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棟,左建良,林 璟,劉自力
(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氫氣是一種備受全球關注的清潔能源,但是如何安全、高效、經濟、可控的存儲和釋放是目前面臨的難題。甲酸是一種優異的氫載體,其氫含量高達4.4%(質量分數)和53 g·L-1[1-2],并且甲酸穩定,無毒和儲運簡單,是理想的化學貯氫介質之一。甲酸可分解為氫氣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為一氧化碳和水[2-4],后者是不希望的分解反應。如何實現甲酸高效分解為氫氣和二氧化碳,需要研發出高效的催化劑。研究表明,Pd是具有競爭力的催化分解甲酸制氫催化劑[5],但其活性,經濟性和穩定性離工業應用還有較大的差距。為了提高Pd催化劑性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從載體入手,采用不同的載體負載Pd納米粒子,提高催化劑的性能。本文采用限制性焙燒對XC-72型炭黑進行前處理,并通過浸漬法制備Pd/C(XC-72)催化劑,研究其甲酸分解產氫的催化性能。
Vulcan XC-72炭黑粉末、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購自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甲酸、甲酸鈉,均為分析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氫氧化鈉,分析純,廣州化學試劑廠;氯化鈀,分析純,北京華威銳科化工有限公司;硼氫化鈉,分析純,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載體C(XC-72)預處理:稱取0.5 g、1.5 g、2.5 g、3.5 g和4.5 g的XC-72型炭黑放入50 mL的坩堝中,并用鋁箔紙包覆,放入馬弗爐中,以3 ℃·min-1的升溫速率升溫至650 ℃,并保持2 h,然后自然冷卻,研磨,即可得到預處理的XC-72型載體,分別命名為C、C0.5、C1.5、C2.5、C3.5、C4.5。
Pd/C(XC-72)催化劑的制備:在50 mL的燒杯中稱取0.2 g上述炭黑(XC-72)載體,加入20 mL的去離子水和0.1 g的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將其放入超聲波清洗機中超聲分散1 h;取出并滴加1.2 mL的0.1 mol·L-1的H2PdCl4溶液,室溫下攪拌3 h;加入3 mL的1 mol·L-1的NaOH溶液和30 mg的NaBH4還原溶液中的Pd離子,攪拌1 h;將還原后的溶液用去離子水離心洗滌4次,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0 ℃下真空干燥12 h,最后取出并研磨成粉末,即得所述催化劑,備用。根據載體及預處理條件,催化劑分別命名為Pd/C、Pd/C0.5、Pd/C1.5、Pd/C2.5、Pd/C3.5、Pd/C4.5催化劑。
采用自組裝的反應器評價催化劑的活性。甲酸分解產生的氣體由采用帶有刻度的玻璃管度量。甲酸的分解反應在兩口燒瓶中進行,反應溫度控制在60 ℃。為了使逸出氣體中夾帶的甲酸回流到反應器,逸出氣體經過冷凝回流裝置后進入氣體度量系統。甲酸和甲酸鈉按物質的量比1∶2配制,溶劑為水。TOF的數值由以下公式計算:
其中,Patm是環境壓力(101.325 kPa);VH2+CO2是產生的H2和CO2總體積,L;R是氣體常數;T是環境溫度,298 K;nmetal是金屬的物質的量,mol;t是轉化率達到50%的時間,h。
選擇數種常見的載體材料(未焙燒XC-72型炭黑、C3.5、硅溶膠、氮化碳、CNT和ZIF-67),通過浸漬法,制備一系列鈀基催化劑(Pd/C、Pd/C3.5、Pd/硅溶膠、Pd/C3N4、Pd/CNT和Pd/ZIF-67),并進行催化劑活性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載體對Pd基催化劑活性的影響Figure 1 Catalytic activity of Pd loaded on different carriers
由圖1可以看出,載體對負載型Pd基催化劑的甲酸分解制氫活性有影響。Pd/C3.5催化劑活性最優異,30 s內就可以完全轉化甲酸,轉化率達到100%,催化活性達到7 257 h-1。Pd/C催化劑在40 s時可以將甲酸完全分解為H2和CO2,TOF值達到6 415 h-1;此外當Pd負載在碳納米管上時,催化活性也較優異,TOF值達到1 524 h-1,表明Pd負載在碳載體上時催化活性較優異。Pd負載在氮化碳和ZIF-67時,催化活性差,分別只有122.76 h-1和61.38 h-1,且轉化率低,原因是相較于以碳載體,氮化碳和ZIF-67載體的比表面積較小,金屬Pd不能很好地附著在載體上,導致催化活性差。
為了控制焙燒氣氛,采用鋁箔紙包裹的方法以達到半密封狀態,再通過調節XC-72載體的用量,達到調節坩堝中空氣量的目的。由于氧化反應需要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在焙燒時,同樣容量的坩堝中,隨著XC-72用量的增加,坩堝內的含氧量減少,從而影響焙燒過程中XC-72的氧化過程。載體用量對催化劑性能的影響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采用3.5 g的XC-72載體放入50 mL坩堝中高溫焙燒制備的催化劑性能最好。

圖2 高溫焙燒時炭黑用量對甲酸催化分解產氫活性的影響Figure 2 Effect of different amount of carbon black calcined at high temperature on its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formic acid to hydrogen
未焙燒XC-72型炭黑(C)和焙燒后(C3.5)的XRD圖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C和C3.5在2θ=25.4°和43°均可觀察到兩個特征峰,分別歸屬為碳的(002)晶面和(101)晶面的衍射峰。此外,焙燒前后,載體炭黑的衍射峰并沒有明顯的峰偏移及強度變化,表明焙燒前后載體的晶型結構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采用謝樂公式計算焙燒前后炭的顆粒大小,未焙燒載體C晶粒大小為21 nm,焙燒后載體C3.5晶粒大小為18 nm,焙燒導致炭黑的粒徑變小。

圖3 C和C3.5的XRD圖Figure 3 XRD patterns of C and C3.5
圖4為Pd/C和Pd/C3.5催化劑的SEM照片。由圖4可看出,Pd/C和Pd/C3.5催化劑的形貌并沒有明顯變化,均為無定型結構。結合XRD表征可知Pd/C和Pd/C3.5催化劑活性的不同并不是形貌結構引起的。

圖4 催化劑焙燒前Pd/C和焙燒后Pd/C3.5的SEM照片Figure 4 SEM images of Pd/C and Pd/C3.5 catalysts
圖5為Pd/C和Pd/C3.5催化劑的FT-IR譜圖。

圖5 Pd/C和Pd/C3.5催化劑的FT-IR譜圖Figure 5 FT-IR spectra of Pd/C and Pd/C3.5 catalysts
由圖5中可以看出,Pd/C3.5催化劑在1 225 cm-1、1 583 cm-1和3 685 cm-1出現了可歸屬為碳表面含氧基團的吸收峰,而Pd/C催化劑沒有明顯的吸收峰,表明了焙燒后炭黑發生了氧化反應,在氧化去除表面雜質的同時,也引入了氧元素,有利于催化甲酸分解,從而提高催化活性。
圖6為Pd/C3.5催化劑的XPS譜圖。由圖6全譜圖可知,Pd/C3.5催化劑含有O、N、Pd、C、Si,其中102.7 eV結合能的峰歸屬為Si 2p,553 eV結合能處的特征峰歸屬為O 1s,Si峰的產生是由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摻雜,表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成功摻雜入催化劑中。由圖6還可以看出,Pd/C3.5催化劑中Pd以Pd0和Pd2+的形式存在,其中的Pd2+結合能為337.8 eV,Pd0結合能為335.9 eV。根據峰面積與元素含量的關系,經計算得到Pd2+/Pd0=1.2,表明Pd2+的含量較高,還原態Pd的含量較低,催化劑中的Pd并未完全還原。

圖6 Pd/C3.5催化劑的XPS譜圖Figure 6 XPS spectra of Pd/C3.5 catalyst
(1) 50 mL坩堝中裝量3.5 g XC-72型炭黑,650 ℃焙燒2 h制備的Pd基催化劑甲酸分解制氫活性最好。該催化劑上,反應溫度60 ℃時,甲酸分解活性達到7 257 h-1,甲酸轉化率100%。
(2) 焙燒使載體炭粒徑變小,Pd在XC-72型炭黑上,以0價和+2價物種存在,Pd物種的表面濃度為Pd2+/Pd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