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桂 譚 峰 陳 杰 吳海科 程南方 陳文霖
1.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市中醫院腦病科,廣東佛山 528000,2.陜西省中醫醫院腦病科,陜西西安 710000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內動脈血管狹窄、閉塞,致使局部腦組織急性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從而引起一系列意識、言語、吞咽、肢體活動等重要功能缺損的一類腦血管疾病[1-3]。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致死性疾病,其也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4-5],缺血性腦卒中在我國發病率、患病率持續升高,且發病趨于年輕化[6-7],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及心理負擔。目前西醫針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特異性治療包括溶栓、機械取栓、外科手術、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斑、早期抗凝和應用神經保護劑等,非特異性治療包括控制危險因素(調整血壓、血糖、血脂)、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康復治療及對癥治療等[3,8-9]。西醫綜合療法作為現今主要的缺血性腦梗死治療手段,現仍存在出血轉化、梗死再發等實際困難[3]。中醫藥作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備選手段,臨床獲益肯定[10-14]。
譚峰教授是國家重點專科的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從事中西醫腦病基礎及臨床研究工作30 余年,診療經驗豐富。針對缺血性腦卒中,即中醫所言的“中風病”,譚峰教授提出中醫綜合“三早”療法[15],并將其應用于臨床,收效甚佳。為探索總結譚峰教授在診治缺血性腦卒中方面的臨證經驗,本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16-18]對譚峰教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臨床處方資料進行數據挖掘,匯集、總結出譚峰教授臨證診治缺血性腦卒中的中藥配伍關系及用藥規律,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市中醫院腦病科譚峰教授門診及住院診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服用的中藥處方。
中醫診斷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專業委員會制定的《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19]中的診斷標準,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不利為診斷要點。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修訂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
①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以中藥內服為主要干預措施;③病案處方四診資料齊全、用藥配方明確且經臨床檢驗療效確切。
①中西醫臨床診斷不能明確的病案處方;②干預措施不能排除其他治療或藥物干預影響;③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影響處方后續療效判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中藥大辭典》[21],對符合納入條件的處方中的中藥名稱進行統一數據規范化處理,后由專人將數據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完成錄入后再由另外1 人審核錄入的數據源。最后利用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及挖掘。
利用軟件的“頻次統計”功能,統計分析收集到的236 首處方,其中共涉及中藥127 味,使用總頻次為2685 次。將中藥按使用頻率從高至低依次排列,選擇高頻使用的前30 味中藥,見表1。使用頻次≥30 的藥物有25 味,累計使用頻次達2071 次,使用頻率77.13%;使用頻次≤5 的藥物共計73 味。

表1 用藥頻次分析
對表1 中的30 味中藥進行統計,按藥物類別使用頻率從高至低排列,見表2。其中,調和氣血藥(補血活血、補氣理氣藥)使用頻率最高,共使用1195 次,總計頻率達44.5%。

表2 功效分類分析(藥物使用頻次前30 位)
對錄入的127 味中藥進行四氣、五味、歸經頻次統計,藥性頻次排序為溫、平、寒、涼;藥味頻次排序為甘、辛、苦、咸、酸、澀;歸經頻次前3 位為肝、脾、心經,見圖1~3。

圖1 藥物四氣分析

圖2 藥物五味分析

圖3 藥物歸經分析
利用軟件“組方規律”功能,設置支持度個數為78,置信度為0.95,得到基于關聯規則分析常用中藥組合18 對,見表3;并進行藥物網絡展示,見圖4。

表3 常用中藥組合(支持度=78,置信度=0.95)

圖4 藥物網絡展示(支持度=78,置信度=0.95)
利用軟件的“新方分析”功能,設置相關度=8,懲罰度=2,設置為兩兩藥物間的關聯程度,進行復雜系統熵聚類分析,得到相關藥物核心組合;并以此為基礎,通過無監督的層次熵聚類方法挖掘出潛在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新處方5 個,見表4;并進行藥物網絡展示,見圖5。

表4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新方(相關度=8,懲罰度=2)

圖5 新方網絡展示(相關度=8,懲罰度=2)
譚峰教授基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缺血性腦卒中各證型發病的基礎病理環節離不開血瘀,認為該病的早期病理過程即存在不同程度的“瘀”“郁”“癱”,針對性提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活血化瘀、早期情志調理及早期綜合康復”的“三早”療法[22-23],并通過方藥配伍將其合理應用于臨床,現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詳析。
譚峰教授認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與人體氣血失調緊密相關,且血瘀貫穿該病病程始終。氣血為人身之本,氣血調和則人體安和,若各種病理因素作用,耗傷正氣,氣虛致清陽不升,釀生痰濁,血行不暢,氣血痰濁瘀滯,腦失濡養,而致神明失用,發為缺血性腦卒中?!爸物L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氣結則血凝”。譚峰教授認為該類患者治療重在益氣活血、化痰祛瘀,臨證處方中根據辨證將補益元氣藥與活血行血藥相結合,配合清除有形、無形之痰之重要藥組,即化痰藥,對癥下藥,多收效顯著。若病程較長,雖經常辨治但患者言語、肢體運動障礙等癥狀好轉不明顯,此屬病久邪深,譚峰教授認為“久病入絡”,病邪已深入腦之絡脈及肢體絡脈,配用搜剔走竄之蟲類藥以通達絡脈,祛瘀通滯,獲益肯定。部分患者系平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則郁而化火,火盛灼精為痰,復因將息失宜,肝風內動,風火痰熱內盛,上擾清竅,阻滯經絡,發為該病。此類患者常伴焦慮、抑郁、失眠等情志疾病。這與譚峰教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三早”理論相合,病因以郁為主,治療重在情志調理,臨床酌情配用平肝潛陽、解郁安神藥,可通過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從而改善疾病預后,提高生存質量。
在藥物頻次、性味歸經及功效分析中,可以看出譚峰教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時,遣方用藥相對集中,藥性以溫、平為主,藥味以甘、辛為主,歸經以肝、脾、心經為主,高頻使用的前30 味中藥占比七成,其功效前4 位依次為補血活血、補氣理氣、平肝熄風、化痰,應用頻次前10 位依次為白術、川芎、黃芪、半夏、當歸、天麻、地龍、紅花、石菖蒲、茯苓。缺血性腦卒中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臟腑密切相關;甘溫之品補益氣血,溫通經絡,平性藥調和陰陽,辛味藥行氣活血、祛瘀化痰,諸藥并舉,治病求本。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20-21],黃芪、當歸、地龍、半夏有降血壓作用;茯苓、黃芪可降糖;當歸可降血脂,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效;白術、川芎、紅花、當歸均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地龍、天麻、石菖蒲可鎮靜、抗驚厥。上述藥物配伍,不僅中醫上氣血同調,痰瘀共治,切合病機,而且在西醫上,與缺血性腦卒中綜合治療治則相符。
在藥物組方規律分析中得到常用中藥組合18 對,涉及9 味中藥,即黃芪、當歸、川芎、地龍、紅花、半夏,白術、茯苓、天麻,此為譚峰教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核心用藥。其中,譚峰教授組方化裁自王清任治中風的名方補陽還五湯[24-28],常以大量補氣藥如黃芪、白術與少量活血行血藥如當歸、川芎、紅花靈活配伍,補氣活血,氣旺促血行,活血不傷正,共奏氣血同調、益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半夏性味辛溫,善于燥濕化痰,常與石菖蒲、膽南星等藥配伍,消除有形、無形之痰,從而治療痰瘀阻絡之證。地龍咸寒,屬蟲類藥,性走竄,善于息風止痙、清熱定驚、通行經絡,常與黃芪、當歸川芎等補氣活血藥配伍,對久病缺血性腦卒中后氣虛血滯、經絡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斜等表現為“癱”的患者收效甚佳。天麻主入肝經,息肝風而平肝陽,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臨床常與半夏、茯苓、白術等同用以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如半夏白術天麻湯[29];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同用以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如天麻鉤藤飲[30]。
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潛在新方進行分析,新方羌活-白附子-白芷-厚樸-細辛-防風與牽正散[31]組成類似,具有祛風理氣化痰之效,可配伍用于治療痰瘀互阻之證表現為口眼?斜、面肌抽動等癥;新方桃仁-茯苓-川芎-紅花-赤芍化裁于桃紅四物湯[30-32],為活血化瘀常用藥組,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初病與久病之癥均可獲效;新方石決明-牛膝-杜仲-天麻-當歸-黃芪-鉤藤化裁于天麻鉤藤飲,可用于肝腎虧虛、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證,佐以益氣活血之黃芪、當歸,標本同治,對缺血性腦卒中典型癥狀之頭痛、眩暈治療效果肯定。以上新方藥物組合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治的中醫理論,可為臨床配伍用藥提供參考。新方還包括如白芍-甘草-天冬-生地黃-川貝母和桔梗-砂仁-火麻仁-蓮子心這類配伍組方時不常用的藥物組合,其療效尚需臨床進一步實踐和驗證。
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對譚峰教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中藥處方進行分析,得出譚峰教授認為血瘀貫穿缺血性腦卒中病程始終,在治療該病時強調活血化瘀藥物應用,輔以益氣化痰、解郁安神,久病者配用蟲類藥的配伍思路,是中醫綜合“三早”療法在缺血性腦卒中診療中的實際應用,可為臨床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