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力
現代服務業在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增強服務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和百姓幸福感等方面作用顯著,成為支撐經濟穩定增長和民生持續改善的主動力和新引擎。在質的提升中實現量的快速擴張,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滿足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實現黑龍江省“六個龍江”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撐。
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正邁向新高度,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服務質量日益提升,新興業態快速發展,開放水平逐步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迎來了全面發展期,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和引擎作用進一步凸顯。服務業增加值從2012 年的3796.4 億元提升到2021 年的7440.9 億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成為第一大產業,撐起了全省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不斷下降,由2012 年的28%下降到2020 年的21.9%。金融、房地產、物流、旅游、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逐漸增強。
黑龍江省服務業從單純保障民生的交通運輸、電信、金融等服務領域向支撐實體經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轉變。智軌、輕軌、高鐵、地鐵、客專全面推進,新建改建擴建的機場、鐵路、公路橫貫全省,基本形成智慧交通、綠色出行、高效物流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黑龍江省不斷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先后出臺“關于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行動計劃”“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多項措施,哈爾濱、齊齊哈爾成為首批國家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城市,經驗舉措在全國推廣。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和創新應用,餐飲業、零售業等傳統服務業加速了轉型升級步伐,同時也催生了直播帶貨、社區服務、數字文旅、在線教育等新興業態。2016~2020年,黑龍江省網絡零售額由148.2億元增長到714.5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0.5%。

綏芬河中俄跨境電商智慧園通過提升服務意識,優化經濟管理,實現服務質量升級
2019 年,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2020 年,黑河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國家批準,黑河、綏芬河獲批全國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試點。作為我國首批在沿邊地區設立的自貿試驗區,兩年多來,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聚焦優化營商環境、開展制度創新、推動產業集聚、深化對俄合作四大重點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2021年數據顯示,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全省萬分之三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1/3的實際使用外資和1/7的外貿進出口。進出口總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1 個百分點,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正不斷為建設“開放龍江”蓄勢賦能。
盡管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仍有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黑龍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從內部結構看,金融業占比有所提高,但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處于價值鏈兩端,附加值較高的知識創新密集型產業發育不足,對產業和行業的發展貢獻率偏低。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之間的融合不深,服務供給不能有效滿足現代企業在設計研發、廣告營銷、咨詢服務等方面的服務需求。二是生活性服務業供給質量有待提升,低端供給過剩,中高端供給不足,缺乏個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服務產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受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科技人力資源、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化發達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現代金融、服務貿易、軟件與信息服務、文化旅游、健康衛生等產業在哈爾濱、大慶、牡丹江等中心城市發展相對比較充分,發展水平與速度較高,其他中小城市發展規模小、缺乏特色且發展速度緩慢。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人口集中、交通便捷、設施完善,現代服務業相對發達。偏遠閉塞、基礎設施薄弱的鄉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不能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
黑龍江省服務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發展速度偏慢,整體競爭力偏弱,絕大多數行業缺乏龍頭領軍企業。2021 年入選黑龍江省100強服務業企業的營業收入最低門檻為6.78 億元,與2020 年相比幾乎無增長,這一數值相當于同期中國服務業企業500 強入圍門檻的11.2%。上榜的100強企業名單中,僅有4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有18家企業營業收入在100 億元~300 億元之間,有30 家企業營業收入在20億元~100億元之間,其余48家企業營業收入在6 億元~10 億元之間。2021 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 強名單中,黑龍江省只有2 家企業入圍且排位靠后,分別是黑龍江倍豐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排在328 位,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排在369位。
現代服務業具有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服務個性化等特征,因此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無論是人才數量還是質量,黑龍江省人才供給都不能滿足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隨著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結構的比重越來越大,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與服務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顯現出明顯不足。同時,畢業生本地就業意愿低,多數流向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二是現有從業人員中,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明顯不足,特別是具有創新性思維、熟悉行業發展趨勢和國際規則、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
要立足于當前黑龍江省“四期”疊加的新發展階段,準確把握新形勢,搶抓戰略新機遇,堅持以質量為引領,不斷挖掘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質量效益新優勢,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全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從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看,跨界融合將成為主流模式?,F代服務業作為一種創新方式將更多地參與到生產領域,促進農業、制造業的產業創新和技術升級。黑龍江省要順應產業融合的發展規律,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與農業、制造業之間的協調發展、融合互動,形成高效有力的產業鏈接,促進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一是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加快推動制造企業在產品文化創意、設計研發、包裝運輸、廣告宣傳、售后服務等方面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鼓勵企業開展定制服務與個性化生產,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與產出中的比重。二是深化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的融合。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關鍵領域和管理模式的服務創新與引導支持,推動現代農業科技服務、現代農業物流、農業中介服務等行業發展。三是深化服務業內部融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重點推動“互聯網+”“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進程,不斷促進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以中心城市為龍頭,梯次推進,形成環環緊扣的輻射圈。一是充分發揮哈爾濱市輻射帶動作用。哈爾濱市要利用生產要素和人口密集的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技術高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同時,逐步推動優質服務資源向城市周邊地帶流動,推動全市域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二是聯動區域中心城市。牡丹江、齊齊哈爾、佳木斯等次區域中心城市,要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增強集聚輻射功能。三是加大農村市場開發力度。農村擁有廣闊的資源和未被開發的消費市場,要優化城鎮和鄉村空間布局,拓展廣闊的農村市場,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觀光、健康養生、創意農園和農村電商等現代服務業態。

在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網支撐下,黑龍江省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充分發揮龍頭骨干企業在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帶動支撐作用。重點培育龍頭和骨干企業,不斷改善企業發展環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扶持企業的作用,采取培訓指導、項目對接、典型引領、經驗推廣等有效措施,積極扶持規模以上服務企業和上市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深化服務業領域國有企業改革,支持龍頭骨干企業不斷做大做強。二是扶持培育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加強政策措施精準度,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進行扶持獎勵,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水平,努力培養一批現代服務業行業領域特色鮮明、成長良好、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激勵中小企業越做越強。三是大力發展新型個體經濟。積極扶持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創新創業。努力發揮網上銷售、知識傳播和經驗分享等各類互聯網平臺的賦能和效益倍增作用。積極培養新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元化自營和彈性就業。大力發展微商經濟,鼓勵通過數字技術、“宅經濟”、在線直播兼職和副業創業,激發個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四是加強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動態監管,通過優化運作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構建產業鏈條,提升園區基地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現代服務業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及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黑龍江省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有創意、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建設省、市、縣各級現代服務業人才隊伍。一是營造人才培育環境。繼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營造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制度環境。同時,加大對現代服務業領域領軍人物和中青年人才的培養扶持力度,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創新激勵政策,鼓勵各類人才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技術要素參與利潤分配。二是根據市場需求改善培養方式。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教育改革方向,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完善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新機制,建立相關領域應用人才實訓基地。三是厚植人才的家鄉情懷?!叭瞬攀堑谝毁Y源”,要加強鄉土情懷的塑造,使人才能夠扎根黑土,為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