩,安全無毒,自然天成為上品。
經過這么多年前的艱苦追尋,一批曜變天目盞浴火重生,其品質和工藝更是青出于藍,失傳八百多年的技藝,終于重現光彩。
隨著時代變化,匠人們對美的追逐也在不斷前行,力求將創新的理念融入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優美的文化歷盡千帆仍不改其魅力,吸引著無數不同國籍的人為之“折腰”。曜變之美,讓人看到天工造物的不可思議;曜變之難,激勵無數匠人前仆后繼,傾盡畢生精力,矢志不渝。曜變建盞的稀有,不僅源于燒制工藝的不易。曜變是國際公認的瓷釉藝術的“神品”,現代陶藝家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為了傳承建盞文化,經過不斷地總結積累,一代又一代匠人不斷摸索,終于在現代成功復原了曜變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