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國,許 超,明 偉,靳聯娟,周安雄*,周祚坤
(1.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
大鱗鲃屬于鯉科、鲃亞科,鲃屬,又稱為淡水銀鱈魚。原產于烏茲別克斯坦的阿姆河,是名貴大型經濟魚類,2003年由中國水產科學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首次引入我國,研究人員對大鱗鲃的適應性、耐鹽堿度、人工繁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1-3],發現大鱗鲃為廣溫性魚類,在0~30℃均能生存,對水質要求不高,性成熟個體(5齡),體重3.0~5.0 kg,具有肉質鮮美,抗逆性強,耐鹽堿等優良性狀,且疾病發生較少。
南充市農業科學院2018年開始引進大鱗鲃苗種至川東北地區,開展了大鱗鲃的池塘養殖、人工繁育等研究,現將相關技術經驗總結如下,旨在為大鱗鲃在四川省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1.1 合理放養 大鱗鲃應在秋冬季節引進放養,大鱗鲃入池前使用3%~5%的食鹽水進行體表消毒,防止病菌的進入,親魚要求無病無傷,體重在4~6kg/尾,雌雄搭配比例為1:1~1:1.5,可搭配投放一定比例的鰱、鳙魚進行水質調節。
1.1.2 秋、冬季培育 由于大鱗鲃是廣溫性魚類,秋冬季節可以正常攝食,秋冬培育直接關系到大鱗鲃親魚的懷卵質量,必須充分保證投喂量,滿足其攝食量。親魚適應本地環境后,應及時補充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40%以上,按照“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原則投喂。水溫在20℃左右,日投喂為親魚體重的3%~5%,每次投喂后2h內吃完為宜,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40%左右,下午占60%。水溫在15℃左右,日投喂量為親魚體重的1%左右。水溫降至10℃下,應減少投喂量至0.2%,甚至停止投喂。秋冬季節應適當加深親魚培育池的水位,保持1.5~2m的深水,做好大鱗鲃的防寒越冬工作,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同時注意水質的清潔,保證溶氧充足,適時開啟增氧機。
1.1.3 春季培育 大鱗鲃引入我國后,每年3~5月開始人工繁殖,春季是大鱗鲃性腺發育的重要時期,為盡快提升水溫、改善水質條件,應將池水換去1/2左右,加注新水,使水深維持在1.2m左右。該階段的親魚培育主要以高蛋白配合飼料搭配動物性餌料為主,投喂量逐步提升至2%~5%,加快大鱗鲃性腺發育,還可加強流水刺激,保證每周沖水1次。
1.1.4 產前培育 3月上旬開始,每周換水,定期沖水,增加水流刺激,能提高池水含氧量,增加魚的食欲,并使魚頂水游泳,減少體內脂肪,促使性腺的快速發育。催產前20d要每天沖水,每次1~3h,沖水時間最好從下午3點開始。
1.1.5 產后培育 在催產過程中,常常會引起親魚受傷,需對親魚進行精細護養,否則將會造成親魚的死亡。為了防止親魚傷口的感染,可先在傷口涂藥膏和體內注射抗菌藥物,增強對病菌的抵抗力,再把產后過度疲勞的親魚轉放入水質清新的池塘靜養,讓其充分休息,投喂適口的餌料或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使魚在短期內恢復體質。親魚恢復正常后,轉入正常管理。
1.2.1 親魚選擇 繁殖季節,性腺發育成熟的大鱗鲃雌性親魚腹部膨大而柔軟、肛門和尿孔半月縫隙間的生殖孔明顯張開,而雄性親魚體形瘦長、沒有生殖孔、輕擠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挑選體重4~6kg且達到性腺成熟的雌雄親魚轉入產卵池精心喂養,雌雄比例1:1.5。
1.2.2 人工催產 4月進行大鱗鲃人工繁殖,水溫在20~22℃。催產藥物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和地歐酮(DOM),采用胸鰭基部注射、二次注射的方式,第一針注射總劑量10%,間隔12h注射第二針,雄魚劑量減半,配制4種不同的催產藥物配方,藥物配比見表1。

表1 催產藥物種類及配比(kg)
1.2.3 人工受精 注射催產劑后將親魚放入產卵池,根據效應時間情況,及時檢查親魚發育情況,當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進行人工干法授精,將卵粒擠入光滑、干凈的陶瓷盆內,再將精液到卵粒上,邊擠精液邊用鵝毛混勻,操作要輕,防止大鱗鲃劇烈擺動導致的受傷,充分混勻精卵后,使用清水激活受精,使用鵝毛繼續攪拌2min,即可轉入孵化器內進行循環水孵化,大鱗鲃成熟卵為乳白色、漂浮性卵,卵直徑1.52~1.56 mm,受精卵吸水膨脹,直徑4.5~4.8 mm。
1.2.4 受精卵孵化 孵化用水要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規定,用60目的尼龍或乙綸網布制成密網過濾,保持孵化水質清新,嚴防敵害生物進入,孵化24h內,每隔1h使用顯微鏡鏡檢胚胎發育,待受精卵發育至囊胚期時,隨機撈取100粒胚胎,重復3次,統計受精率,24h后每隔2h鏡檢胚胎,至水花出膜,孵化過程中要使用低濃度的食鹽水進行消毒,防止水霉病的發生。剛出膜的大鱗鲃水花主要以卵黃作為營養來源,沉入孵化器底部,孵化器內應保持微流水,保證水體溶氧,由于未受精和死亡的胚胎存留在孵化器內,水花容易感染水霉病,要及時將大鱗鲃水花轉移。
1.3.1 苗種培育池條件 位置:苗種培育池要有良好的水源、灌溉方便、陽光充足、環境安靜。
1.3.1.1 清塘消毒 魚苗放養前15d,加注新水至0.3m左右,用生石灰進行帶水清塘,用量為80~100kg/667m2,或用漂白粉16~18kg/667m2,化漿全池潑灑。
1.3.1.2 水深、水質 苗種培育池的水深應常年保持1.2~1.8m,能見度在30cm左右,水質應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要求,保持充足的溶氧。
1.3.1.3 水溫 大鱗鲃生長水溫為0~35℃,以20~28℃為適宜。
1.3.1.4 底質 培育池池底平坦,底質不應有過多的淤泥,出水口位置為全池最低處,便于排干池水。
1.3.2 魚苗放養 池塘清塘藥物毒性消失后,輪蟲生長高峰期,即可放養剛平游的大鱗鲃魚苗,每667m2放養魚苗10~20萬尾,該階段魚苗體質虛弱,水霉病的發生率較高,要及時使用低濃度聚維酮碘進行預防,同時魚苗培育池內保持微水流且溶氧充足。
1.3.3 飼養管理 大鱗鲃水花培育可采用蛋黃和豆漿,7d后可投喂粉狀配合飼料,飼料粗蛋白含量在45%以上,馴化大鱗鲃苗種聚群攝食,30d后開始投喂顆粒飼料,每日投喂2次。投喂堅持“四定”原則,日投喂量約為魚體總體重的1%~3%,上午投喂總量的40%,下午投喂總量的60%。應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及魚的吃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早中晚每日巡塘3次,觀察水質及魚苗生長活動情況,并做好池塘記錄,發現異常,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每隔30d進行大鱗鲃生長性狀測量,統計值均采用平均值±標準誤(x±SE)。
據表2可知,水溫20~22℃時,配方A的受精率達到64%,出膜時間76h,孵化率最低僅46%。

表2 大鱗鲃人工繁殖結果

圖1 大鱗鲃120日齡內全長、體長、體高曲線

圖2 大鱗鲃體重的生長曲線
采用配方B的受精率73%,效應時間78h,孵化率65%。采用配方C的受精率69%,出膜時間76h,孵化率57%。采用配方D時,大鱗鲃受精率最高達到92%,孵化時間74h,孵化率最高達到84%。
由表3可知,5月初大鱗鲃水花下塘后,30日齡的平均全長4.78cm,平均體長3.89cm,平均體重0.92g。至60日齡時,平均全長6.35cm,平均體長5.21cm,平均體重2.11g。喂養至90日齡時,平均全長9.05cm,平均體長7.51cm,平均體重8.85g。喂養至120日齡時,平均全長14.53cm,平均體長12.07cm,平均體重21.22g。由圖1和2可知,大鱗鲃苗種在90日齡開始全長、體長、體高、體重的曲線有較為顯著的上升,該生長階段水溫較高,大鱗鲃攝食加快。

表3 大鱗鲃生長性狀指標
溫度是影響魚類胚胎發育的重要因子之一,從本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當水溫保持在20~22℃,催產藥物配比LRH-A2、HCG和DOM分別為4μg、800IU、2mg時,川東北地區大鱗鲃的人工繁殖受精和孵化效果好。但是,后續開展大鱗鲃的室外人工繁殖時,遇到氣溫突變,水溫下降到15℃,導致受精卵大量死亡,出膜時間92h,且孵化率僅13%。為保證孵化率,建議有條件的繁育場采用恒溫孵化設施進行大鱗鲃的人工繁殖。
由于優良的生長性狀、鮮美的肉質,大鱗鲃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在山東、黑龍江、天津、江蘇等地區都有大鱗鲃養殖的成熟模式[4],四川省大鱗鲃的人工養殖規模較小,養殖技術尚不成熟,而且作為外來引進物種,建議開展封閉式的池塘高密度精養,防止其進入自然水域破壞水生生態環境。實驗中,水溫在28℃左右,大鱗鲃苗種在川東北地區的生長速率較快,120日齡的平均體重21.22g,徐偉等[5]的研究表明24~27℃為大鱗鲃生長的最適宜水溫,可能和飼料的種類有關,目前還沒有專用的大鱗鲃配合飼料,所以在養殖過程中使用其他魚類飼料代替,養殖效果欠佳,下一步需研究大鱗鲃的營養需求,研制大鱗鲃專用配合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