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青
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建設“六個龍江”的目標,其中包括著力建設創新龍江,堅持把創新作為振興發展的基點,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破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不高的難題。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黑龍江省振興發展的基點,只有堅持創新驅動,才能催生發展新動能、提升發展新勢能,重塑競爭新優勢。“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人才是推動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時代精神的載體。立足新時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增強科技人才的憂患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激發人才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放眼世界,正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防范化解一系列重大風險,有效應對各方面挑戰,要求我們黨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因為有憂患意識,不斷努力,我們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偉大飛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絕不能滿足于一時的成績與進步,要時刻思考與反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善于發現差距,從而不斷提高改進自身的能力。
涵養“三氣”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科技人才只有牢記科技興邦之使命,不以保小我為喜,而以存大我為榮,才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新中國成立之初,大批海外科學家矢志報國,突破層層封鎖紛紛回國。據統計,從1949 年8 月到1955 年11 月,由國外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多達1536 人,其中“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就是杰出代表。錢三強在讀中學時就樹立了憂患意識,時常以“三氣”勉勵自己,即“受氣——不服氣——爭口氣”,即中國人為什么這樣受氣?中國人真的比不上外國人(不服氣)?怎樣才能為祖國爭一口氣?這“三氣”猶如噴氣式飛機上的發動機噴出的強大氣流,推動他向科學進軍。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民歷來都是砥礪奮進的,新時代的科技人才要在“受了氣”的同時,立志思考中國為何會被卡脖子、哪里被卡了脖子的問題,以“不輸這口氣、誓爭一口氣”的精神在逆境中砥礪奮進,刻苦鉆研、勤奮學習,矢志為民族爭氣。
重溫“三問”為國家進步而奮進。“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愛國主義精神要求每個人在情感上思想上對祖國認同,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作為民族國家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人才擔負著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使命。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不斷攻克科學難關和技術難題,推動中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不可否認,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依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為此,科技人才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奮力跟上科技發展時代潮流,深入領悟作為新時代中國人的責任,保持憂患意識,奮力前進、勇于變革,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實踐孕育創新意識,就其本質而言,樹立創新意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之義,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是引領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工作者們更需要增強創新意識,立足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推動科技事業發展。
堅定創新自覺建設創新高地。回顧歷史,數以萬計的科技人才堅持開拓創新、勇于實踐,解決了眾多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創造性地突破了眾多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事業的長足發展。許多老一輩科學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攻堅克難,以高度的創新自覺勇擔使命,取得了重大成就。比如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始終踐行科學家精神,立足中醫藥發展規律,堅持用實驗說話,成功研制了抗瘧藥物青蒿素。中國需要更多屠呦呦式的創新力量,新一代科技人才要持有科學態度,要奔著問題去,把握創新主動,以高度的自覺解碼科技創新。
培育創新精神匯聚創新力量。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科技力量需要創新精神的指引,一方面,科研骨干人才要敢于冒險,充分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精神著力破解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樹立容忍失敗、包容多元的價值導向,鼓勵科研人才靜心學術研究,以平常心看待成敗,充分展現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
責任意識體現在高度社會化的活動之中,科學技術作為一項社會性事業,離不開責任意識的指引。華羅庚曾說:“人有兩個肩膀,我要讓雙肩都發揮作用。一肩挑起‘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送到工農群眾中去;一肩當作‘人梯’,讓年輕一代搭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這段話寓意深刻,指引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社會責任和育人使命擔在肩上,在創新實踐中書寫無愧于心的時代篇章。
不忘“初心”踐行科技為民的使命。科技人才要始終堅守初心,樹立責任意識,以百姓心為心,以人民愿為愿。“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下“稻下乘涼”的宏愿,幾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野,只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唯有堅持問題導向,培養一批心系人民、為國擔當的創新領軍人才,理思路、促創新、謀發展,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才能使科技創新的成果真正惠及廣大民眾。
做好“向導”推動科技傳承創新。老一輩科學家樂于奉獻、提攜后輩,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鼓舞青年一代牢記使命、勇攀高峰,著名生理學家和教育家王志均院士就是榜樣,他一生扎根生理學,潛心治學、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了大量有知識、有創新能力和有事業心的“三有”科技人才,也就是他自己口中的“活論文”。科學技術是一項集體事業,一個好的科學共同體可以引領研究方向、激發智慧火花、引起思想共鳴、推動創新發展。科學事業是一項接力事業,只有薪火相傳才能拾級而上。
科技工作者要善于從全局高度、用長遠眼光觀察形勢,分析問題,善于圍繞黨和國家的大事認識和把握大局,自覺地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職工作。當前,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中,科技人才更應立足民族大義和國家大局,展現出大寫的“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廣大科技人才要像錢學森、鄧稼先、黃旭華、黃大年、南仁東等學界楷模一樣,始終秉持大局意識,不計得失、不計危險,在新時代的科技“戰場”上艱苦奮斗、自強不息。
樹立組織觀念,服從組織決定。從科技本身的特點來看,科技事業是一項多學科交叉、大規模協作的有組織的實踐活動,需要依靠組織制度框架靈活協調各方關系,開展科學高效管理,優化科技發展布局;從科技事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不僅是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具備扎實和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是具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專業干部,他們具備高超有力的治理能力。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以鐵的紀律規矩約束自己,義無反顧地服從組織的分配與調動,正是因為他們胸懷大局,時刻嚴守組織紀律,我國的科技事業才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開拓創新,只有積極引導廣大科技人才懂規矩、守規矩,修身嚴行,把“他律”轉變為“自律”,才能以更加自覺的擔當投身科技創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