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美,方向明,蔡標
·教學園地·
新安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高等中醫院校教育傳承實踐研究
袁亞美,方向明*,蔡標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1
在中國傳統醫學世家流派中,新安醫學以豐富的醫典及德行相宜的醫家而聞名。為繼承發揚新安特色,傳承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醫學文化與醫技,深入研究地域性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及培養模式尤為重要。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提出應以地方性中醫藥高等學校為中心,建立世家傳承教育改革試點,從德、行、技、藝著手,建立符合地域性醫學世家傳承特點的教育模式,發揚新安地域醫學非物質文化。
新安地域;醫學世家;非物質文化;教育傳承
古徽州文化積淀深厚,新安醫學底蘊精深[1],注重師承,尚德行,求儒醫;世家醫者皆醫技精湛、術有所承。以地方志、新安醫著等統計,在新安地域的世醫家族傳承達30多代,可見其醫家之眾,文化遺產之豐富[2]。
而家族傳承及流派的持續性發展,須遵循道、法、術合為一體[3]。以道為根本,以法為路徑,以術為燦果,才可使世家傳承的質量和內容得以提升。以家族為鏈的新安醫學流派重視傳承創新,強調治病求本;重視未病防護,強調中醫藥特色文化的傳承;重視中醫藥學術思想的交流融匯,強調醫家德行修為的傳揚。在醫技上結合各家之精華,成就一家之長,具有家族特色;在臨證處理突顯奇效,既體現師承的發揚,又重視自身的創新探索;在特色文化上,既有醫學之貌,又有精湛技藝之內涵。
2019年全國中醫藥大會強調,依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的重要指示,落實李克強總理批示要求,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創新,扎實推動《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落地見效,走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發展路子[4]。同時提出改革院校和師承教育、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挖掘民間方藥、建設道地藥材基地等政策,從而促進科技創新和開放交流,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5]。政策的支持為新安地域醫學世家文化的傳承教育提供了機遇。高校教育是傳承醫學文化、醫學技藝的主要模式,但缺乏對醫學文化傳承的穩定性與長期執行性,為了確保新安地域醫學世家傳承的持續性發展,使其可應對快速變化的現代文化思想,避免在開放性的思想洪潮中被淹沒,以地方高等中醫院校——安徽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安中醫”)為新安醫學傳播示范點,在醫學高等教育中普及世家醫學傳承教育已成為亟需之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在傳承的過程中,其保護方式多樣,與高校職能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點和切入點[6-7]。高校作為保護傳承的主體,其優勢在于:集教學、科研于一體,以研促教,以教助研,而高校教師作為傳承的主體力量,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單純依靠家族傳承而導致傳承人不足是極大的補充;另一方面,高校與地方合作,實現高校對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傳播、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服務職能。高校本身重視文化基礎,強調醫學文化的重要性,與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以安中醫為點,研建高校平臺的非遺傳承教育傳承體系,有利于新安醫學世家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從而為新安醫學進一步傳播、增強地域文化自信添磚加瓦。
因非遺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點,當地的特色文化內涵及特有的環境氛圍亦是保持其傳承及發展的根本。地方高校受本區域內文化、思想、科技等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其繼承本地域的傳承文化思想,成為文化教育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地域內非遺的傳播與繼承、創新與發展的責任。安中醫將徽州地域本土文化,特別是與中醫藥相關的新安醫學非物質文化作為主要研究方向,結合自身優勢資源,從基礎調查、理論研究、醫技傳承、文化滲透、思想深入等角度著手,構建完整的非遺保護體系;加強師生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入交流,提升師生對非遺文化的深層次理解,立足地域文化,尋求與世家傳承發展新的結合點,在促進非遺活化的同時,也促進傳統醫學文化的轉型升級。不同學院將自己的專業特點與保護工作的側重點充分結合,如中醫學院傾向于理論及世家醫技研究,著重于梳理經典古籍文獻;針灸學院規整古法導引,以融入大健康產業;護理學院進行更多的新安傳統文化的挖掘,設計中醫護理實踐等等。依托非遺項目,加強專業建設,突顯各自特色,多角度、多維度傳承新安醫家文化。
醫學世家流派文化的內涵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在醫學教育中,要重視生命與疾病、養生與治療、用藥與制藥之間的關系。雖說世家流派重視醫技,但非遺著重保護傳統文化理念,提升道德素養,在教育中以思想傳承為基本,此為非遺保護的重要原則和根本。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新時期醫學發展理念的同時,注重添加新安底蘊文化相關思想元素,特別應凸顯各世家文化領域及行醫技術上的特色性、典型性;同時以特色文化創新技術的深入研究來增強實際教學設計的空間性與實踐應用價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基本的專業文化素養;通過講述代表性醫家的特色文化修為,促使學生對新安醫家有深入的理解,將其作為行知合一的補充和體現,進一步融入今后的臨床工作。
新安地域世家醫學文化非遺為安徽地域高等中醫藥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體現了醫學文化教育的地域性特色,促進地域性文化的傳承與發展[8]。但教育資源尚缺乏對其特色文化全方位的理解與發揚,基于此,應從教學內容、過程、形式等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讓學生感受地域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新安醫家的良好德行品行、醫德醫風,來自于民族傳承的傳統美德,來自古新安地域淳樸的民風,來自代代傳承人對“醫”這一職業的深刻認知。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文化繼承上“承先知融今昔”,流派特色上“顯個性亦交融”,人才培養上“世家院校共進”,傳承方法上“跟師課堂同行”,文化修為上發展個人特色。強調經典學習,重視實踐,充分發揮傳統中醫世家的傳承模式優勢,不忘傳承之根本[9],在醫技上有所創新,使學生充分認知文化價值并踐行。
安中醫傳承教育以新安王氏、鄭氏家族為代表,在現代醫學院校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家族傳承,因而弟子眾多,世家特色得以發揚,可謂桃李滿天下[10];新安鄭氏建立了傳承工作室,其在對祖學的傳承過程中得出新知,融會新知,合理運用,使家族醫學在傳承中更適應現代社會需要。
3.2.1 構建傳承基地,重視實踐 擴大新安醫學的非遺影響力及宣傳具有新安特色的傳統醫學文化,建立以高校為依托的傳承培養體系尤為重要。安中醫作為新安醫學傳承平臺的重要支撐,建立傳承文化保護基地,對各院系學生進行新安醫學的普及、宣講、展示、交流等,相比單純依靠家族傳承或僅以高校師承的培養模式更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延續性。同時,高校非遺基地建設聯合共青團開辟學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對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從而加入對地域性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另外,非遺傳承基地更要加強傳承人的互通有無、成果交流,發揮其重要的宣傳紐帶作用。
3.2.2 建立現代教學研培體系,引導學生融合創新思想 安中醫結合自身專業特色與優勢,整合新安地域醫學世家非遺文化資源[11],組織專家與高校教師研究探討,共同制定與本地域相關的課程設置及傳承培養計劃。
將世家非遺相關內容加入課程教學實踐中,拓寬學生視野,弘揚非遺文化,以培養具有精湛醫技的傳承人及全方位地展示非遺培訓的教學效果,提升非遺影響力及本校知名度,從而促進高校發展。通過傳承世家工作室積累學術資源和實踐成果,將傳統醫技與現代科學結合,同時發揮高校的科研、文化資源,推動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拓展和創新非遺傳承的新領域和新方向[12]。另外,進行教材編寫、論文探討、數據庫建設、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探索等內容,共同完善與建立大數據時代下非遺資源的開發、利用、弘揚等可持續發展模式。
3.3.1 文化普及為先驅,不同方向為長遠 安中醫設新安醫學班,其課程體系與高校班級特色相符[13]。新安班級實施“導師制”,積極推動了學生對新安醫學及其文化的深入了解,成為安中醫新安教育普及的代表。這一工作的開展,得到了學校與諸新安傳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期,將擴大課程推廣范圍,不僅在本校及醫學相關院校,同時將物質文化傳承輻射省屬各高校、各醫院及相關單位,深入發掘醫學世家特色文化的多種研究方向。
3.3.2 加強文化思想學術研究,新安醫學得以宣傳展示 以對新安醫學世家的前期研究為基礎,在深入新安文化的研究中,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對傳承技法的感嘆,使新安醫學這一瑰麗的文化遺產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前期教學中成立的“墨軒成蹊”學習團隊,師生共同參與,互通有無,齊心合力,積極宣傳新安醫學及其文化思想,交流經驗。研究出真知,實踐出人才,堅持出成果,在多年的學習、打磨后,具有傳承文化內涵的學生逐漸成長,自主研究,積極發表研究論文,匯集研究心得體會[14],使新安醫學世家文化不僅在安徽地域及醫學世家圈中有影響,同時亦形成了一支在校內外甚至全國皆有一定影響的教學科研醫療團隊,吸引了眾多學者關注,對其今后發展及普及亦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于此,在后期的教學及實踐中,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新安醫家文化思想非遺保護工作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新安醫學的魅力,進一步加深對“非遺文化和技術”的認識與了解。
安中醫以政府的政策扶持為契點,結合高等教育模式特色,探索并總結符合地域特點的醫學世家傳承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對新安醫學文化傳承的價值認知,提高其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保持其非遺傳承的持續性。但現今新安地域世家醫學非遺傳承培養目標仍缺乏系統的計劃性和專業評價的規范性,為了規范世家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體系,應確定培養制度、培養計劃、培養目標、組織與實行及培養后的評價標準等[15]。此外,應避免發生以下情況:著重于傳承后的創新,而脫離傳統本身的研究;傳承的培養過程復雜繁瑣、要求多,不利于文化的繼承發揚;傳承的培養只重專業技術,忽略其德行修為的引導;傳承教育影響高校正常教學活動,過度培養等。
以地域性世家醫學非物質文化傳承為根本,強調文化育人,使文化得以繼承創新、傳播發展。良醫救人,具有文化內涵的良醫可使人身心俱健,相信在政府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將培養高素質的新安地域醫學世家非遺傳承人,做到以傳承為根本,以地域為特色,以發展為契機,以思想為支撐,促進新安醫學非遺的融合與發揚。
[1] 韋文強.咸同兵燹對徽州教育發展的負面影響[J].新鄉學院學報,2021,38(1):60-63.
[2] 王鍵,郜巒.新安醫學流派的學術貢獻和特色[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6):956-960.
[3] 王雪茜,閆軍堂,趙琰,等.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的核心內容與關鍵要素[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10):653-655.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EB/OL].(2019-10-20)[2021-08-09].http://bg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9-10-26/11641.html.
[5] 人民政協網.王階:加強人才培養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EB/OL].(2019-10-30)[2021-08-09].https://www.rmzxb.com.cn/c/2019-10-30/2453675.shtml.
[6] 王朝暉,陳成琳,朱乾鋒.“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新媒體研究,2019,5(13):46-48.
[7] 杜小芳.本地高校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可行性——以之江學院為例[J].藝海,2019(6):148-149.
[8] 姚松奇,陳曉.傳統回歸視野下非遺在高校設計教學中的滲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4):59-60.
[9] 司一妹,冀東虎,殷平善.探析嶺南幾個名醫世家的學術傳承[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S2):566-567.
[10] 姜楠,潘賜明,高嘉美,等.新安世醫傳承探析[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42(3):44-46,81.
[11] 萬四妹,陸翔,王鵬,等.《新安醫學導論》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12):93-94.
[12] 金蘭名.依托高等院校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體系建設初探[J].藝術教育,2018(5):176-177.
[13] 王鵬,彭代銀,王鍵,等.以傳承創新新安醫學為目標,構建基于自主招生的院校+師承教育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3,25(12):1125-1128.
[14] 李濟仁,任何,黃輝.發皇古義,融會新知——《新安醫學精華叢書》評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2):1232-1233.
[15] 呂淑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體系研究——基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視角[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6(4):12-17.
Study on Educational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n'an Region
YUAN Ya-mei, FANG Xiang-ming*, CAI Biao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01, China)
In the TCM families and schools, Xin'an Medicine is famous for its rich medical scriptures and virtuous doctors.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n'an and inherit the TCM culture and medical skill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deeply study the intangible inheri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regional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local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he center to establish a pilot reform of family inheritance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morality, behaviours, skills, and arts, an education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medical family inherita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intangible medical culture of Xin'an region.
Xin'an region; medical families; intangible culture; education inheritance
袁亞美,方向明,蔡標.新安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高等中醫院校教育傳承實踐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4):56-59.
G642
A
2095-5707(2022)04-0056-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4.012
安徽省高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gxyq2021186);安徽省質量工程(2020kcszyjxm142);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2021jyxm0821);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重點(2020rwzd05)
袁亞美,E-mail: yymactm@sina.com
通訊作者:方向明,E-mail: fxmactm@sina.com
(2021-09-09)
(2021-10-15;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