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典,于爽,劉宇春,丁靜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非全身性疾病或腸道疾病所引起的原發性持續性便秘,其影響因素繁雜,包括飲食、過敏、性別、生活環境、家庭育兒方式等,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1]。FC的診斷依靠病史和臨床表現,<48月齡兒童的FC診斷通常參考2016年頒布的羅馬Ⅳ標準(0~4歲部分)[2]。兒童的FC患病率較高,一項全球范圍的系統綜述結果顯示,兒童的FC患病率為0.5%~32.2%,均值為9.5%[1]。FC會對嬰幼兒的成長、生活質量及家庭關系造成不利影響,且其相關癥狀可能延續至成年,并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2]。目前,國內外關于兒童FC患病率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中美洲和南美洲兒童的FC平均患病率為13.3%,歐洲和北美洲的兒童FC平均患病率為12.4%[1],我國臺灣地區研究顯示的兒童FC患病率為32.2%[3],我國大陸地區相關研究顯示的0~18歲兒童FC患病率為3.1%~13.7%[4-7]。目前,我國對于兒童FC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對于<48月齡兒童FC的研究相對較少,通過開展橫斷面研究了解兒童的FC患病率及影響因素,對FC的防治及后期規范化管理意義重大。本研究調查了北京市西城區月壇社區兒童的FC患病率及影響因素,以期為建立社區兒童FC數據庫并在社區開展兒童FC規范化、多學科、連續性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1.1 研究對象 于2021年4—7月,以“北京市婦幼保健二期信息系統”(簡稱“婦幼二期系統”)中管理的月壇轄區6~48月齡兒童為研究對象。“婦幼二期系統”中記錄有常規保健管理兒童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監護人聯系方式等信息,納入兒童均為相應轄區的常住人口,排除由確診的器質性疾病、精神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引起的便秘患兒。本研究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審批號:2020FXHECKY038),納入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工具 由本課題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初稿經消化科專家、統計學和流行病學專家論證,并開展預試驗對問卷進行評價與完善,以形成最終版本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兒童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性別、身高、體質量等,并計算BMI。(2)根據兒童FC診斷標準,編制排便習慣相關問題,包括大便性狀、排便頻率、排便伴隨癥狀等,以確定兒童是否患有FC,問題的描述采用便于家長理解的語言。(3)FC的可能影響因素,包括過敏史、家族史、分娩方式、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食欲、飲食習慣、飲水量、體育活動頻率、家庭育兒方式。
1.2.2 指標判斷標準 (1)兒童FC診斷標準,參考2016年頒布的兒童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標準[2]中的FC部分。①癥狀至少持續1個月。②滿足以下標準的至少2條:每周排便≤2次,有糞便過度潴留史,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糞便史,排粗大糞便,直腸內存在大團糞塊。③接受過排便訓練的兒童附加標準:每周至少出現1次大便失禁,粗大糞塊曾堵塞抽水馬桶[2]。(2)兒童體格生長的劃分標準:①對于6~24月齡兒童,采用體質量評價體格生長情況,參照“中國0~3歲男童/女童體質量百分位曲線圖”,以P3~P97為參考范圍,以低于P3為低于參考體質量,以高于P97為超過參考體質量;②對于>24~48月齡兒童,采用BMI評價體格生長情況,參照“中國2~18歲男童/女童BMI百分位曲線圖”,以P3~P97為參考范圍,以低于P3為低于參考體質量,以高于P97為超過參考體質量[8]。
1.2.3 調查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調查員由在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輪轉的醫生擔任,開展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兒童的基本信息從“婦幼二期系統”中直接獲取;兒童的便秘情況和影響因素采用現場/電話訪談的形式獲取,由于兒童缺乏調查所需的溝通能力,故以兒童第一監護人為優先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 458份,剔除填寫不完整的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1 26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6.69%。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納入兒童的基本情況和FC患病率 1 264例兒童的平均月齡為(29.1±9.9)個月,男643例(50.87%)、女621例(49.13%),性別比為1.04∶1。共125例兒童被診斷為FC,患病率為9.89%。不同月齡兒童的FC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月齡兒童的FC患病率比較〔%(n/N)〕Table 1 Prevalence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ccording to age and gender
2.2 是否患FC兒童的排便情況比較 125例FC患兒的常見排便癥狀包括:有排便疼痛/排干硬糞便史(120例,96.00%)、糞便粗大/如硬球或堅果(114例,91.20%)、每周排便≤2次(38例,30.40%),接受排便訓練后每周至少出現1次大便失禁(18例,14.40%)。是否患FC兒童的各項排便癥狀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是否患FC兒童的排便情況比較〔n(%)〕Table 2 Bowel habit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2.3 6~48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分析 分別針對6~12、13~36、37~48月齡兒童進行分析,不同特征兒童的FC患病率見表3。以是否患FC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以性別、體格生長、過敏史、家族史、分娩方式、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食欲、飲食習慣、飲水量、體育活動頻率、家庭育兒方式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進一步以是否患FC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以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P<0.10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過敏史、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是6~12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P<0.05),過敏史、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家庭育兒方式是13~36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P<0.05),過敏史、家庭育兒方式是37~48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3 不同特征6~48月齡兒童的FC患病率〔%(n/N)〕Table 3 Th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aged 6-48 month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表4 6~48月齡兒童患FC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ged 6-48 months analyzed by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表5 6~48月齡兒童患FC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5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ged 6-48 months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3.1 FC患病率特點分析 本研究發現6~48月齡兒童的FC患病率為9.89%,高于亞洲FC的平均患病率(6.3%),低于西方國家FC平均患病率(中美洲和南美洲13.3%,歐洲和北美洲12.4%)[1]。亞洲各研究獲得的FC患病率也有較大差異:我國臺灣地區研究顯示兒童FC患病率為32.2%[3];韓國研究顯示25~84月齡兒童FC患病率為8.5%[9],該結果與本研究相仿,但該研究對象來自當地3所日間照料中心;日本研究顯示3歲兒童的FC患病率為12.3%[10],該研究對象為全國15個地區的71 878對母子,采用羅馬Ⅲ標準診斷FC。造成FC患病率差異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和地域、文化背景、年齡、診斷標準相關。為獲得更有針對性的結果,本研究按月齡分層分析兒童FC的患病率,發現6~12月齡和37~48月齡兒童的FC患病率>10.00%。分析原因如下:6~12月齡是添加輔食階段,新的食物可能引起兒童胃腸道不適應,還可能作為過敏原引起胃腸道過敏反應;37~48月齡是即將上幼兒園的階段,兒童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且更易受心理因素影響,環境的變化可能通過生理、心理兩種途徑影響FC的發生。既往研究結果顯示,FC的平均患病年齡是2.3歲[11],高峰年齡段是2~4歲[12],本研究也提示FC在<48月齡兒童中的患病率較高,而這個階段給予早期干預后效果也是最好的。由于罹患FC會對嬰幼兒的成長、生活質量和家庭關系帶來不利影響,且FC相關癥狀可能延續至成年,并成為成人期罹患腸易激綜合征(IBS)的誘因[2],早期發現FC并給予治療,對預后有積極影響。
3.2 FC影響因素分析
3.2.1 過敏 本研究發現過敏是6~48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既往研究發現,食物過敏,特別是對牛奶蛋白過敏(CMA)可以被看作兒童慢性難治性便秘的病因之一[13]。過敏導致FC的機制較復雜,可能和下列因素相關:首先,特定過敏原通過IgE抗體引發超敏反應,引起胃腸道癥狀[14]。其次,過敏兒童的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腸道傳輸繼而引起FC。研究顯示,CMA兒童的腸道菌群在數量和種類上和無CMA兒童存在差異[15],且過敏兒童0~1月齡腸道雙歧桿菌的構建過程和健康兒童不同[16],而雙歧桿菌是健康嬰兒腸道的優勢菌種之一[17]。腸道菌群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腸道運動,而兒童FC的發生和腸道傳輸功能異常相關[18]。另外,過敏可引起直腸壁嗜酸粒細胞浸潤,導致腸道運動障礙及黏液組分改變,進而引起FC[19]。然而,目前各研究對于食物過敏,特別是CMA和FC的相關性仍存在爭議,因此,北美兒科胃腸病、肝病及營養學會(NASPGHAN)和歐洲兒童胃腸、肝病和營養學會(ESPGHAN)不推薦對FC兒童常規行過敏試驗以排除CMA,但對于難治性便秘(便秘在經過最佳常規治療3個月及以上后仍存在)兒童,可以嘗試2~4周的牛奶蛋白飲食回避治療[20]。
3.2.2 家庭育兒方式 家庭育兒方式為父母雙方工作是13~36月齡幼兒和37~48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我國香港地區的研究發現,不和父母居住、父母居家陪伴時間過短的兒童更容易罹患FC,和父母一起用餐時間不足一半是FC的危險因素[21]。分析原因如下:全職父母可以給予兒童更多關注和陪伴,在兒童出現排便異常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另外,兒童和父母相處時心情更加愉悅,而心理因素可能通過“腦-腸軸”途徑影響腸道功能[22]。
3.2.3 性別 性別和便秘的相關性存在爭議。本研究發現,6~12、13~36、37~48月齡FC患兒的男女比例分別為1.3∶1、0.8∶1、0.6∶1。印度尼西亞和我國其他研究也發現,女性兒童FC患病率高于男性兒童[7,23]。女性更易罹患FC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和女性盆底肌肉較松弛和運動較少相關[24]。
3.2.4 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 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是6~12月齡嬰兒和13~36月齡幼兒患FC的影響因素,原因可能與母乳對兒童腸道菌群產生重要影響相關[25]。一項意大利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母乳喂養的3月齡兒童較非母乳喂養的兒童FC患病率低[26]。研究表明,和配方奶粉喂養的兒童相比,母乳喂養的兒童腸道中乳酸桿菌、葡萄球菌、擬桿菌、雙歧桿菌檢測值均高[27]。腸道菌群對胃腸動力影響明顯,而FC患兒多數為慢傳輸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18]。成年便秘患者腸道內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較非便秘者減少[28],而FC兒童糞便樣本中乳酸桿菌較健康兒童減少[8],而雙歧桿菌是健康嬰兒腸道的優勢菌種之一[17]。這些結果都提示非母乳喂養的兒童因腸道菌群構成不同,腸道傳輸功能受到影響繼而引發FC。母乳中乳糖含量高,有利于促進乳酸桿菌生長,且母乳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易于吸收和利用[29]。因此,WHO推薦嬰兒出生6個月內應純母乳喂養[30]。
3.2.5 分娩方式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娩方式是6~12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日本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分娩方式會影響3歲兒童FC的發生[10]。分娩方式會造成兒童腸道菌群的差異[31]。兒童腸道菌群的發育分為3個階段:發育階段(第3~14個月)、過渡階段(第15~30個月)和穩定階段(第31~46個月),而分娩方式可能對兒童腸道菌群的發育階段產生影響,順產兒童腸道中擬桿菌屬細菌的水平高于剖宮產兒童[25]。自然分娩狀態下,母嬰間存在垂直的微生態系統傳遞,而剖宮產的出現可能會破壞這個過程[32]。經陰道娩出的兒童體內菌群和母親陰道中的相似(乳酸桿菌、普雷沃菌、斯奈西亞菌),而經剖宮產娩出的兒童體內菌群和母親皮膚上的相似(葡萄球菌、棒狀桿菌)[33]。也有證據表明,剖宮產嬰兒的腸道群落多樣性指數、群落覆蓋率低于經陰道分娩兒童[34]。這提示分娩方式可能通過腸道菌群影響FC的發生。研究表明,<6月齡兒童的腸道菌群形成和分娩方式相關,且從6月齡到2~3歲是兒童腸道菌群發育的關鍵階段[35]。這為后續對剖宮產的低年齡段FC患兒口服益生菌調理腸道菌群治療提供了參考。
3.2.6 飲食習慣 既往研究發現,FC的發生和飲食習慣相關。我國臺灣地區的一項研究發現,蔬菜攝入量少、水果攝入量少、豆類食物攝入量少、雞蛋攝入量少和兒童FC的發生相關[3]。然而,本研究僅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階段發現蔬果攝入量是6~12月齡兒童患FC的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未發現飲食習慣是患FC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如下:本研究的調查現場是城市社區,研究對象是低年齡段兒童,年輕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能更好地掌握育兒知識,對低年齡段兒童的飲食結構更加重視,當兒童表現出偏食、挑食時會及時干預。
綜上所述,兒童FC在國內城市社區有較高患病率,6~12月齡和37~48月齡兒童患病率偏高,需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為預防FC的發生,過敏、出生6個月內喂養方式和家庭育兒方式都是相對可防可控的因素。如今的醫學思維模式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FC影響因素不僅包括生物因素,還包括心理和社會因素,提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二、三級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要綜合考慮FC的影響因素,對FC的治療和預防要從兒童個人、家庭關系、社會環境多方面著手,并協調各方資源,可以嘗試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之家”(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PCMH)模式進行綜合管理。
本研究首次對處于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按照月齡進行分層分析,得到的結果具有針對性。本研究涉及的FC影響因素不僅涵蓋生物因素,還涉及心理和社會因素,并獲得了一些較為新穎的結果。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由了解兒童排便情況的監護人填寫問卷,存在一定程度的回憶偏倚和報告偏倚;僅將月壇社區作為調查現場,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性,今后應開展多中心流行病學調查,以得到更有代表性的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社區兒童FC患病情況,并未分析父母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和兒童FC的關系,研究結果有待今后進一步的驗證和補充。
作者貢獻:張夢典、于爽、劉宇春、丁靜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張夢典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進行統計學處理和結果的分析與解釋,并撰寫論文;丁靜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對論文進行修訂,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