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杰 張浩
當今快餐文化、短視頻靡然成風之下,大量粗制濫造的音樂涌入學生的視野,使三觀還未完全建立的學生更加難以理解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教師應如何正視音樂欣賞教學,是否能在當下這個呼吁創新、發展的時代中與時俱進,又能在相對浮躁的學習氛圍中堅守傳統,根據學生學習及心理情況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觀念。筆者在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實地現場考察。在此期間,筆者一方面深入觀摩該校的音樂欣賞教學、與任課老師交流,另一方面參與任課老師的備課、授課與課后反思等活動,對于該校音樂課的音樂欣賞課模塊教學有了較深思考。
1、存在機械化和脫離學生實際認知的教學內容。當下音樂欣賞課的普遍上課模式是先介紹曲目和作曲家的背景、再學唱曲目主題旋律、聆聽全曲或片段,最后了解曲目曲式結構、賞析曲目情感。該模式本身沒有缺陷,并且符合學生學習循序漸進的邏輯。但是由于授課者和學生之間有著較大的年齡差距,在選擇曲目和講述曲目背景故事時容易脫離學生的認知范圍,大多數授課者會盲目選擇經典,認為“經典永流傳”,保守而不出錯。其實不然,滿堂經典之聲如果不用與時俱進的方法生動地敘述出來,就會出現將一首好曲子講出爛故事的局面,更有甚者,導致學生過度地抵觸厭惡傳統作品、經典作品。
2、存在單一化和缺少針對性、啟發性的教學方式。音樂欣賞是穿插在數節音樂教學課中間的課程模塊,但由于課堂性質的不同,因此音樂欣賞模塊往往與前后的音樂教學課脫節。課堂中,授課者只是讓學生聆聽并評析大量作品,丟失了音樂欣賞模塊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定位,并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新舊知識點,將知識點串聯起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樣既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也有所欠缺。在音樂欣賞課模塊的課堂總結這一環節的設計上,存在單一性、缺少邏輯性的問題。授課者常以小結的形式,將數個知識點以表格或以連線的形式歸納呈現在一張PPT 上,沒有強調出課程中的知識核心與關聯。涉及音樂欣賞課模塊中的記憶性內容,例如曲目對應的作曲家、作曲家對應的國家、時期、風格,和樂器之間的聯系等等,授課者均以一對一、點對點的形式呈現在PPT上,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并不能從邏輯層面理解,這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教學方式上缺少啟發性。
3、存在對“聽賞”課理解偏差的教學觀念。音樂欣賞課中最重要也是最多的一個部分是“聽賞”,筆者在教育實習中,發現絕大部分授課者都非常注重教案精細、授課結構完整、知識點覆蓋全面、多媒體PPT制作美觀,但是在聽賞上,授課者卻無意識地輕視了。認為“聽”是最簡單的環節,不過是找一個畫質高、音質好、表現力強的演奏、演出視頻,手指點以下播放鍵罷了。“賞”是將眾所周知、普遍認為正確的觀點以“一言堂”的方式灌輸給學生,讓學生理解接受,僅此而已。筆者在數十節聽課記錄中發現,學生在授課者教學知識點如時代背景、曲目來源、作者生平,包括學唱旋律時,都能做到專心的跟隨授課者的指引學習,但是當授課者播放曲目時,認真欣賞的學生少之又少,他們認為,有用的知識點我們已經學完了、學會了,為什么還要我們再去聽一遍音樂呢?既然學生不能正確認識音樂欣賞課對于音樂素養、綜合素質的重要性,那么授課者如何引導學生呢?
1、分析教材以貼合學生心理調整曲目。既然授課者和學生由于較大的年齡差距而產生了代溝,那么在選擇曲目上一定要貼合實際。授課要以學定教,從學生現有知識學情出發,結合學生當前生理年齡特有的心理狀況來對教材進行一些調整,讓學生主動積極接納新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發散,抽象思維強,對于生動形象且具有描寫性的音樂會產生極大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理性邏輯思維逐漸占據主要地位,對于情感、社會、世界都有了相對獨立主觀的看法,所以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應該注重情感復雜的音樂來對他們產生的共鳴。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喜歡標新立異、對于新生流行事物感興趣是他們的整體特征,所以在選擇教材時,要注重結合時事,貼近潮流,讓學生的興趣、思維投入進來。授課講述一些西方的不被大家熟知的音樂家時,由于年代的久遠、西方國家背景與我國的歷史大相徑庭,怎樣進一步使學生了解其音樂內涵是關鍵。例如在學習舒曼時,學生對于舒曼及他的作品了解甚微,那么如何選好曲子、講好故事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是舒曼與克拉拉的情感經歷,在了解舒曼與克拉拉的情感經歷時學生們往往很投入、饒有興趣。緊接著在播放曲目時,筆者將舒曼對克拉拉說過的話作為背景呈現在多媒體上,熱戀中的舒曼寫信告訴克拉拉:“記得有一回你對我說:‘有時在你面前我真像個孩子。’無論是不是這句話的影響,總之,我突然有了靈感,即席寫了30 首有趣的小品。”這時在播放舒曼的代表小品《夢幻曲》時,學生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剛才那個充滿詩意的男人和他飽含愛意的詩句填充到舒曼的音樂作品中,這樣無論是作曲家的形象、還是音樂作品都會在一瞬間飽滿起來,學生也會靜下心來去真正欣賞音樂、欣賞音樂背后的情感。
對于學生更加陌生的作曲家勃拉姆斯,如何在舒曼之后繼續展開呢?授課者就要抓住他們之間的共鳴點,要從故事而不是音樂的共鳴點入手,這樣學生更容易有代入感。授課者要以克拉拉為紐扣,將勃拉姆斯和舒曼的關系簡單闡述,以及勃拉姆斯對于克拉拉的難言的愛戀,讓學生剛從舒曼的情感故事中剛抽離出來,又進入下一個聚精會神的階段。在挑選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時,應當考慮與舒曼部分的聯系,挑選情感、背景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曲目,做到情節設計上的絲絲入扣。例如勃拉姆斯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背景同樣也是配上一段勃拉姆斯的話:“你在封面上必須再加上一幅圖畫,這樣你可以形成一個音樂觀念”,這樣學生在欣賞這首作品時,就會深深地感受到曲中飽滿的情感和代入感。所以授課者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從教材中出,到學生中去”,把握教材,選好曲子、講好故事。
2、鉆研教法以聯系式教學方式為原則。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并主動地使之與舊知識重新分化組合,才能轉化形成學習者本身的認知結構。授課者點對點、灌輸式的教學即便有效,對于學生也只是記憶性知識罷了,很難活學活用,學生無法深度理解及滲透到音樂素養中。考察發現,中學音樂課常常穿插在各學科之間,例如語文課后、歷史課前等等,學生在上一堂課結束后只有十分鐘的課間,很難將思維迅速轉換進入音樂欣賞模塊的課堂狀態,那么聯系式的教學方式可以作為一種很迅速有效地銜接,將學生的思維切換到音樂欣賞模塊的頻道上,更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在學習一個時期斷代的音樂時,授課者可以檢索同時期的一些藝術、文學、電影作品甚至一些歷史背景、文化習俗等。考察發現,中學學生對于繪畫的興趣也很大,然而事實上繪畫是最容易與音樂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所以筆者在教授音樂賞析課時即會將繪畫與音樂賞析結合。例如在賞析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及其作品時,以一副印象派的繪畫為媒介開啟課堂是效果極佳的,欣賞馬奈的油畫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塞尚的《圣維克多山》等作品時,讓學生以“眼”為先導進行欣賞,從光與影的交錯朦朧之中得到一些感性的認知,再來用“耳”來聽賞印象派作品時,引導學生從視覺上的大片朦朧色彩轉換到聽覺上的大片的復雜、不協和、弱功能和弦連接。學生便會極其緊密地在腦海中將這種“印象派風格”的繪畫與音樂作品結合對比,授課者此時拋出一個歸納概念,如“巧妙地暗示和隱喻,朦朧的輪廓,不易分辨的音樂色調變化、炫目精巧、模糊的奇異夢境”,讓學生從一個朦朧的感知再次過渡到準確的文字上來,經過幾次思維上的過渡、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轉換,學生既對這個知識點概念有了理性的認知,在音樂素養甚至藝術素養上都會有一定的提高。
上述的為學科間的聯系式教學方式、為橫向的聯系,那么學科內的聯系便是以時間為軸、為縱向的比較聯系,或是以某一位人為結點的群體歸類聯系。在初三的課堂上教授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時,避免讓學生在學習第二位作曲家時忽然放松進入短暫的走神,那么就應該從作曲家的經歷找出共同點,從作曲家們中找到某位具有特殊連接意義的人。縱向的比較聯系可以用來解決學生不熟悉的音樂家們,以比較聯系將這些音樂家一一關聯,例如上文中的舒曼與勃拉姆斯的教學中,克拉拉就是一位具有特殊意義的聯系式人物,二人的作品內涵都指向了克拉拉,這是浪漫主義時期里極其小的一個聯系,那么縮小來看,對于描述愛情的音樂作品,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即描寫了柏遼茲為愛的那份沖動、執著甚至扭曲,猶如肖邦為與其同居數年的喬治桑分離時所寫下的《升C 小調圓舞曲》,這些富有代表性的描述愛情的作品又同時屬于浪漫主義時期,具有這個時期特有的強調主觀性的、感性的、無盡的渴望和無拘束地表達情感。再繼續縮小到斷代之間,在學習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時,兩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就可以進行整體上的對比聯系。這樣在授課者賞析一個時期的音樂時,既可以聯系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又同時溫故而知新、復習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鞏固學生的記憶。
3、更新觀念以先精聽再賞情后評價升級教學“精聽”是關鍵,在欣賞課“七彩管弦”中對于管弦樂、交響樂的曲目聽賞時,由于交響樂的曲目長度大多很長,達到十幾甚至二十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必然不會保持那么久的時間,那么如何以“精聽”的方式以小見大,以較短的時間把握曲子的整體特征,就需要授課者非常透徹地了解曲目結構、了解曲目背景及內涵。學生在欣賞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時,曲目長達十段、三十余分鐘,筆者在介紹完曲目的創作背景后,先給學生聽賞“漫步”主題,然后以“演”的方式(即表演瀏覽畫展)告訴學生這段音樂所表現的動作,那么學生在欣賞時就能帶有“畫面感”地去理解這部作品。“賞情”是解決“一言堂”式賞的關鍵,賞析不是賞的某位專家對于作品的認識評價,不是賞的書本中對于作品的總結,而是賞的音樂本身、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在筆者上文中,已經將如何在課堂中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闡述清楚了,要以反芻的形式將作品中的情感統一歸納,將之前與音樂一一對應的情緒總結起來,整合成作品的整體情感,讓學生最終回到音樂當中,而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理性姿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賞析情感時必然會持不同的看法,授課者不應該遏制學生的想象力、辯論的思維邏輯,應當抓住初中生生理年齡階段特有的心理和熱情,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辯論。授課者在這個環節中就充當學生們的平臺、幫助者,借助黑板、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整理并呈現學生的觀點成果、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問題解決思路,以達到培養學生觀點概括、問題表述和辯論、交流、邏輯思考等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在這種“交流展示”內,鞏固學習成果、達到音樂欣賞課的最終目的及要求。
隨著教育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欣賞課模塊應該更緊密地與學生結合,并將學生朝著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方向培養。在當下多媒體技術運用廣泛、教師專業知識扎實、教材編配合理的優勢之下,教學方式、模式、觀念就有著極大的調整空間,是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學習效果、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