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思
“中國哲學所謂的理性之大用,乃是旁通、統貫的精神統一體”。在中國哲學思想中,世間萬物表面上紛繁雜亂,實則有著內在的統一性,正是從對自然的直覺感悟與觀察中去感受這種內在的聯系,進而統觀宇宙。這樣的整體精神不僅僅停留在對世間萬物內在聯系的感知,中國哲學更傾向于將其運用于“人”本身以及與“人”有關的一切,致力于將人道與宇宙之理契合一致,即所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儒家將宇宙之道運用于人之道,但是道家鼓勵人歸于自然,從對自然世界的觀察中體悟天道,道家思想對我國古典藝術頗有影響,繪畫、園林、建筑等都追求空靈的意境,追求心靈意境的表達。
當代學校音樂教育仍舊停留在西方科學主義影響下的要素主義教學模式。科學主義強調將各種事物進行分析、逐個擊破,以得出“真理”,這種思想表現在教育教學上為普遍流行的分科學習與知識點教學。這種科學主義興盛于西方工業時代,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對科學有一種近乎瘋狂的崇拜,以至于將科學分析精神用于一切事物,包括人文與藝術,“藝術異化和其他否定方式一道屈從于技術合理性的進程”。西方科學主義表現在音樂中為確定的記譜法、統一時長的音符時值、嚴格規定的作品速度與情緒等,最能體現科學主義的莫過于復調音樂時期的作品,復調音樂有著嚴格的對位法,直接與數學相聯系。在音樂教育中科學主義精神表現為在教唱一首歌曲或是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教師總免不了要將節奏、節拍,甚至是曲式結構拎出來單獨講解,但在講解之后并沒有將其與音樂作品本身及人文環境聯系起來,即在一個循環系統中,少了一個回返的環節,導致無法形成閉環,也就無法實現音樂審美與文化理解的功能。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門類,與孕育它的文化、情感、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它不似物理、數學等學科,可以用純理性的思辨思維來探索其奧秘,所以學習音樂也必定離不開學習與之相關的風土人情。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習音樂勢必會導致學生只知音樂元素而不知音樂審美、只知音樂作品而不知文化內涵,更加無法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無法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
音樂作為人文學科其本身就應該包含對人文環境的感知。音樂有其自身的規律,但是音樂音響是作用于人的心靈的,每個人的心靈是不一樣的,它不是一個純粹理性的物品,在中國哲學看來,人是理性與神性相結合的統一體,這里的統一體就意味著“人”具有兩面性,而這兩面性不是對立的,它是和諧圓融的,感性中摻雜著理性,理性中又黏合了感性。“從中國哲學看來,一切藝術文化都是從體貼生命之偉大之處得來的”,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以及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受都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其自身環境的影響,這是無法避免的。那么,作為音樂教師應該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體現這種整體精神,培養學生在音樂與其他方面進行適當的聯想與想象。在這種整體精神的教育之下,學生會漸漸學會以整體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學會從細小的事物中發現人生的道理,見微知著。
中國古典哲學可稱為生命哲學的原因在于它認識到與揭示出生命的最終意義乃是源源不斷地創造新的生命,認識到自然、天道的本質乃是具有無限的創生精神。前面說到中國古典哲學精神是一種直覺的感悟精神,而人在直覺之下所感悟到的是自然界的“生”的精神,中國古典藝術體現了這種有空間的“生”的精神,如繪畫中的“留白”、音樂記譜法的不確定性等,在這些藝術空間里不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都能在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與審美情趣。
通過不斷的教育實踐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提倡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雙向互動,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從主觀層面接受知識。音樂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游戲增加課堂趣味性,通過口頭問答等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審美感知的交流、幫助學生理解文化、促進學生在這二者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刻且有內涵的藝術表現。音樂課堂實現了互動式教學,進一步應該考慮的是這種互動教學是否真正達到了它的效果,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思考什么是有效互動。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多是有答案的,教師的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說出教師心中的答案,如:歌曲的情緒、速度等,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關注的主要是學生答案是否與他們自己心中的答案相契合。音樂作用于人的心靈,同樣,音樂需要用心去感知與體驗,每個人因其所處環境的不同,其自身對音樂的理解也不一樣,所以,不是每個人對同一首作品都有完全一樣的感受與理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心靈深層的東西,而不是讓學生努力去迎合教師對音樂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不一樣的意見,只要這個理由充分,教師就應該認可。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積累屬于自己的審美經驗,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來自他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其所聽音樂的影響,換句話說,學生自己是一個文本,音樂本身也是一個文本,而學生的審美經驗正是從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中得出的,這是一個自組織的過程,教師從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是不斷引導學生去進行自組織,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切斷學生的自組織進程。這種流于表面的對話與交流實際上就是一種單向度的互動教學,它看似互動,實則只有教師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并沒有處在同一地位進行平等的思想與音樂感知的交流。
交互創生精神要求進行對話,即一種對話精神,它強調深層的交流與對話,強調真正從思想與內心出發進行深刻的交流,而不是流于表面。教師在課堂上貫徹這種對話精神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有效的對話與交流。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交流的過程,世界上沒有永恒確定一致的事物,人不斷地在與外界溝通與交流,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其訴諸聽覺,最終作用于人的心靈。只要有“心”參與,必無法逃離主觀經驗的影響,既然無法逃離主觀經驗的影響,那么就不存在普遍一致的音樂體驗,表現在音樂教育之中則為教師與學生的音樂體驗必不會完全一致。在音樂教育之中,既然教師與學生的體驗不完全一致,那么教師必不能將自我音樂體驗強加于學生,但是,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主導地位去引導學生說出自我音樂體驗因何而來,教師在去引導學生說出自我緣由的時候,同樣可以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感受,能夠從學生的體驗之中體會生活的另一面。私以為這才是交流的真正意義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交流,只有在思想層面進行交互,才能稱之為有效的交互式教學。
中國古典哲學智慧不僅善于從對自然的觀察中體悟“生”的意義與“大道之行”,而且善于將人生感悟寄情于自然之中,賦予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以人的思想情感,進而表達自我內心情感與對人生的感悟。中國藝術追求一種“無我之境”,文人墨客常超脫于世俗之外,游歷于自然之間,他們大多在藝術之中抒發懷才不遇、感古傷今等情感。古代文人藝術家大多喜愛描繪自然風光,卻又不著重于寫實之理,往往在他們的心中有自我想表達的一番獨具意境的景觀,這便是將自我心境與情感投射于物的所在,“中國美學‘不似之似’的藝術原理”。中國古典的寄情于物實際是將自我心境與思想投射于自然之中,隨之描繪出一幅“不似之似”的文本,從而表達自我。
“生活世界,即我們的生活體驗世界”。這是一個后現代觀念與現代式教學相互矛盾的時代,我們的教育觀念已經從現代性的思維向后現代思維轉變,而實際的教育運行卻還是以現代性的方式為主。“教育的意義必須到教育的實際生活中去尋找”。同樣,教育的內容也應該與大環境相關聯,使學生能夠以“熟人”的身份去認識知識,也能使學生更好地將知識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幾乎不會將學校所在地的文化環境與歌曲結合起來,他們通常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指定樂曲進行教學,而這樣的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毫無關系,造成了課堂知識與生活體驗的脫節。
“心”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只有在“心”的作用之下,人類才可能與世界自覺地產生聯系,才可能與人、物產生交感。中國哲學強調親身實踐與感受,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種知識的獲得需要親身體驗,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音樂學科強調文化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去建立課堂知識與自身周邊環境的聯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應該幫助學生去獲得對周遭世界的感悟,以及讓學生完整地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割裂的、片面的。對于音樂教育,核心素養所提到的文化理解,實際上不僅是對人文環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形成這種文化背后的思想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之上,應該引導學生說出知識與自我生活體驗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