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鋒
江蘇省委書記吳政隆在全省數字經濟推進會議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徐州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必須搶抓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機遇,主動作為、精準發力,持續推進數字經濟做大做強做優,奮力打造淮海經濟區數字經濟高地,為全省乃至全國數字經濟發展貢獻徐州力量。
充分利用工業基地和深厚的制造業基礎,切實增強政治自覺,加強組織領導,系統謀劃推進,以更加扎實有力的措施為徐州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化“翅膀”。
堅持高位推動。把數字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市數字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明確工作規則,加強市縣聯動、部門協同,匯聚發展數字經濟的強大合力。將數字經濟發展列為市政協“一號提案”,納入全市綜合考核,完善指標統計、考核評價和月度監測體系,對工作推進情況跟蹤調度、定期通報。
強化規劃引領。堅持目標導向,從規劃布局、政策制定、設施建設等方面整體謀劃,加快編制數字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加強對重大項目的研究布局。扎實推進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要點,啟動設立數字經濟創新聯盟、數字經濟研究院,組建專家智囊團隊,更好地引導數字經濟發展。
放大政策效應。強化政策導向,研究制定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系列扶持政策,形成疊加效應,特別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設立數字經濟專項資金和基金,統籌工業與信息化、科技等專項資金,發揮省市產業基金引導作用,用足用好金融服務政策,強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全方位大力度支持數字經濟發展。
近年來,徐州積極發展數字產業,不斷提升產業能級規模,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工業收入增長52.6%。下一步,我們堅持擴總量與提質量齊頭并進,不斷提升核心產業競爭力,三年內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
加速培育壯大核心產業。依托集成電路材料與設備、光伏制造等產業優勢,放大資源“虹吸效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優勢產業標桿,集成電路領域主攻半導體材料、設備、先進封測、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等,光伏制造領域聚焦太陽能組件、控制設備等,智能終端領域大力發展汽車電子、工業智能終端、醫療電子等,新興領域重點布局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工業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

推動產業集聚有序發展。聚焦數字產業重點領域,因地制宜規劃發展,構建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的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格局,三年建成十個市級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園。徐州經開區、高新區以及淮??萍汲恰⒅樯綌底纸洕a業園等規劃建設淮海經濟區數字經濟總部基地,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算力企業”集群集聚;鼓樓信息技術產業園、云龍科創園等圍繞軟件、信息服務及應用等產業招引發展;有序整合分散的商務樓宇,創新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
促進平臺經濟穩健發展。支持平臺企業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轉型,引導各類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建設平臺,用好平臺,壯大平臺,特別是在新零售、教育醫療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生態圈構建能力的平臺。強化“頭部+生態”思維,推動本地企業與華為、阿里巴巴等頭部企業合作,布局落地一批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碳核算等特色數字平臺。堅持發展和規范兩手抓,強化源頭治理和行業監管,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發展環境。
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目前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65.1,居全省第四位,建成省級以上智能工廠9家、智能車間70家,徐工重型獲評首批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下一步,我們牢牢把握產業數字化的大趨勢,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引導企業強化數字化思維。綜合運用宣講、培訓、診斷服務等方式,引導企業立足實際找準數字化轉型的切入點??偨Y提煉成功企業的經驗做法,每年征集和遴選一批應用場景和實踐案例,加大優秀方案和實踐案例的宣傳推廣,引導推動更多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著力打造一批區域級、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重點依托徐州漢云平臺,實施產業數字化“漢云”工程,培育全要素服務鏈條,打造世界一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深化重點行業數字化變革。深入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行動計劃,加快“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推動工程機械、鋼鐵冶金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年內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加快推進金融、物流、電商、會展、文旅等服務行業數字化升級,建設一批示范引領項目。促進農業數字化提升,依托現有特色農業優勢,加快發展“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力爭三年內建設100個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點。
推動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產業園、開發區等產業數字化重要陣地作用,開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示范基地”創建活動,推動產業園區豐富數字化服務供給,提升園區對各類資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積極發展共享工廠、協同制造、柔性生產、眾包眾創、集采集銷等新模式,提升區域制造資源和創新資源共享協作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全省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會議強調增加數字化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提升政府治理、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我們積極順應數字化治理服務發展方向,多措并舉推動數字技術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發展。
進一步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深化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相關政策意見,扎實做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和“跨省通辦”等工作,優化政府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流動快速化、共享高效化,三年內政務云上云率達100%,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完整性達100%。加快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深化“數字徐州”云平臺建設,建強“城市大腦”,構建完善集成度高、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智慧城市治理體系。
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數字化。深化教育、醫療、公共文化、養老、社區等領域數字化應用,推出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泊車、智慧民政等一批數字生活場景,推廣“徐企通”“徐州健康寶”等便民服務平臺,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發揮徐州資源稟賦優勢,抓好優秀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的數字化開發,發展線上演播、云展覽、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服務,打造“數字漢文化名城”。
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數字化。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規范化建設為引領,融合雪亮技防、治安防控、碼證服務等建設成果,拓展面向應急、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水利等領域,加快建成淮海經濟區首座數字孿生城市,全面提升社會綜合治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注重推動數字技術在鄉村各領域各環節快速應用、深度運用,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近年來,徐州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G基站超1.1萬個,重點場所5G通達率達100%,城域網出口帶寬9500G,打造了長三角地區首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聯網企業5100家,標識注冊解析量超180億。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賦能行動,廣泛集聚技術、人才、項目等高端要素,著力在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中爭取主動、贏得先機。
完善更加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布局建設移動物聯網、衛星通信網絡等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推廣5G行業虛擬專網,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示范應用,擴容全市互聯網出口帶寬,加速光纖網絡擴容,三年實現商務萬兆固網全域覆蓋。有序抓好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推進交通、水務、電力、市政等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不斷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效能。積極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爭取協同創新體系示范工程試點項目。
打造更有活力的產業創新平臺。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企業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造一批高質量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頭部企業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中科院微電子所、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等在徐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加快中科智芯與華為海思研究院、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雙碳”研究院等重點項目建設。
營造更具魅力的人才招引生態。深化實施“555”引才工程、“彭城英才”培育工程,精準引進數字經濟領軍人才,力爭三年內招引領軍人才100名。依托徐州高校資源富集優勢,鼓勵支持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增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加強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支持職業(技工)院校創建國家、省級數字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與頭部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等,培養復合型“數字工匠”,為數字經濟發展夯實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