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兵 劉加建
初中學生進入青春叛逆期,如何保障其心理健康成為重要課題。以音樂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音樂中流淌著民族的傳統感情,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大自然風光,更有許許多多和諧向上,贊美祖國的錦繡河山催人奮進的動人旋律。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性別、興趣愛好和情緒狀態等特點,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提供優美的、深情的、抒情的音樂選擇,可以起到雙重教育的良好效果。
1、增強學生學習參與熱情,共同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首先,音樂教師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能夠熟練在教學課堂上將兩者有機結合。其次,教師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關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學一線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與感化者。最后要做學生的好朋友,使初中生時刻保持輕松愉快的學習心態,提高自身接受教育的熱情。
2、關注初中學生個體差異,完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提高學習效率。完善學生體系評價,多給學生正面引導和評價,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要時刻關注班級不合群的學生、內向學生,引導學生塑造積極開朗的性格,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集體環境。
3、創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教學內容。初中階段學習的歌曲內容要積極向上,建立學生對歌曲的基本鑒賞能力,深刻認識到歌曲中表達的積極精神。教師在歌曲教學時,不僅注重音樂專業方面的內容,也要讓學生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利用音樂活動,引導初中生接觸不同的人和事,提升其社交心理素質。另一個方面,制定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充實完善教學內容,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完善初中心理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智力與情感力因素,使自身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機能處于良性運轉狀態,以不斷實現自我成長與提升。
1、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音樂課堂教授學生感知不同的情緒表達,了以解學生的情緒變化。如蘇少版八年級下冊《大海啊,故鄉》,這首歌以親切質樸、優美平實的旋律,表現了人們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發揮情感教育模式的教學作用,就要讓情感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環節。通過情感啟發,增強學生積極愛國情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音樂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音樂融入到校園生活方方面面,融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例如交響樂《歡樂頌》的教學,即帶領學生到戶外感受田園風光,理解作者表達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各種各樣課外音樂活動,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排練合唱等歌舞比賽,培養學生童真樂趣,培養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的能力,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提升團隊的凝聚力。
1、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現代教育提倡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進程中,要格外注重中小學生的學習狀態,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創造力、鑒賞力,不斷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融入合作探究教學法、感知教學法和多媒體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2、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現階段以及今后的學習生活都有重要意義。音樂教師以及學校方面應當轉變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理念并融入到音樂中。
3、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探求調動初中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的教學方法,必然有利于引導信息相對閉塞的學生樹立多元的音樂文化思維,有利于孩子們更加注重心理健康。
1、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音樂課程是他們比較喜歡的課程。培養師生關系,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需要教師的有效滲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家庭中的煩惱,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此外,初中教育并不是完全沒有壓力的,相反,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忽視。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釋放自身負面的情緒,培養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2、重視音樂創造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大膽去創作創造。例如歌曲北京奧運會《我和你》,五環把我們牢牢聯系在一起,要讓學生感受多民族的音樂文化,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和期盼,激發手拉手共同創造美好家園的激情,嘗試用自己理解的音樂方式表達美好的人生。
3、塑造審美力,促進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格與觀念成形的關鍵階段,對真善美的定義尚不完全清楚。音樂將會成為他們“美”的教育啟迪,歌曲所帶來的美感享受,可以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情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學生凈化心靈,加強對事物的鑒別能力,提升學生溝通交流的技巧,進而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
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多學習思考、多實踐研究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并嘗試找一些應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辦法。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自我意識高漲,開始出現強烈的自我意識,開始要求獨立、獲得尊重、渴望成人都將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反對權威、追求自由,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與支持。所以,我們應當理解學生,并盡力去體諒學生的感受,積極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讓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價值觀,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比如,在《做人要做這樣的人》一課中,筆者讓學生欣賞我國京劇的音樂特色,以及京劇的唱腔藝術時,當發現學生開始出現厭煩的情緒,筆者及時鼓勵學生:“這一節課的內容雖然難了一點,但是只要大家不斷進行嘗試的話,我相信你們一定可以將它戰勝困難,學會這節課的內容。”經過鼓勵,青春期的他們不想讓老師看到他們“自認失敗”的一面,不服輸心理又讓他們躍躍欲試,于是,在音樂課堂中,每個學生仔細聆聽學習、比劃起來,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的鼓勵讓學生樹立較強的學習自信,是學生學習的“定心丸”,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優勢,從而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快樂,產生積極的心態。
總而言之,初中生處在人生的青春期,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是非常必要的。音樂對初中生的各種心理有極好的“治愈”作用,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從了解學生,把握心理特點、有效滲透,融入音樂課堂、營造氛圍,增強學生興趣、關注個性,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積極鼓勵,樹立學習自信心幾點出發將音樂教學與心理教育有效整合起來,幫助學生走出心理的“霧霾”,讓他們去擁抱藍天、沐浴陽光、徜徉學海、健康而快樂地成長。
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現代教育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音樂教育是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重要舉措,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關心每一個孩子,啟發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創造力,把握音樂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全面發展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