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碧芬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由一所學?;蚨鄠€學校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師基于共同的信念、目標和愿景,針對專業領域組成學習團體以追求專業成長。學習社群中的教師彼此間是一種平等、互助、充滿探索精神的專業關系,每位教師從邊緣走向中心,共同致力于專業目標的達成與專業問題的解決,并在專業學習、實踐研究中,實現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分享、專業技能的切磋、專業智慧的共享,賦予每位成員“學習者”“合作者”“研究者”的專業身份與角色訴求。專業學習社群理念下的教師專業學習,以認同理論為支撐,在彼此深度對話、研討和傾聽過程中,不斷反思,解決問題,獲得集體和個人的共贏與發展。
舟山市定海區范碧芬名師工作坊招錄兩批不同梯隊的學員,第一梯隊學員為單向選擇招錄,5年內所有新教師組成新銳教師;第二梯隊學員為雙邊選擇招錄,要求入職5年以上、35周歲以下,具備中級職稱、教學業績比較出色、對專業發展有需求和實踐熱情的骨干教師、后備名師組成名銳教師;他們兩者按活動內容及需求指向不同,采取“1+N”模式展開專業研修,即1位名銳教師帶領N個新銳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和專業學習社群,即工作坊(圖1)。名銳教師引領,新銳教師之間合作,工作坊注重發揮名銳教師與新銳教師的合力,促進學員的共同成長,形成良好的成長內循環。

圖1 新銳、名銳教師關系圖
建章立制,乃立坊之本;制度先行,工作坊管理有信度。工作坊制定了《工作坊例會制度》《工作坊研究公約》《線上研修管理公約》《跟崗制度》《工作坊考核制度》等五項制度。每位學員有義務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工作坊也賦權學員相互監督,營造自主自營式工作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作坊引導每位教師制訂專業發展規劃,讓教師明理剖析自我優劣勢,明確自己專業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及預期成效。專業發展規劃包括一年目標、三年目標、遠期目標、終極目標等,工作坊學員可以統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活。
工作坊致力于打造一個學習共同體和專業學習社群,對團隊學員的管理,采用“二級三環四線”管理模式。二級即新銳教師、名銳教師,根據不同專業能力進行二級階梯分層,同時對專業成長業績考核采取二進制方式;三環由班委群、小組成員群、工作坊研討群組成,每環都有相應的主要聯絡人,環環相扣、環環互補;四線即微信公眾號、浙政釘、名師網、工作坊。“二級三環四線”管理模式,既從整體到局部順勢開展研修,又從局部到整體逆向查缺補漏;既有實地研修,又有網絡研修,既有坊內研修,又有外出研學,充分激發每個小組、每位學員內生性發展動力,保持學員昂揚不止的蓬勃活力。
學術沙龍,一是組織讀書沙龍?!敖處煹淖x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敝逃抑煊佬吕蠋煹脑掽c明了教師閱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惫ぷ鞣谎行迯慕處熼喿x開始,每學期購買3本共讀書目,推薦幾本選讀書目,每周推送一篇學術性文章,每月組織一次讀書論壇,讓閱讀成為學員的日常習慣。二是組織學術講座沙龍。理念先導,改革先行,工作坊為學員們答疑促思,每學期舉辦兩次學術講座沙龍,主要邀請省內特級教師、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師,傳播教學前沿理念,濃郁坊內學術氛圍。三是參與線上沙龍活動。敏銳捕捉省內外學術論壇講座,如省“研直播”平臺、省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名師工作室論壇、中國教育網學術大講堂,每兩周推送一個專題講座,學員適時參與線上沙龍活動,領略全國體育教育名家思想,開闊眼界。
激疑促思。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工作坊注重培養學員提問、質疑能力,在名師網站開設個性專欄——問題研修,學員可以就教學疑問提出問題,引發坊內坊外教師共研討?!皢栴}研修”欄目的開設,不僅培養學員多思善想、質疑問難的思維方式,更是學員之間討論最自由的一片天地。
工作坊結合學員需求及團隊研究基礎,鼓勵每位名銳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每位新銳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每周舉行一次線下主題研修。工作坊教師現有省規劃課題“基于‘實戰素養’進階導向的中小學籃球教學體系重構”、省陶行知研究會科研項目“‘教學作合一’思想下鄉村中學體育教學的再認識”等8個省級課題、2個市級課題。在研究實踐中,教師不但需要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更能思考如何突破常規,采用怎樣的策略解決問題等,使學員有了一定的科研意識和研究基礎。
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結合課題研究,工作坊將近兩年的研修主題確定為“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練評一體化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與實施,先關注課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把握教學有序性、整體性,注重課時知識的連貫性和統一性,提高課時教學的有效性。聚焦研修主題,做精課例研究,以研促教。經過深入探討,工作坊開設“每月一課”活動,即每月安排一次研討課。為提升研課質效,工作坊研制了“三段九步”課例研究流程圖(圖2)。課例研究分集體備課、試教磨課、課例研修三個階段。實施中,先確定主題,執教者備課形成教學預設,學員分組一起參與研究完善后進行集中反饋研討。試教磨課階段,由新銳教師上課,其他學員分工進行課程觀察、記錄。課后,大家一起診斷,提出修改建議,完善教學設計。然后由名銳教師再次試教,示范觀摩后,新銳教師再執教。工作坊成立兩年來,嚴格推行“每月一課”活動,其間新銳教師在教學上展現了長足的進步,名銳教師涌現了不少優質課、精品課。

圖2 “三段九步”課例研究流程圖
教育對話是教師專業深層學習的內在特性,深度對話則是教師專業社群學習場域的基本要求。工作坊為學員搭建了“多向互動·四級聯動”對話交流方式(圖3)。學員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由資深管理者進行單項灌輸,而是呈現出自我對話、同伴對話、教研員對話、專家對話“多向互動·四級聯動”的深度對話形式。這種平等對話,無阻礙、無保留地協作討論,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教育潛能,并迅速形成教育社群合力,提高團隊教師的專業素養。

圖3 多向互動·四級聯動對話交流
此外,工作坊每學期組織一次省市外出研學活動,鼓勵學員抓住研學或參與其他名師工作室活動的契機,以課題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主動與更多同伴、專家展開深度對話。工作坊還鼓勵新銳教師跟崗聽課(即跟著教研員一起下校聽課),鼓勵名銳教師跟崗研課(即跟著教研員一起研課磨課)(圖4)。新銳教師在自主表達、大膽實踐、跟崗聽課過程中增強了身份認同,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新視角、新思路,給原本灌輸式的教研帶來新的沖擊與變化。名銳教師主動分享教學經驗,為新銳教師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提供支持,在研課磨課有效互動中,吸收新理念,嘗試新方法,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在這種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深度對話”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結,促成了每位學員的不斷成長,整體推動教研深度發展。

圖4 多向互動·四級聯動展開深度對話
梅爾斯和辛普森指出,所謂學習社群乃這樣一種環境: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學習者,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每個人都為學習本身和其他人的整體利益負責。
高質量的教師教育需要有專業社群的學習場域。工作坊依據不同特點、不同性質、不同需求,為學員搭建了教師博客社群、主題網站社群、課題研究社群、讀書論壇社群,工作坊也推薦學員參與全國開放性學術社群學習,如中國教師研修網的博客社群、大中小一體化研究社群。不同社群中不局限于工作坊學員,更多的社群有區域教師、省市級專家、名師,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學者、教授。學員不斷選擇融入合適的社群,時而自主發起話題研討,時而主持一個或多個社群活動,時而熱情地參與社群主題研修,這種融合線上線下專業學習社群為學員提供了最好的對話場域、學習場域、互動場域,得到了信息交換和知識共享,較好地促進了工作坊學員專業快速發展。
工作坊每一個研修方案的制定,都經歷了無數次的精心打磨,不求研修形式的更替創新,但求研修的成效;不求活動的快速效應,但求活動的延續發展;不求活動的數量,但求活動的質量,更追求活動過程的磨礪。經過兩年的研修實踐,工作坊研修給區域教師帶來了長足的影響與發展,呈現出新的樣態。
工作坊助力每位教師從邊緣走向中心,由此也表現在獲獎層面。新銳教師平均每年“收割”區級獎項5人次以上,在教育局新苗獎評比中,獲獎人數比例超其他所有學科,可喜的是新銳教師在市級論文、技能評比中嶄露頭角,刷新歷年新教師獲獎紀錄;名銳教師人均3篇以上論文在省市級獲獎、發表,每人都有自己主持的課題,并在今年市青年教師大比武中大顯身手。另有數據顯示,2021年名銳教師在各校年度考核中全部達到良好及以上,且優秀率達到50%。還有幾位教師獲市區級優秀教師、市教壇新苗、市教壇新秀、省教改之星、全國優秀教練員等榮譽稱號。名銳教師不僅在業務上成績優異,在綜合素養上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工作坊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綜合性優秀教師隊伍,目前已初顯成效。
工作坊學員基于坊內研修學習,返校后積極實踐再學習,這期間也影響、輻射了一批老教師,新老教師在切磋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在互助中傳遞正能量,在“攜手作戰”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他們共同營造了一個團結務實、拼搏進取的區域體育教師團隊工作氛圍。
工作坊在專業學習社群理念下引領團隊,實現了由“人”到“眾”,由“獨創”到“眾創”,由一人“布道”到眾人“取經”。工作坊專業社群學習實現的不僅是學習者數量的變化、學習空間的位移,更實現了個人成長到團隊發展的跨越。社群學習讓學習變得生動,變得豐富,變得常態,變得鮮活,變得形態多樣。工作坊學員的成長與收獲,是我們進一步做好研修的動力,更是堅持做好研修的最有說服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