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河南大學 圖書館,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全球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創新型大學在知識產權戰略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1]。高校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一方面依托于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依賴于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部門所提供的專業化服務。為切實增強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能力,河南省知識產權局組織開展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建設試點申報工作[2]。目前,已有4批次18家河南省內高校被確定為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建設試點單位。第1批次為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3家;第2批次為河南科技大學、洛陽理工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商丘師范學院、信陽師范學院5家;第3批次為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許昌學院、南陽理工學院5家;第4批次為周口師范學院、黃淮學院、平頂山學院、安陽工學院、河南工學院5家。
本文通過對這18所高校及首批入選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的鄭州大學共19所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現狀進行梳理,總結歸納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提高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為河南省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深度發展提供參考[3]。
為落實《“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部署,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教育部辦公廳自2019年起分3批次遴選出80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4-6]。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為高校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提供全流程的服務,支撐高校協同創新和優勢學科建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7]。目前為止,河南省156所高校(本科57所、專科99所)中僅有2所高校入選,分別是首批入選的鄭州大學和第二批入選的河南大學。
以作者所在高校為例,部分教師及學生并不知曉本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內容和開展情況,甚至不清楚本校是否提供專門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服務依托部門和入口位置設置對于宣傳服務活動本身具有直接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夠被了解的程度[8]。為了充分了解河南省內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和入口設置情況,通過多時間段網頁訪問的方式對19所高校知識產權服務的網站平臺進行調查。在這19所高校中,僅有6所高校可以通過網站訪問的方式獲知圖書館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見表1),11所高校在圖書館網站找不到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有關內容,平頂山學院和南陽理工學院的圖書館網站通過校外IP無法訪問。明確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依托于圖書館的僅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科技大學,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許昌學院在圖書館網站顯示提供專利檢索證明服務,但未見其他的服務內容。

表1 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入口設置
資源建設是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重要保障。從網站調查結果來看,19所高校中,除了2所無法訪問的高校圖書館,剩余17所高校中,10所高校僅有知網、萬方數據庫或只有其中一個,7所高校購買了商業專利數據庫,如incoPat、Derwent Innovation、壹專利等(見表2)。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開通的商業專利數據庫較多,河南大學開通了Innography,incoPat,Derwent Innovation數據庫,鄭州大學開通了Innog-raphy、壹專利數據庫。

表2 專利資源配置情況
利用incoPat專利檢索平臺對19家高校2011—2020年申請的專利和轉化情況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1年12月18日。10年間19所高校中:發明專利申請量最多的是河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實用新型申請量前3位的是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外觀設計申請量前3位的是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專利總量在河南省內高校中處于領先水平。專利轉讓數量最多的是河南科技大學,共轉讓專利189件,占申請量的2.19%,其中發明專利轉讓179件,實用新型轉讓10件。以總轉讓量187件排名第2的鄭州大學轉讓發明專利155件、實用新型32件,總轉讓專利量占申請量的1.33%。河南理工大學發明專利轉讓94件,實用新型轉讓12件,總轉讓量106件,占申請量的1.55%(見表3)。

表3 河南省內19所高校專利申請和轉化情況 (單位:件)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已有80所高校建立了國家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河南省在第1批次有鄭州大學入選,第2批次有河南大學入選,而第3批次無高校入選,顯示后繼無力。雖在全國處于中游水平,但對于擁有57所本科院校的教育大省來說,這一數量是相對不足的,與河南省的高等教育體量相比也遠遠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學科發展。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專業的檢索和分析能力以及復合型的學科背景,相比其他部門來說,在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第五條指出:知識產權信息中心一般應設立在高校圖書館。一方面,在被調查的19所高校中,僅有6所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放在學校圖書館網站上,其余13所高校均沒有通過圖書館開展相關專業化服務,或沒有成立專門的服務部門,這反映了學校層面對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重視程度較低。另一方面,在6所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高校中,僅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和中原工學院在其網站有關于服務內容的介紹,其余高校對自身是否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服務的內容等均缺少相關說明,服務宣傳意識嚴重不足,學校科研人員在出現知識產權服務需求時,不知如何獲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服務機構對科研工作人員的創新支撐,不利于推動本校科技創新活動。
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部門在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服務時,離不開專業的資源數據庫的支撐。從調查結果來看,19所高校幾乎都擁有知網或萬方等綜合性文獻數據庫,具備專業的檢索和分析功能的incoPat、Derwent Innovation、壹專利、智慧芽等專業數據庫只有少數高校購買。很多高校因為不具備專業的專利分析數據庫,消耗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服務效率卻仍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同時也影響了用戶對于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服務能力的信賴。
專利轉化率代表著高校的科研創新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轉化為生產力,服務于經濟發展。不斷提升高校專利轉化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問題,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在專利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撐作用,能夠通過分析專利市場價值匹配更合適的受讓對象。本文分析的19所高校的轉讓情況,除了河南科技大學的轉讓數量稍微可觀,其他高校均處在較低的水平,整體轉化率不到5%,這說明了絕大多數的專利申請沒有起到真正的科技創新作用,一方面專利申請質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部門應提供更加精準和深入的引導與支撐服務。
與周邊省份如山東、湖北相比,河南省內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數量相對較少,省內未入選高校有些已經成立了校級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已具備申報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的基本條件之一,今后應加大軟、硬件建設,積極申報,爭取早日加入國家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行列,更好地為創新主體提供服務。
針對一些高校教師和學生不了解本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甚至不知曉學校有相應的服務機構,應加大宣傳力度,如深入院系進行宣講、開展知識產權系列講座、組織知識競賽活動等。優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入口位置,設置專欄或網站鏈接,在網上公開相關服務內容、服務流程、規章制度、聯系方式等,便于用戶查找與咨詢。
目前,一些高校專利資源配置比較匱乏。有專業的人員隊伍,沒有專業的檢索、分析工具,也難以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各高校應提高認識,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以及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專業數據庫,投入更少的人工與時間,提供更專業、高效的服務,提升用戶的信任度。
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首先要加強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通過開展知識產權知識普及講座等形式提高科研人員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及重視度,避免“先論文后專利”的現象導致專利新穎性受影響。河南省內高校在海外布局的專利數較少、創新力不足,今后應注重對科研人員專利布局指導,提高專利的撰寫質量,幫助科研人員做好專利導航工作,協助科研人員拓展海外專利申請,提升國際影響力。利用專利數據庫對專利情報進行分析,幫助科研人員尋找潛在可能的轉化對象,提升專利轉化率。
疫情之下,河南省內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之間減少了交流互動。可以通過建立河南省內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聯盟,以“線下+線上”結合的形式,增進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間的交流和互動,彼此借鑒、學習,了解其他機構服務優勢特色,共同進步;亦可以分享對于國家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的申報經驗,使得河南省內更多的高校有機會早日加入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國家隊”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