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芹 劉 謙 王柳青 秦培潔 安 宏 張鳳霞 趙杼沛 劉劍鋒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的經驗總結,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揮重要作用,且對于當下社會的高發病、慢性病等確有良效,但當下很多中醫藥傳統知識瀕臨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工作囊括了傳統醫藥類項目,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在我國發展較為成熟,但側重“文化”內涵,無法真正保護好傳統醫藥。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工作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通過對中醫藥傳統知識進行知識產權確權和保護,以深入挖掘、保護并傳承中醫藥傳統知識。
1.1.1 非遺概念 非遺是人們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無形、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1],其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精神性、智慧性和技藝性,而展現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2]。《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于“非遺”界定為被各民族人民視其文化遺產且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相關實物和場所,非遺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承載著文化多樣性和人類文明[3],是國家的精神基礎和群眾認同和生活的基礎[4]。
1.1.2 非遺類別與特點 我國非遺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醫藥等10 個類別,其中傳統醫藥非遺代表性項目8 大類,為中醫生命疾病認知、中醫診療方法、中藥炮制技藝、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中醫針灸、中醫養生、老字號傳統中醫藥文化、民族醫藥[5],種類較為齊全。王文章[6]總結出非遺有“七性”,民族性、傳承性、獨特性、活態性、流變性、地域性及綜合性,并認為非遺除了歷史、文化等精神層面價值,還得有經濟價值。非遺申報年限需要滿足5 代或者100 年的傳承歷史,更為注重項目的“文化”性,側重精神層面。
1.1.3 非遺工作方針 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就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7]。保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其工作重要內容,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延續其項目文化時,也要傳承創新,以持續傳承非遺項目[8]。但在多年工作中卻存在“重申報,輕保護”“重申報,輕傳播”等問題[9]。各地更多卻是傾向于項目潛在的社會經濟效益。傳統醫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相關權益尚未得到很好的保護,非遺傳承載體實踐受限,傳承創新發展工作則難持續進行。
1.2.2 中醫藥傳統知識類別與特點 中醫藥傳統知識涵蓋生命、養生、疾病、診法、療法、針灸、方劑、藥物知識等。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挖掘側重于醫療機構、家族、師承群體、學派、老字號企業及特定地區(民族聚集地、村落等),這些地方有較豐富的且正在傳承應用的活態性的中醫藥傳統知識[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劉劍鋒主任指出,申報的中醫藥傳統活態知識需在特定地區傳承應用有一定年限,且至今仍在使用,具有活態性,知識產權清晰。中醫藥傳統知識除了注重歷史傳承,更側重其知識實際解決問題的特性,側重其“現實應用”價值。
1.2.3 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原則 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堅持防御性保護與積極性保護相結合;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堅持全國統籌與合理分工相結合;堅持立足國內與放眼國際相結合[11],旨在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以“保護優先、分級管理、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12],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中醫藥傳統知識,此為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工作要秉承的原則。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為了解國家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存續情況,通過建立有代表性的中醫藥傳統知識檔案及發布名錄,實現中醫藥傳統知識全方位保護,并形成有效且持續運行的中醫藥傳統知識工作機制。
非遺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都包含一定傳承應用年限的傳統中醫藥知識,傳統醫藥類非遺可能有項目符合中醫藥傳統知識,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可能符合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要求。但二者概念、包含類別與特點和工作方針區別很大。在現有發布的5 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1557 個項目,3610 個子項,傳統醫藥非遺代表性名錄只有182 項,5 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068 位中,傳統醫藥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只有132 位[8],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不管是代表性名錄還是代表性傳承人在整體中占比較小。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是專為傳統中醫藥挖掘、保護、傳承而工作的。非遺項目申報所需傳承應用年限長,注重其“文化”內涵;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項目申報所需傳承應用歷史較非遺短,側重其“現實應用”價值,需要其能切實解決特定醫學問題。
我國非遺工作開始較早,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比較完善。2004 年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要求提高對非遺認識,強化非遺相關管理工作者責任,加速推進非遺相關工作;2005 年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明確非遺工作目標及方針,強調非遺要有中國特色;2006 年出臺了《國家級非遺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非遺范圍及國家級非遺項目承擔單位的申報條件和職責等,國家級非遺工作有了較為完善的管理;之后還有一些文件完善了老字號和代表性傳承人相關工作,這些從不同層面完善了非遺工作。2011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文化領域的第二部法律,是我國非遺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標志,奠定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科學性、規范性和持久性開展的基礎[2]。
2012 年有《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強調非遺工作的科學性要求;2017 年有《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進一步要求保護傳承非遺工作,2018 年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旨在促進非遺區域整體性保護[13]。非遺工作在這系列條例和法律法規保護中穩步向前,不斷完善。
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相對起步較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草案)》正在制定中,目前主要的法律支撐是2017 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其中第四十三條要求“國家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保護名錄和保護制度。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對其持有的傳統知識享有知情同意權和利益分享等權利”,這是對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的明確指示,指明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方法和要求,強調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的權益。在2016 年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中指出“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保護名錄和保護制度”,指出中醫藥傳統知識深入挖掘保護應用的必要性。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示要深入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的精髓,要“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加快中醫藥傳統知識的活態傳承,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解決“保護什么”“如何保護”“誰來保護”的關鍵問題,建立保護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完善的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體系,維護國家民族利益,促進中醫藥傳統知識可持續傳承發展和合理利用[11]。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法》指明了非遺工作方向為“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8]。非遺工作是需要維護國家、民族和社會利益,不是要全面振興非遺項目中所有的傳統文化,以還原古老生活,也不是要振興發展傳統醫藥,其根本目的是為中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并為其提供精神財富,更多的是突出“保存”,不讓傳統文化消失,而不是保護其茁壯發展[14]。《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于非遺權利性質和內容仍言之不詳[15],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無明確知識產權的保護,停留在傳承使用權利。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明確了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對其持有的傳統知識享有傳承使用、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權利,若被侵權可通過法律渠道主張自己的權利,這比傳統醫藥類非遺中的權利更大、更明晰,對知識產權保護更為合理,可抵御對知識的不當占有。
非遺項目要求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且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及科學價值,需要建立保護計劃,及建檔、保護、傳承、傳播等保護措施[16],但很多僅流于形式,并未切實保護到位,費時費力搜集而來的普查資料常常在庫房塵封[17]。傳統醫藥類項目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護,傳統醫藥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因權益保護受限也難以傳承發展好其醫藥技術,對中醫藥行業發展作用有限。《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要求先把一些瀕危的項目保存起來,傳承人也實行退出制,沒有盡到傳承義務的可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18],這雖利于非遺的持續發展,但對中醫藥行業的現實意義卻微乎其微。
有數據統計,從2013—2019 年,關于非遺的案件共有1320 篇民事裁判文書,其中因“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的就有878 份,關于非遺知識產權的權屬問題和侵權問題較多[19],非遺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并不完善,相關權益不明晰,無法充分發揮傳統醫藥類代表性傳承人主體作用。
Synergy of Marine Clean Energy with Route Optimization
傳統醫藥類非遺包含豐富的文化表現形態與極高的科學文化價值[20],在《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強調提升其影響力、凝聚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其對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但在當下政府更多的是注重非遺潛在的市場價值,來帶動地方旅游和文化發展[21],傳統醫藥因其自身特點無法得到特定保護,許多珍貴傳統醫藥瀕臨消失,以口授心傳的民間傳統診療法無法很好傳承等,部分傳統醫藥類非遺傳承發展遭遇困境[22]。目前,傳統醫藥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量都少,且傳承人隊伍老齡化[20]。有數據統計在世的國家級傳承人中,超過70 歲的>50%,亟須搶救性記錄[23]。傳統醫藥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成長的,采用從國外引進的非遺概念和制度來保護傳統醫藥,難有卓效。
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類別齊全,是為傳統中醫藥量身打造的。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作為政府一項長期工作,在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采集中醫藥傳統知識信息,經過初步篩選錄入國家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并在數據庫內甄選好技術,通過相關專家嚴苛評審,發布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要求其既能安全有效解決群眾疾苦,在某個領域是有代表性的獨家診療技術知識,且能讓專家和民眾達成共識,知識產權清晰。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發布權屬國家,各省(市、自治區)無權發布地區級名錄,這更有利于維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的公平公正。在全國范圍甄選的知識,可最大程度保護優秀的知識,名錄也將更貼近群眾健康需求,“現實應用”價值也將更大。
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的實踐活動是中醫藥傳統活態知識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對持有人知識產權非常明晰,且權益保護力度大,其在傳承過程中可主張自己的權利,也就更愿意去發揚光大其技術,調動了持有人的主體傳承作用,該中醫藥傳統知識也將得到更好地發展,中醫藥行業整體服務能力都將提升。
非遺工作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對中醫藥行業意義側重點各有不同,非遺側重“文化”屬性,并強調經濟效益,對傳統醫藥類非遺確有實效的保護匱乏。中醫藥傳統知識側重“現實應用”價值,在知識產權保護下,促進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傳承創新發展,對中醫藥行業的意義將是空前的。
非遺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是由不同部門主管的,我們需要把握好二者關系,明晰非遺與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的區別,給非遺工作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定好位,把握好二者工作導向。針對非遺和中醫藥傳統知識的不同工作性質,分別做好相應的工作,從不同層面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非遺工作在我國進行了十余年,已評選出5 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大眾普及較好,非遺文化也宣傳較好,若是非遺能根據傳統醫藥本身特點,制定特定的保護計劃與措施,將更能促進傳統醫藥發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雖起步較晚,但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目前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在全國已有2671 項申報,基本摸清了全國中醫藥傳統知識情況,下一步將開展相關篩選評價工作,為后期發布名錄提供支撐。
對于非遺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要發揚二者優勢。既要做好中醫藥的文化宣傳,讓民眾對中醫藥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也要讓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權益有保障,他們更愿意去傳承推廣其知識,這樣整個行業可利用的診療技術資源就更為豐富,也利于在傳承中創新中醫藥,從而整個中醫藥行業服務能力將會更上一個臺階;同時也要實實在在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做好挖掘、保護、傳承、創新與轉化工作,提升中醫藥行業整體診療水平,讓大眾感受到中醫藥診療優勢。
做好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為中醫藥傳統知識予以確權,解決中醫界“不傳之痛”,讓更多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順利傳承,并更大范圍內應用,讓中醫藥傳統知識得以長足發展,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以捍衛國家與民族的利益。這也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講話精神的表現,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上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來建設健康中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突出中醫藥傳統知識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