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團飛
(洛陽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河南 洛陽 471003)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專利申請數量為69 540件,申請量連續三年位居首位。但是,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2021年河南省科技廳印發《河南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暫行)》和《河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建設方案》《管理辦法》)規范河南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發展道路,提升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為科技成果轉化構建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筆者擬從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分析入手探討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的特點。
關于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研究和分析。MANSFIELD(1977)[1]對美國17項科技成果轉化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科技成果的社會回報率明顯超過創新企業自身的回報率。周揚、吳光華、赫慶生(2018)[2]利用DEA模型對“十二五”期間吉林省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分析,并且發現各市州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差距比較明顯。李陽成、張明火(2009)[3]對福建省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了分析研究。徐晨、邵云飛(2010)[4]通過DEA模型研究科技投入與科技成果轉化。王趙琛、張春鵬、董紅霞(2020)[5]運用DEA模型對24所部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分析,并根據數據結果對高校科技成果管理與評估提出政策意見。王虹燕、孫鳳(2020)[6]對長三角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相對較低。孫濤(2020)[7]通過DEA方法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應加強政府、高校和企業間的協同合作來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曹幸如、楊劍(2021)[8]對安徽省16個地級市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了研究分析。王慧等(2022)[9]利用DEA方法對長三角22所新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進行測算研究,研究顯示22所新工科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相對較差。馮堯(2011)[10]研究分析了我國27省份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田慶峰等(2020)[11]利用DEA模型測算了四川省和西安市24所軍民融合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邱奇、郭佳歡(2020)[12]通過DEA方法對我國11座區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資本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城市間科技創新產出有比較明顯差距,以及部分城市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相對低下。林青寧,孫立新,毛世平(2020)[13]通過網絡超效率SBM模型對我國農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測算分析。劉霞,趙宇萱,范小軍(2020)[14]對產教融合背景下江蘇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效率分析,結果顯示,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較低,且城市間的綜合效率差異明顯。吳佩佩,劉家樹,齊昕(2014)[15]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和SFA對我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實證分析。
筆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河南省2020年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測算,結合測算結果分析河南省各市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最終并依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是CHARNES,COOPER,RHODES(1978)提出的利用多個投入變量和多個產出變量的比率來衡量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相對效率的分析方法。測定組織效率的方法不僅有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還有最小自乘計量經濟生產模型、總要素生產率指數、概率前沿等。在推測模型時,重要的考慮事項是如何假設規模報酬。DEA的代表模型是由利用規模收益不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CRS)的CCR模型和利用規模收益可變(variable return to scale,VRS)的BCC模型兩部分組成。
1.1.1 CCR模型。CCR模型是根據優化產出變量和投入變量的加權值,將DMU效率最大化的線性規劃模型。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DMU的效率,將投入變量最小化或者將產出變量最大化。通過CCR模型,可以求得DMU的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ection,TE)。CCR模型如式(1)。

1.1.2 BCC模型。BANKER、CHARNES、COOPER(1984)為推測DMU的整體效率而提出的BCC模型反應的是CCR模型中,排除了規模報酬不變的無限可擴展性的純技術效率(pure technology efficiency:PTE)。BCC模型如式(2)。

CCR模型的技術效率除以純技術效率可求得規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如式(3)。

SE=1時,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相同,不存在規模的非效率性,因此意味著收益不變的CRS處于最佳規模狀態。相反,如果S E≠1,則存在規模的非效率性,從而偏離最佳規模效率。
本研究通過CCR模型和BCC模型對規模的收益不變性和收益可變性進行分析。
參考已有文獻對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研究,選取R&D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外部支出、R&D單位數、R&D活動人員作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投入指標,選取有效發明專利、發表科技論文、出版科技著作、技術合同數、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輸出指標,見表1。該文原數據來源于202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和河南省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選取了河南省17個地級市和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的數據。將數據代入DEAP2.1軟件中進行測算,得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值結果。

表1 河南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評價體系
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以2020年河南省17個地級市和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的數據為依據,通過測算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對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效率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若效率值為1,則說明該地區整體的科研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實現了DEA有效。若純技術效率值達到1時,則說明該地區科研機構的管理和資源配置是高效的,促使投入和產出達到DEA有效。若規模效率值為1時,則說明該區域的科研成果與科技成果轉化生產規模是高效最優的。其中鄭州、洛陽、鶴壁、焦作、許昌、漯河、南陽、駐馬店8個地級市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值均為1,說明該區域各級成果轉化效率達到了最優。

表2 效率分析結果
運用投入變量和產出變量,求得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最大化的CCR模型結果顯示,綜合效率指標在0.436~1的水平,綜合效率值的平均為0.824。鄭州、洛陽、鶴壁、焦作、許昌、漯河、南陽、駐馬店8個地級市的效率值為1,達到了DEA有效。安陽、新鄉2個區域的效率值均接近于1,說明該區域的效率性相對較低。開封、平頂山、濮陽、三門峽、商丘、信陽、周口、濟源8個區域的效率性低于效率值平均水平,說明了該區域整體的科研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未達到DEA有效。
運用BCC模型測算出純技術效率性為1的區域有鄭州、洛陽、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南陽、信陽、駐馬店、濟源13個區域。可見這些區域的資源配置是高效的,資源配置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與之相比,開封和平頂山兩市的純技術效率最低,說明該區域存在著資源浪費的情況,應完善科研制度,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開封、平頂山、安陽、新鄉、濮陽、三門峽、商丘、信陽、周口、濟源10個區域規模效率均小于1,即該區域沒有達到有效的規模效率。但是,安陽、新鄉、信陽、濟源4個區域的純技術效率為1,說明該區域在科技管理方面有著較高的水平。鄭州、洛陽、鶴壁、焦作、許昌、漯河、南陽、駐馬店8個地級市的規模效率均為1,實現了DEA有效,說明該地級市的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較好地發揮了規模效益的優勢。
通過DEA模型對河南省17個地級市和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和比較研究,并對照各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評價指標結果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協調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投入和產出的比例。結果如下。①河南省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的水平總體較低。②在科技成果產出方面,河南省研究成果的產出上仍有提升空間。有5個區域處于產出無效狀態,需要加強科技研發的管理和資源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最優效率。③各地區的成果轉化效率差異明顯,除區域自身實力外,河南省的支持力度也起著關鍵作用。河南省各區域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大致可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成果轉化DEA有效的8個區域;第二梯隊為成果轉化處于無效狀態的10個區域,然而這10個區域中安陽和新鄉兩市綜合效率低于平均水平,純技術效率值均為1,說明該區域通過對規模效益的提升可以改善整體的綜合效率。
第一,從各區域自身角度,要提高區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管理水平。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科技研發投入的有效利用,能夠對投入規模進行靈活掌握,發揮最有效的生產規模,降低重復投入、產出不佳的情況。大部分科研人員目前仍以發表論文和科研成果產出為目標,忽視了科技成果在社會效益中的轉化。所以,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較低的企業應加大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培訓,使其熟悉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過程與步驟,提高對市場需求的正確了解;同時,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第二,從政府角度,要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完善與科技創新相關的配套政策,一方面要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入駐,另一方面對科研企業研發的新產品給予一定稅收優惠或補貼,為河南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環境。完善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體系,增強技術產權交易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力,減少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科研成果供需求有效銜接提供多渠道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