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張 帥 胡秀英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護理創新研究中心 護理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 610041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中,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2020 年6 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1]報告中指出,2020—2050 年將是我國老齡化進程速度最快的時期,而“十四五”規劃期間正是國家和社會應對老齡化的關鍵“窗口期”。為應對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根據國家部署,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如《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2]、《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3]等,強調要發展老年服務事業,建立護士培訓機制,逐步推進專科護士隊伍建設,提高整體服務質量。本研究通過文獻回顧,采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分析我國當前老年專科護士隊伍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今后老年專科護士隊伍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選擇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以及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
建庫至2021 年2 月。
檢索字段為“主題”“題名”“關鍵詞”,檢索詞包括:“老年專科護士”“老年”“專科護士”“高級實踐護士”“培訓”“專科護士培訓”“CNS”等。共檢索2308 篇文獻,查重后剩1418 篇文獻。閱讀文獻題目初篩,去除明顯不符合主題的文獻后,再通過摘要和全文,刪除與本文無關的文獻,最終剩余131 篇文獻納入分析。
納入標準:①文獻研究內容與“老年專科護士”相關;②期刊論文與會議論文。排除標準:①數據庫之間檢索出的重復文獻;②一文多發的文獻。
將文獻導入NoteExpres 文獻管理軟件,對文獻的發表年份、期刊、地區分布、基金、合作度、合著率及研究內容等進行分析。其中合作度=作者人數/論文總數;合著率=合著論文數/論文總數×100%[4]。
我國老年專科護士年度發文中2019 年發文量最多,達21 篇,年發文量呈總體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我國老年專科護士相關文獻年度發文情況
共納入131 篇文獻,期刊論文117 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74 篇,占期刊論文的63.2%。《護理研究》《護理學報》發表相關文獻最多,均為9 篇。見表1。

表1 我國老年專科護士相關文獻核心期刊發文分布(74 篇)
發表論文排名前三位的省市分別是廣東省30 篇、北京市19 篇、四川省10 篇。見表2。

表2 我國老年專科護士相關文獻地區分布
納入的117 篇期刊文獻中共有38 篇獲得基金資助,占32.5%;其中有一項基金資助的論文有29 篇,占76.3%;有2 項及以上基金資助的論文有9 篇,占23.7%。
131 篇文獻共423 位作者,每篇文獻作者最少1 位,最多8 位,論文合作度為3.23,合著率為75.6%。
131 篇文獻中,有51 篇文獻的研究內容為老年專科護士的培訓;31 篇文獻為老年專科護士在臨床的工作內容;16 篇文獻為老年專科護士的現狀;16 篇文獻論述了老年專科護士的重要性,國外老年專科護士培訓的見聞體會及對我國老年專科護士的發展啟示;11 篇文獻為老年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構建與評價;6 篇文獻調查了對老年專科護士的認知及培訓需求。
專科護理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De Wit 在20 世紀初提出[5],我國在2005 年對專科護士進行了初次探索,發表的《廣東省專科護士研究生課程班培訓項目的啟動》中提出[6],優先針對老年病等專科開展培訓,是有關老年專科護士的最早報到,隨后專科護士培訓工作逐步開展。從2005—2020 年,老年專科護士發文量呈總體上升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重視程度[7]。2015、2016 年發文量都為12 篇,保持相對穩定,2016 年之后發文量再次逐年增加,2019 年發文量最多為21 篇。這可能與我國的老齡化趨勢及《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等相關政策有關。
核心期刊發文是評價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8-9],本研究文獻檢索共納入117 篇期刊論文,其中核心期刊發文量為74 篇,占63.2%,提示文獻質量較高,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單位分布在23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范圍較廣,發文前三位的地區分別為廣東省、北京市、四川省,可能的原因為老年專科護士試點培訓工作首先在廣東省進行,廣東省衛生廳委托南方醫科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培養了首批老年專科護士,此后不斷探索發展,到2012 年之后四川省護理學會逐漸開展老年專科護士培養。
科學基金是科技發展和創新的推動力,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至關重要[10-11]。本研究納入的117 篇期刊論文中,至少有一項基金資助論文38 篇,基金資助率為32.5%,資助率較低。第一篇有基金資助的論文發表在2007 年,此后直至2014 年基金資助論文發表開始增加,2019 年最多有12 篇。基金資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學研究受到的支持與重視程度,為應對我國嚴峻的老齡化形式,提示有關部門應加大老年專科護士培訓相關研究的支持力度。科技論文的合著情況是評價科研合作程度最直觀和最重要的量化指標之一[12],老年專科護士相關論文合作度為3.23,合著率為75.6%,說明科研合作程度較好,主要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開展研究。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13]顯示,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 萬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 萬人,占總人口的13.5%,與2010 年比較,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 個百分點。而與老齡化伴發的是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失能,失智,照護負擔重[14-16],因此對醫療照護設施、醫護人員、照護人員、醫療費用的需求急劇增加。針對我國如此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指出要加大養老護理型人才培養力度,更好地滿足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17]。但我國的養老護理人才培養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除短期的老年護理相關繼續教育培訓外,老年專科護士培養是重要的人才培養途徑。目前各省護理學會相繼開展老年專科護士培訓班,但老年專科護士各培訓基地培訓對象準入暫無統一標準,主要是各級醫院老年科護理人員或臨床護理骨干,而很少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參與培訓,導致老年照護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有必要針對不同機構、不同層次的老年照護服務人員開展培訓,擴大培訓范圍,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老年專科護士的培訓時長、理論課程設置、臨床實踐與考核等尚無統一的標準,具體培訓方案由每個培訓基地規劃制訂,大致包含兩個方面:理論培訓與臨床實踐。納入的文獻中有51 篇文獻報道了老年專科護士培訓方案相關內容[18-22],如探究式小組教學、核心能力本位教育模式、體驗式教學、培訓者培訓模式、綜合病例站點式培訓、導師制培訓模式、案例教學培訓模式、分階段教學模式等培訓方式研究;理論課程的設置、老年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指標體系構建、培訓方案等理論框架研究;應用PDCA 提升培訓質量的研究;多種形式培訓考核的探索研究等。為提高專科護士的護理服務水平,應進一步完善與規范老年專科護士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及考核方式,達到培訓的同質化。
我國老年專科護士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文獻分析顯示,我國已有老年專科護士與臨床科室特色融合的崗位探索研究[23-26],如老年專科護士參與多學科團隊,擔任團隊聯絡員、協調員工作;老年專科護士參與專科會診;老年專科護士主導的疾病管理、項目管理;參與科室分層級管理,負責科室護士培訓等。但大部分經過老年專科護士培訓的護理人員仍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科室沒有針對老年專科護士的崗位定位、崗位職責、職業發展規劃及相應的薪級待遇標準,這些因素制約了老年專科護士的發展及工作積極性,因此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老年專科護士職責勢在必行。
為保障老年專科護士的質量,切實提高老年護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應采取多種方式對老年專科護士的服務能力進行評價。文獻分析顯示,目前老年專科護士的評價指標單一,主要采用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崗位勝任力評價[27-28],且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暫無統一標準,大多研究者是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探索構建的調查問卷,因此需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驗證和修訂評價指標體系。此外,可納入老年專科護士滿意度評價,包括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科室滿意度評價及自身職業發展滿意度評價等,通過多種方式全方位評價老年專科護士的服務能力,了解專科護士的發展需求,為老年專科護士培訓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老年專科護士培訓是我國老年護理服務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我國老年專科護士文獻計量學分析發現,雖然老年專科護士相關研究逐年增加,但在培訓對象的準入標準、培訓方案、考核、職業發展規劃以及評價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各培訓基地之間存在差異,難以保障培訓的質量及同質性。因此,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應進行科學嚴謹的科研設計,增加研究樣本量以及老年專科護士職業發展相關內容,以期為我國老年專科護士培養提供參考,提高老年護理服務質量,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