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君,杜興端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成都 610066)
柑橘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是世界第一大類水果,也是我國南方栽培面積最廣、經濟地位最重要的果樹[1]。2020年我國柑橘種植面積2.83×106hm2,產量5.12×107t,是世界第一大柑橘生產國。柑橘是四川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中川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晚熟柑橘產業集群是2020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建設的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之一。2020年四川柑橘種植面積達3.39×105hm2、產量達4.89×106t,分別在全國排名第3、第5。在精準扶貧階段,不少地區將柑橘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產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階段,柑橘也是各地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川果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將晚熟柑橘和檸檬作為優勢產業帶進行布局,《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打造長江上游柑橘產業帶。柑橘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實現四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適宜種植柑橘的區域分布廣。有研究發現柑橘種植適宜區約占四川幅員面積的26.36%,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區、川南地區和川東北地區。其中高適宜區約4.22×104km2,占幅員面積的8.68%,基本分布在成都平原區和川南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川南地區的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樂山市、瀘州市,成都平原區的成都市、眉山市、資陽市,川東北地區的遂寧市、南充市、廣安市、達州市也有少量分布[2]。四川“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霜雪少見,早春回溫慢”的氣候,適宜晚熟柑橘種植[3]。晚熟柑橘種植最適宜區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地南部和丘陵東部及偏北地區,主要包括眉山市中部及東部、成都市西南部分區域、資陽市中部西部、遂寧市中部東部、南充市南部、廣安市西部等,晚熟柑橘生產以四川盆地西南面(成都市蒲江縣和眉山市各區縣)為核心,輻射至廣元蒼溪(北緣)、瀘州古藺(南緣)、達州渠縣(東緣)、涼山雷波(西緣)[4]。
與廣闊的種植適宜區相適應,四川柑橘種植品種多樣。在產業不斷優化調整過程中,四川逐步形成了以晚熟柑橘為主體、早中晚熟并存的錯季化、差異化生產格局,主要栽培品種有雜柑類、寬皮桔類、橙類、柚類、檸檬[5]。作為全國最大的晚熟柑橘產區,四川晚熟柑橘約1.53×105hm2,產量2.1×106t[6],主導栽培品種類型為掛果次年1~5月成熟的雜柑/橘橙(“愛媛38號”“春見”“不知火”“清見”“沃柑”等品種)、橙類(塔羅科血橙及其相關優選品系),以及通過栽培技術留樹至次年采摘的中晚熟橙類(“紐荷爾”等臍橙品種)[4]。
近20年來,四川柑橘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從2001年的1.64×105hm2增長到2020年的3.39×105hm2,增幅達106.89%。平均年增長8×103hm2以上,尤其是2018、2019、2020年增長迅猛,分別增長了2.2×104hm2、1.69×104hm2、1.58×104hm2。柑橘產業在四川水果產業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自2001年以來,柑橘種植面積占水果種植面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近20年來,四川柑橘種植面積在全國均位列前4位,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的比重均超過了11%。四川柑橘種植面積的快速增加,既有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產業規劃、政策引導、支持補貼,也有農戶因利益驅動的自發種植,柑橘產業已成為四川不少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表1 四川柑橘種植規模情況
隨著柑橘面積的持續擴張,四川柑橘產量由2001年的1.5×106t增長到2020年的4.89×106t,增幅達226.47%,年均增長1.7×105t左右,且在2014年以來穩定保持年增長1.6×105t及以上。近20年來,四川柑橘產量在四川水果總產量中,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在全國柑橘產量的占比保持在10%左右。

表2 四川柑橘產量情況

續表2
為對四川柑橘產業發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課題組于2021年7~8月在四川開展柑橘種植戶調查。調研采取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分別選取2~3個市,再根據四川柑橘產業優勢區域布局在選定的市選取1~2個柑橘生產重點縣,每個縣隨機抽取7~8個鄉鎮,接著隨機訪問柑橘種植戶。最終,在成都市金堂縣,眉山市丹棱縣、仁壽縣,資陽市雁江區,達州市達川區、渠縣,南充市高坪區、蓬安縣,內江市資中縣,宜賓市江安縣共計獲取600余個柑橘種植戶樣本。調研發現,四川柑橘產業面臨產業鏈發展不充分,同質化競爭,價格不穩定,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低,種植戶面臨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大且應對風險措施有限等困境。
近年來四川晚熟柑橘品種快速擴張,產能迅速擴大。由于以晚熟品種為主,成熟期相對集中,且當前以鮮銷為主,采后商品化處理、加工能力不足,柑橘成熟后大量集中上市,導致季節性供給過剩,收購商互相壓價,使得種植戶利益受損。同時,在柑橘產業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生產環節,對柑橘流通投入不足,導致產地批發市場、物流基礎設施對柑橘快速高效流轉支撐不力。對柑橘市場營銷關注不夠,使得營銷手段、品牌打造不足以增強四川柑橘整體競爭力和溢價能力。
調研發現近幾年柑橘價格不穩定,且近兩年來價格均較低。具體而言,25.08%的樣本種植戶認為近兩年柑橘銷售價格的波動很大,55.34%的樣本種植戶認為近兩年柑橘銷售價格的波動較大。有68.28%的種植戶認為最近幾年柑橘銷售總體價格趨勢為下跌,17.64%的種植戶認為銷售價格下跌上漲交替出現,僅有14.08%的種植戶認為近兩年銷售價格相對穩定。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情況,以眉山不知火為例,根據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特色農產品價格監測數據,眉山不知火2015~2017年從4.50元/500g漲至6.90元/500g,2018年跌至3.90元/500g,2019年回升至5.67元/500g,2020~2021年價格則又下降為3.23元/500g和2.83元/500g。
四川柑橘價格的變動,受到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主要是因為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快速提升導致價格下跌。也有因無序擴張、不重視管理,使得質量參差不齊影響市場反饋。也受到凍害等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導致果品質量不佳,影響銷售表現。還受到新冠疫情的干擾,導致柑橘生產、物流、出口等受限。
當前,四川柑橘種植戶以小、散戶為主。據課題組調研發現,樣本種植戶中種植面積小于0.33hm2的占45.93%,0.33~0.67hm2的占27.85%,0.67~1.33hm2的占9.77%,大于1.33hm2的僅占16.45%。7成以上的種植戶種植面積小于0.67hm2,且僅有34.57%的種植戶通過流轉土地擴大規模,大部分種植戶僅利用自家的土地開展小規模經營。由于種植規模小、地塊分散且單塊土地面積小,部分種植戶的果園基礎設施不完善,先進機械設備使用較少,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采納率不高,標準化程度較低,不利于柑橘產業的現代化。
柑橘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面臨著多重潛在風險。在調查中,在被問及柑橘生產是否面臨風險時,96.93%的調研對象反饋柑橘生產面臨著風險。具體到不同風險,有82.71%的種植戶認為柑橘生產面臨極端天氣等自然風險,85.95%的種植戶認為面臨銷售、價格等市場風險,僅分別有17.77%、3.55%的種植戶認為面臨技術風險和政策風險。說明在當前柑橘生產經營過程中,政策有利、技術較成熟,但自然條件和市場環境變幻莫測,種植戶柑橘生產銷售仍較為被動。
對認為面臨風險的種植戶進行風險程度(風險程度1-5遞增)的感知調查發現,認為面臨自然風險的種植戶中,感知的風險均值為3.83,其中認為風險等級為4和5的占比達71.98%。認為面臨市場風險的種植戶中,感知的風險均值高達4.28,其中認為風險等級為4和5的占比達92.22%。而認為面臨技術風險和政策風險的種植戶中,感知的風險均值僅分別為3.15、2.86。由此可見,對于種植戶而言,市場風險已經處于非常高的水平,自然風險也較高。此外,超過8成的受訪種植戶以柑橘收入為主要農業收入,較大的市場風險對其收入穩定性形成了一定沖擊。

表3 樣本柑橘種植戶對風險程度感知的分布
在面對風險時,鑒于柑橘種植的資產專用性較強,種植戶很難在短期內進行生產調整。同時,受信息不全和技術不足等因素制約,種植戶很難把控何時調整面積和如何調整品種結構。對種植戶近3年來柑橘種植面積的變化進行調查發現,92.73%的種植戶近3年來保持種植面積不變。5.98%的種植戶種植面積擴大,1.29%的種植戶種植面積有所縮小,其原因基本為缺乏勞動力或改換其他作物。鑒于種植戶對柑橘市場風險的感知,有必要對其未來的行為決策作出分析。調研數據顯示,97.42%的種植戶表示未來3年繼續保持種植面積不變,1.13%的種植戶表示將擴大種植面積,1.45%的種植戶表示打算縮小種植面積,其原因基本為效益不好。由此可見,盡管種植戶感知到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強,但更多的農戶選擇維持現有種植面積保持觀望。
大多數種植戶為規模不大的“小農戶”,是價格的接受者[7],缺乏有效應對風險的手段,更換品種成為柑橘種植戶對抗風險為數不多的重要策略。調查發現,近5年來有10.99%的種植戶更換過柑橘種植品種,其中,半數種植戶選擇整體更換,而其他則選擇部分更換,以分散風險。關于更換品種的原因,60%的種植戶表示因為更換前的品種效益不佳。對于未來,20.52%的種植戶表示未來五年打算更換柑橘種植品種,原因基本為當前所種植的柑橘品種效益不好,出現效益更好的品種時會選擇更換。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將更換柑橘品種作為風險應對措施,希望以此提高種植效益。但種植戶自發更換品種容易導致品種雜亂,影響品種的區域布局。同時,判斷新品種與當地氣候環境是否匹配需要時間,摸索新品種的最佳種植技術也需要時間、精力的投入,種植戶盲目更換品種容易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在全省層面統籌考慮,針對不同區域差異化選擇主導品種,推動優勢品種的適度規模種植,防止無序擴張。注重品種熟期合理搭配,實現柑橘錯峰上市。加快優良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提高具體品種對區域土壤、氣候環境的高適宜性,確保柑橘高產優質。結合全省農業種植園地分類提升,對于占用耕地的低質低效柑橘種植園,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予以改造逐步還田種糧,未來柑橘種植用地向高適宜區、非耕地、坡地調整。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四川柑橘產業必須將提升產品品質放在第一位。為了提升柑橘品質,并保持品質的穩定性,需要大力推進柑橘標準化生產。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應加大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和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等示范推廣,引導帶動種植戶統一生產標準、技術規程,提高整體的標準化水平。推廣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技術,強化投入品安全,發展柑橘綠色生產。
在勞動力短缺和人工成本升高的背景下,應加強對柑橘園基礎設施的改造,加快推進柑橘建園、灌溉、植保、采摘和采后處理中農業機械設備的推廣和應用,降低人工成本。加大對柑橘生產特色農機的研發,提高農業機械的實用性。加強智慧果園建設,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柑橘生產管理水平,促進節本提質增效。
提升采后分選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能力,提升產品商品性。加強產地貯藏設施、批發市場、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延長銷售周期、擴大銷售半徑。加強產銷銜接,大力拓展銷售渠道,更多發展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農超對接”、直播帶貨等銷售方式。加強品牌建設和維護,強化對“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建設的投入,增強產品溢價能力。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產銷監測系統,及時發布市場行情信息,研判市場風險程度,適時介入平臺搭建、引導產銷對接。加強對氣候、自然災害等的監測,建立及時有效的預警機制,形成應對自然風險的高效預案。創新開發柑橘保險產品,積極擴大柑橘保險覆蓋面,降低種植戶風險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