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快點兒起床洗漱,你上學要遲到了!”
“趕緊去寫作業,不然明天你交不上作業!”
“快點兒穿衣服,等你出門都等了快一個小時了!”
父母與孩子的“拉鋸戰”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斗爭的內容大多是因為孩子的磨蹭拖拉。為了讓孩子的動作加速,適應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父母不得不一遍一遍催促,一遍一遍嘮叨,第一遍心平氣和地提醒時,孩子無動于衷,在反復的嘮叨中,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開始朝孩子怒火沖天地責罵,這時孩子才不情愿地動一動身子,開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在一場場“交鋒”中,父母心力交瘁,可是孩子的效率不但沒有提升,反而越來越拖延。這是因為在父母反復催促下,孩子早已形成了心理“免疫”。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處處擔心孩子做得不好,于是習慣性地催促孩子。然而,這么做往往適得其反,甚至還會加重孩子的拖延。孩子在父母頻繁的嘮叨中逐漸“麻木”,當聽到父母第一遍催促時,孩子會想:“爸爸媽媽剛開始催我,時間還早得很。”直到父母忍無可忍,用發怒的方式來催促孩子行動時,孩子才會覺得:“時間差不多了,該去做事了。”長此以往,孩子與父母達成了某種默契——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大催大動。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他們用拖延的方式無聲地“對抗”父母,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憤怒。由此可見,很多孩子的“拖延癥”都是父母“催”出來的,為了幫助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父母應停止“嘮叨”和“催促”。
看到孩子磨蹭,父母比孩子還著急,一遍一遍地催促,希望孩子動作快一點。父母嘮叨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孩子行動起來,及時完成自己的事情,所以針對某一件事情,總是來回來去地多次重復。然而,父母的初心雖然是為孩子著想,但是嘮叨這一行為不僅不會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的毛病,甚至會讓孩子更加拖延。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這部分孩子性格穩重慢熱,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條斯理地完成該做的事情,這時父母心急火燎地催促很容易打亂孩子原本的節奏。另外,父母的情緒還會感染孩子,因為父母會在催促的過程中將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在焦慮的情緒下形成了心理壓力,做事的節奏亂了,效率也不佳,只能返工,因此越做越慢,甚至有很多孩子對父母的催促不勝其煩,心態“崩潰”,索性選擇了“擺爛”。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自己希望拖延,而是孩子在用“拖延癥”的方式向父母提出抗議。
“媽媽,您真的真的很煩!”小學五年級的靜靜對媽媽吼出了自己的憤怒。在此之前,靜靜的媽媽曾經在十分鐘內闖入靜靜的房間四次,目的就是為了讓她收拾好書桌。
“媽媽,我本來決定要收拾房間的,您第一遍催促我的時候,我正在給同學發今天的作業,我已經告訴您等我忙完手上的事情就會立刻去做,可我手里的事情還沒有做完,您卻三番五次地催促我,現在我已經不想收拾房間了!”平日沉默寡言的靜靜邊哭邊跟媽媽說。
靜靜的這些話讓媽媽很詫異也很委屈,回想過去的時光,媽媽也說:“自從有了靜靜,我似乎變得神神叨叨了,同一件事要重復地說,同一句話要反復地講,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我不是害怕她做不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嗎?”
靜靜的故事具有普遍性,幾乎在每一個家庭里都發生過。拖延的孩子與急脾氣的父母像是一對冤家,明明都愛著彼此,卻總是因為生活瑣事反復爭吵。家長的嘮叨出自于愛,然而這種方式孩子卻不能理解,還會因此和家長越來越疏遠。
當孩子因看動畫片而拖延不睡覺時、當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寫作業時、當孩子早晨賴床時……父母都會以不停嘮叨的方式進行催促,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快一點,再快一點。可面對家長的嘮叨,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想著跟父母“對著干”。此外,不停地嘮叨還容易讓孩子給自己貼標簽,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愛拖延的人,磨蹭一會兒很正常。由此可見,嘮叨對于孩子的“拖延癥”往往適得其反。
其實,很多父母已經發現,嘮叨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引發親子間的矛盾,可父母的嘮叨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如何才能不嘮叨就讓孩子提高效率呢?下面是三個寫給父母的小建議。
將嘮叨變為“探討”。很多父母習慣對孩子嘮叨,是希望孩子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出發點是為孩子著想,然而方式卻用錯了,孩子不但不領情,還要和父母生氣著急對著干。這時,家長不如換一種方式,將嘮叨變為探討,多傾聽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多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為孩子出謀劃策,幫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明明的作業總是無法按時完成,這是因為明明晚飯后總是喜歡看動畫片,磨磨蹭蹭地不去寫作業,等他開始動筆時,時間已經很晚了。曾經,無論明明的媽媽如何催促,明明總是充耳不聞,而在媽媽將嘮叨變為探討之后,明明似乎能聽進去了。
媽媽問明明:“寫不完作業是不是很焦慮?被老師批評是不是很難受?”明明點點頭。媽媽說:“那你想怎么辦呢?”明明說:“想要快點寫,可是我真的很喜歡看動畫片。”于是,媽媽建議:“不如先寫作業,再看動畫片?如果作業完成得早,看動畫片的時間就會很充裕。”在探討中,明明接受了媽媽的建議,不僅作業能按時完成了,而且不耽誤他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
適當開口,但要少說。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多時候還不能準確把握時間節奏,不能及時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家長不可能完全不提醒孩子,但是要注意次數和語言表達的方式。在提醒孩子時,家長要做到一次性說完,把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說準確,切莫催促孩子,跟孩子著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還是因為拖延沒有按時完成任務,自己就會反思:“媽媽提醒過我,那時我就應該行動的。”孩子會因此更加重視家長的提醒,因為他知道家長可能只提醒一遍。
用規則代替嘮叨。家長嘮叨孩子,是因為覺得孩子有什么地方沒有做好或做事拖延,可是反復嘮叨并不會促使孩子又快又好地做這些事情,與其反復口頭提醒,倒不如直接制訂規則,幫助孩子改掉這些毛病。例如,孩子喜歡下樓和小伙伴玩兒,常常因為貪玩而耽誤了回家吃晚飯,家長就可以制訂一個規則:“如果六點前沒有回家就沒有晚飯吃了。”這不是對孩子的懲罰,而是希望孩子有時間觀念并能夠遵守規則。當然,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家長也不要感情用事,例如孩子六點了依然沒有回家,有的家長可能妥協說:“你快回來吧,不回來沒飯吃了。”這種情感上的矛盾與沖突容易讓孩子輕視規則,如果這樣,那么規則的制訂就會失去原本的意義。
每個孩子都在不斷成長,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不能心急,而應當用理性和智慧的方式應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克服自己的問題,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