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文,李 毅,何 斌,劉雪松,陳永勝,王 強,顧秀榮
(1. 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成都 610041;2. 成都市新津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都 611430)
萵筍霜霉病是為害萵筍的主要病害之一,從幼苗至成株期都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以生長中后期發生較重,一旦條件適宜,該病迅速蔓延流行,嚴重影響萵筍產量及商品性[1]。生產上農戶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亂用農藥現象時常發生,不僅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而且嚴重威脅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2]。植物誘抗劑全稱植物免疫誘抗劑,又名激發子,是一類新型生物農藥,通過激活植物免疫系統與生長系統來增強植物的抗逆性,具有明顯的防病、增產效果,其本身對農作物病害沒有直接的殺滅作用,對人畜無害、環境友好[3]。試驗比較了植物誘抗劑太抗幾丁聚糖與減量30%、50%化學農藥聯合施用對萵筍霜霉病防效及產量的影響,以期為本地大力推廣植物誘抗劑,替代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理論依據。
萵筍品種“一品青天下”。
植物誘抗劑為0.5%太抗幾丁聚糖水劑,成都特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化學農藥6種:①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陜西美邦農藥有限公司生產。②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江門市大光明農化新會有限公司生產。③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生產。④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⑤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⑥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西安近代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花源鎮四季良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進行,前作為水稻,交通方便,地勢平坦,土質壤土,排灌方便,肥力中等。
設計4個試驗處理:①清水(空白對照)。②常規化學農藥。③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④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每667m2農藥推薦量分別為:0.5%幾丁聚糖水劑60 g;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50 g;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 50 g;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 20 g;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 50 mL;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 20 g;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 50 g。非減量處理按100%推薦量用藥,30%減量處理按70%推薦量用藥,50%減量處理按50%推薦量用藥。試驗小區南北朝向,每個小區面積20 m2,設置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合計12個小區,小區之間開溝隔離,每個小區栽180株萵筍。
2019年9月17日,萵筍露地播種育苗。10月17日,人工劃分試驗小區,萵筍苗露地移栽。10月24日,從移栽后7d開始,根據天氣及發病情況,采用電動噴霧器噴藥,每隔10d左右1次,連續施藥6次,即分別在10月24日、11月4日、11月14日、11月26日、12月7日、12月20日施藥1次。不同施藥日當天完成各項處理,常規化學農藥處理依次單施甲霜靈·錳鋅、噁霜·錳鋅、烯酰·吡唑酯、氟菌·霜霉威、烯酰嗎啉、霜脲·錳鋅,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處理依次混施減量甲霜靈·錳鋅、噁霜·錳鋅、烯酰·吡唑酯、氟菌·霜霉威、烯酰嗎啉、霜脲·錳鋅+太抗幾丁聚糖,清水對照每次噴施等量清水。
2020年1月4日,第6次施藥后15 d,調查病害發生情況。每小區隨機選取5株,每株由下而上查6張葉片,按9級標準進行分級: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10%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10% ~ 25%;5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26% ~ 40%;7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41% ~ 65%;9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65%以上。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病情指數=[∑(各病級葉數×該病級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值)]×100,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1月30日,小區收獲測產,計算平均單株重,按密度6000株/667m2折算產量。
應用Excel與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試驗過程中農藥表現安全,小區萵筍生長正常,霜霉病、菌核病等真菌病害減輕。
從表1可以看出,第6次施藥后15d,清水對照病情指數為86.17。經方差分析可知,與清水對照相比,各施藥處理病情指數顯著降低,其中以常規化學農藥病情指數最低,為10.62。其次為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病情指數分別為15.06、20.00。各施藥處理對萵筍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常規化學農藥防效最高,為87.68%。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防效分別為82.52%、76.79%。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與常規化學農藥防效相當,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顯著低于常規化學農藥防效。

表1 不同處理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第6次施藥后15 d,清水對照產量為2880kg/667m2。經方差分析可知,與清水對照相比,各施藥處理產量顯著增加,其中以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產量最高,產量為4200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45.83%。其次為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常規化學農藥,產量分別為3540kg/667m2、3420kg/667m2,比清水對照分別增產22.92%、18.75%。與常規化學農藥產量相比,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增產22.81%,增產效果顯著,化學農藥減量50%+太抗幾丁聚糖增產3.51%,增產效果不顯著。

表2 不同處理對萵筍產量的影響
科學使用植物誘抗劑等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促進生態農業健康發展。結合本地萵筍生產實際,開展了植物誘抗劑太抗幾丁聚糖與減量30%、50%化學農藥聯合施用防治萵筍霜霉病試驗。從試驗結果上看,化學農藥減量30%+太抗幾丁聚糖防效為82.52%,與常規化學農藥防效相當,比常規化學農藥增產22.81%,增產效果顯著,實現了化學農藥的部分替代,建議在本地萵筍霜霉病的防治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