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穎
敦煌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有著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升級,承載著敦煌文化的傳播媒介從傳統紙媒發展到移動數字終端,大量新穎的新媒體產品代表了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趨勢。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根據會議精神,聯合新華社甘肅分社、敦煌研究院一起策劃推出“敦煌里的中國節”系列長圖。該系列將貫穿2022年全年,借助敦煌這一文化寶藏,用新媒體技術和插畫藝術呈現中國節日的文化底蘊和魅力。目前已推出“春節”“清明”“端午”三期,全網閱讀量超6000萬次,近千家微信、微博公號轉載。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和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且鮮明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氛圍。它所體現出的,絕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習俗,而是對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發自內心的認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認同的載體,它起到了增強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現存4.5萬平方米的壁畫中,保存了大量與歲時節令有關的內容,涉及傳統民俗、禮俗與佛俗,并融合絲綢之路與敦煌獨特的自然風貌與社會環境,形成了大量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歲時節令文化。
因此,“敦煌里的中國節”系列長圖,旨在將傳統文化的形態進行創新,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人蒸騰的生活之中。尤其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影響當下的他們,使中國傳統文化同年輕受眾建立起共生共長的關系,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再發新芽。
在華夏文明五千年的長河里,立春祈年、雨水春耕、七夕乞巧、中秋團圓……人們在歲時里祈愿和美安康,在節令中守候萬物生長。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在歲時節令的更迭往復里,中國人的浪漫智慧與生活意趣也于此間生生不息。


□ 系列長圖《敦煌壁畫里走出的中國年,走它一個虎虎生風!》之一《原來你是這樣的端午節!》截屏。
在“敦煌里的中國節”系列長圖“春節”篇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認為,日月在天上運轉就像人在地上行走,因此正月初一也叫做“履端”,歷法推算以此為新年起點。王安石有詩曰:“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便來源于辟邪鎮妖的“桃符”,而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中,可以看到唐代桃符的題詞,這早于孟昶作品200多年,有學者認為這才是我國最早的楹聯。
在“端午”篇中,贈扇相賀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習俗。各樣扇子不僅是一種消夏的用具,更是一件藝術品。敦煌文獻S.5636《應用文范》中“端午日賀扇”記載:“蕤賓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鴻恩,各賜團扇,愿揚仁風。某乙等無任惶悚?!痹谀呖叩?96窟的壁畫中,便繪有晚唐時期的精致團扇。可以說,無論是團扇、紙扇,古人將心意寫出來、畫上去,讓每把扇子都成為一件“高級定制”的限量版端午禮物,既實用又不失雅趣。
當前,敦煌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面臨一些困境。首先,特色學科敦煌學的研究多側重于文獻、古籍的研究,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較弱。敦煌文化晦澀且高深,這些枯燥文獻背后真正的文化難以被普通民眾所理解與認知。其次,伴隨著互聯網對于日常生活的日益滲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受并主動選擇簡單、快速、便捷的文化獲取模式,傾向于泛娛樂化的文化消費模式,這些群體正是當今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傳統的傳播載體、方式已然落后,無法形成有效的受眾互動,傳播效果自然不佳。
近年,敦煌研究院也在大力開發敦煌相關的數字化產品,在新媒體平臺打造屬于敦煌的文化IP,相關內容不斷掀起受眾關注的熱潮。此次新華社與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可以說是在探索用小切口、小投入的傳播內容和方式,讓受眾主動接受并親近、了解敦煌文化,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新課題。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只有四個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再沒有第二個。敦煌這一主題更加深刻地闡明了地域文化性。因此,該系列長圖在配色上,不同于敦煌元素的設計中經常采用的壁畫底色暖色色系,配色上采用了敦煌綠,除了插圖的色彩要符合整個頁面的視覺色彩搭配以外,主要顏色飽和度采用明亮的敦煌綠等顏色,形成了該系列長圖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
而在長圖中插入的一些壁畫,可以清晰地感知幾何圖案的變化之美,里面有非常有秩序的,結構穩固同時又很美麗的阿拉伯圖案,又有古希臘的平行樣式的花紋,波浪式花紋……中原佛教將他們全部充分吸收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敦煌裝飾圖案。
此外,該長圖中出現的部分人物壁畫,將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一種普遍適用的審美體驗。受眾無論對敦煌文化的認識深淺,都能在服飾顏色的搭配中感悟千年前敦煌畫工們獨特的審美,同時對于不同年代的服飾特色有所把握,于美人的千姿百態中感悟時代風貌。
德國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曾說:文化沒有腳,文化是靠人們的傳播而對人類產生影響的。
曾經,科普文物和歷史文化,似乎都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如今,通過各種新傳播渠道和手段,遠離我們幾百幾千年的事情和人物變得更加生動具體,這本身就是擴大化傳播和了解歷史文化的渠道。這是有利于幫助國民建立正確歷史價值觀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