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明盼
2019年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為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前列、形成示范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保障作用。
兩年多來,該決定實施得如何?5月至6月期間,省人大常委會對其進行了執法檢查,全面了解情況、回應社會關切、增強監督實效。7月底召開的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該執法檢查報告,進一步夯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根基。記者隨檢查組深入常州、揚州、徐州等地,走進審議現場,詳細了解了決定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難,以及更好發展的方向,其中幾個“小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值得回味。
“今年4月中旬,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通報位于宿遷市的江蘇豫星化工工業有限公司等對大運河生態保護存在突出問題的典型案例,中央兩次‘掛號’督辦仍未整改到位。”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仲梓說,這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對決定規定的責任落實不到位。
許仲梓“不經意間”說的一個小案例,讓在場的有關同志瞬間“紅了臉”。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效如何,關鍵在于領導干部是不是真重視,政府責任是不是真落實。5月12日上午,決定貫徹實施情況匯報會在南京舉行,檢查組表示,此次執法檢查要聚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法定職責,檢查依法履職情況,推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決定規定的領導責任、監管責任、工作責任、法律責任落到實處。

據介紹,目前全省各級政府和部門總體上扛起了決定賦予的職責,全力推進各項工作。
省運河辦會同省發改委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完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編制6個省級專項規劃。沿線11個設區市制定出臺相應規劃。多部門共同編制印發省“十四五”時期和2021年重點項目清單,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率先制定大運河國土空間管控辦法,省水利廳在大運河沿線開展水資源剛性“四定”試點。設立全國首支、初始規模200億元的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
無論是從政策制定、規章配套,還是資金保障,全省各級政府和部門在責任落實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工作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如相關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探索有待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不暢通,有些政策文件執行不到位,多部門聯動執法檢查力度不夠等。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表態,將逐條對照決定要求,堅決扛起責任、狠抓工作落實,努力把大運河江蘇段打造成傳承運河文脈、留住鄉愁記憶、體現現代文明的幸福家園。
決定提到,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和建設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非遺館、遺址公園等展陳設施,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時代經典之作。在各地執法檢查中,檢查組成員一邊聽、一邊看、一邊問、一邊建言獻策,大家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注重保護,更要著眼發展”達成共識。
說到大運河文化保護,不得不提夏家大院,它是常州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大運河常州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節點。然而在百年滄桑的洗禮下,夏家大院已不堪重負,整修迫在眉睫。2013年,常州市將夏家大院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進行修繕,對周邊地塊整治。如今夏家大院已完好地矗立在大運河畔,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近三年來,常州共安排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350萬元,加強運河遺產監測管控力度,開展全市范圍內運河碑刻調查與研究,對運河沿岸文物修繕保護等。從2019—2021年,連續三年成功申報國家級工業遺產,成為我省工業遺產數量第一的城市。
千年運河因漕運而生,曾催生了一大批運河城鎮,為抓住運河與古城鎮發展的新機遇,常州市立足“老城廂”建設需求,延續城鎮歷史文脈,引領城市更新改造,打造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主任陸永泉說,“要發揮大運河‘運’的功能,將大運河南水北調工程的主通道轉化為文旅資源。”
走進揚州市,檢查組成員看到初夏的運河三灣景區風景優美,座落于古運河畔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天有1萬人左右的預約名額但仍供不應求。曾經人們只能遠遠望一眼的大運河,如今每天都可近距離感受到,體現出我省對運河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重視。
“要凝聚合力,持續實施好大運河遺產保護,對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開展搶救性、記憶性、生產性保護。”“要積極借助高校、研究所的力量,更好發揮文保專家的優勢。”……執法檢查中,大家對如何保護、建設、發展和傳承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言獻策、充滿期待。
“無論是從內容的把握,還是文件的起草都很有分量、很有質量。”近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執法檢查報告。大家紛紛表示,大運河文化帶執法檢查報告寫得非常好,肯定成績充分,指出問題恰當,提出的建議也更具可行性。
全新的面貌、水質的改善、生態的優美……通過執法檢查報告,與會人員對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的巨大變化頗為驚嘆。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王燕文說,全省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不能“吃老本”,而要“立新功”,以此次執法檢查為新起點,搶抓先機,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長江文化帶建設“交匯點”作用,貢獻更多江蘇智慧和力量。
“這是久久為功的事情,必須實實在在抓下去。”在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陳蒙蒙看來,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了不錯成效,但還要進一步注重長期鞏固。
會場上的一席席話語,引發了大家的贊同、思考,并凝聚成了共識。大家表示,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既保持現在的經濟價值,又使其具有旅游文化功能,再把南水北調生態功能發揮出來,那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意義將更大,也更持久!
因此,環境保護、文化保護,特別是運河保護區兩岸還未拆除的、清污工程還未到位的,都需持之以恒做下去。“把發現的問題實實在在地解決好,促進大運河文化事業永續發展。”審議結束后,許多委員感慨道。
大運河不僅承載歷史,流入當下,更流向未來。通過開展執法檢查、聽取和審議執法檢查報告,省人大常委會力求以決定的有效落實彰顯大運河的時代價值和時代特色,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兩岸人民的幸福河,讓“流淌千年的文化”熠熠生輝、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