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 劉芝彤
英語作為世界上通用的廣泛語言,在國際交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英語教育一直作為我國教育中的重點,英語教師應該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立足于教學大綱,引入故事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從文化角度認識英語、應用英語,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獲得整體英語教學的突破性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主要論述開發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獨特育人價值的路徑。
當下,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單一的重復教學難以滿足社會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基于學科思維,并跳出學科思維,確立育人導向和素質教育導向,從而創造出一種開放、和諧、積極互動的語言學習氛圍,讓學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語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和運用語言。通過不斷實踐、分析、探究,我們得知故事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相對而言,小學英語較為簡單,基礎性強。小學階段的英語主要承擔著啟蒙作用。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控能力有限,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英語故事教學法能有效改善以上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故事具有包容性,包容了認知、人格、生活常識、社會、經濟等不同方面,貫穿古今,既保留了古時故事的傳承性,又融合了現實故事的真實性以及科普性,能使學生親身經歷古今故事并反思故事。不僅如此,在故事中,學生還能突破空間和距離的限制,在一節英語課上就能掌握中外文化,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英語教學,能保證學生自覺地發展“最近發展區”,幫助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有目的、有意義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產生深刻的思考。英語故事教學,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能為后續開展教學分析和教學反思奠定基礎。
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入故事教學法,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豐富教學途徑,整合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增強整體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故事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性教學,更要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采取故事教學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促進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與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合理選擇故事,實現對故事內涵的深入挖掘,激發學生廣泛的思考,不斷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
英語本身人文性及故事性較強,因此教師要合理選擇故事并運用故事,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結合教學內容,創造多種多樣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英語學業水平,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形成較強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英語核心素養得以形成與發展。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各種各樣的故事,可以在第一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英語課堂中,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日常的溝通技巧。相對母語漢語,英語在語法、拼寫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枯燥,而通過故事性的教學,學生能夠在故事語篇中,揣測單詞在文章中的大義,深刻理解單詞語法之間的關系,把握文章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從而有效地學習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小學的英語故事以繪本為主,不僅包括語言文字,還包含多種多樣的圖片。英語故事將詞匯與圖片內容融合起來,教師可以根據講課內容,創設出多樣且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不同的單詞,從書本走向生活,不自覺地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可以借助故事,加深學生對單詞的理解。通過不斷的學習,學生能夠發展自身的英語思維,延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為日后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和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培養語感的關鍵時期。只有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英語和漢語的不同思維模式。而故事教學的方法通過搭建真實的教學情景,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以知識和教師為本位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與故事進行對話,引導學生滾動知識,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應用能力。
相對而言,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因此在整體故事教學中,教師要以故事中的插圖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給學生拋出一定量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已知推測未知,以此在整個預測的過程中展示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借助故事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抽象思維,能使學生整體的語言表達更具有著力點和創新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篩選故事,確保整體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符,基于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與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協助學生在故事中快速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整體的課堂效率。情智交融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英語知識與英語情感交織相融,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育人模式,避免機械性的書面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去感受英語之美,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獨特的育人價值。例如,教師在講解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上冊Unit6“At the snack bar”的“cartoon time”時,可以提前歸納前兩課時學到的點餐用語,并整合運用于實際,鼓勵學生借助“Can I help you?I'd like...”等新句型進行點餐交流;也可引導學生相互提問,提前預設Bobby 和Sam 在森林中遇到了什么,鼓勵學生積極地與周圍人進行良好交流,激發學生對快餐店的選擇和評價,促進學生多維度的學習,重視對學生品格思想的鍛煉。故事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機制不同,故事教學具有特定的情景、人物、時間等要點。在故事教學中,學生更能身臨其境,每一個故事都有自身特定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豐富的故事情節能夠吸引學生進行聆聽和閱讀。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應該合理設置故事情節。此外,故事教學還具有一定的角色性,人物作為故事中的靈魂,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個性,一般小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有限,具象能力較強,因此對故事中的人物印象較為深刻。豐富的人物形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中,確保整體教學的有效性。故事還具有一定的寓意性,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定的寓意,在簡單故事背后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能夠給學生以啟迪,充分發揮英語教學的育人價值。
英語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母語教學,教師要以最近發展區的區域理論為主,在此觀點上創造最近發展區域,引導學生分析已知知識與未知知識的關系,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搭建起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橋梁,重點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構建多姿多彩的集體活動,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拉近學生與英語之間的距離。并要在故事講解時尊重學生的個人特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突出英語故事的思辨性和開放性;合理選擇繪本內容,確保情節足夠完整和流暢。同時,教師要對故事內容進行拆解,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真正發揮出英語故事的育人價值,勾勒出故事中的不同人物特色,引導學生分析不同人物的對話。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現,在不斷重復繪本故事的過程中掌握大量的英語知識。故事教學的本質就是借助故事培養學生的思維,在基礎的故事講解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想象,自主描繪一個小故事。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中給出學生幾個基礎的人物,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故事的大綱內容進行描繪和演繹式,確保整體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形象,但也要注意整體的故事內容貼合教學大綱。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想象時,可以給出學生幾個固定的詞匯,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和鞏固相關的詞匯,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教學知識。例如,譯林版的四年級上冊Unit8“Dolls”中,主要涉及了身邊的一些物品。在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story time”為例展開教學。在“story time”中涉及了幾幅不同的圖畫,幾個重點的語句包括“She is beautiful.Her hair is long.Her eyes are big.”。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生講解she與her 的區別,鼓勵學生區別主格與賓格的區別。在講解結束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同桌對話的形式展開練習,以故事為基礎進行展開,以練習結束。利用簡單的英語小故事,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內容,確保整體課堂教學的順序性和發展性,充分體現故事教學的育人價值。
當下互聯網快速發展“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教師要綜合利用網絡資源,借助微課呈現故事,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初步欣賞。可以為學生呈現本節課中所涉及的重點,在制作微課視頻時要綜合利用PPT、flash 等多種教學軟件,合理排布插圖和文本,吸引學生的眼球。在首次閱讀后,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故事,教師要合理設置問題,綜合考量不同學生的不同層次。前幾個問題可以設置是否性問題,后幾個問題可以盡量以開放型問題為主,要求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故事,待全班學生閱讀完畢時,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作答。經過前兩個基本環節,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故事的內容和重要信息,但是對陌生單詞和關鍵句型的掌握程度還不夠,因此教師要結合故事中的語境,對關鍵單詞進行系統教學,重點解釋不同單詞的發音和含義。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可以針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實現對故事的挖掘,向學生介紹整個故事的深刻含義,確保整體的故事教學有效推進。此外,教師要加強學情分析。學情分析作為整體教學的起點和基礎,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再綜合采取問卷、評估、抽樣調查、簡單交流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為后續教學指明方向。例如,在講解譯林版四年級下冊Unit4“I can play basketball”時,在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讀出football、tennis 等單詞,正確運用“I can...、I can't...”等語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本所給的信息進行對話,帶領學生進行反復閱讀,最后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上臺表演。在小組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評價機制,分別為“I can act it correctly、I can act it frequently、I can act it vividly”,三個等級分別是我能正確表演、我能流利表演、我能生動表演。三個層次層層遞進,綜合評價了學生對故事和單詞的理解水平。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的優點,同時指出學生在表演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基礎。此外,作為英語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強對英語教師的評價,定期安排外語教師到其他地區做交流,幫助英語教師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確保整體教學的有效性。
譯林版教材具有單元整體性,基于單元整體乃至于教材整體,教師要梳理單元各板塊內容,確定單元大觀念和各課時小觀念,厘清各板塊教學的側重點和難易點、關聯性以及層次性。再探索單元之間的關聯性,保證學生在課上能夠聽懂并融情于故事,在課后能夠將知識運用于生活,深化單元育人效果,確保核心素養的落實。因此,教師可以就故事教學開展相應的主題英語活動,延長教材故事的育人價值。例如,在學習完三年級上冊Unit3“My friends”后,學生在放學的故事中認識了Mike 和Yang Ling,Mike 是個外國金發男孩,Yang Ling 是個戴著眼鏡的中國女孩,并且學會了用核心句型She's...He's...來介紹自己的朋友。故而課后教師可以開展“A friend is a second self——朋友是另一個我”主題活動,讓朋友躍然紙上。學生可以書本為范例,和書本中的每個人物交朋友。在繪制書本人物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再次認真觀察書本人物特點,加速認知書本人物,并可以觀察并臨摹自己的朋友,最后加上簡單的形容詞cool、lovely、tall 等用英語小語段進行輸出。這樣的英語主題活動充分落實了“雙減”政策,讓“雙減”走向高效化、多元化,也使多元化考核不斷深入,避免機械性的書面作業檢測,增強考核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學生在這樣的主題英語活動中調動聽、說、讀、寫、玩、演的能力,觸類旁通,促進各種能力均衡發展。
在小學故事教學中育人價值尤為重要。通過講故事激活課堂,并由故事本身滲透出的教育價值,以及教師在講故事過程中所滲透出的內在世界,能幫助學生了解故事,并能將故事運用于實際生活,融會貫通,使學生從根本上掌握并運用。作為一線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中富含的大量的故事題材,科學地學習教材,挖掘教材,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效果,促進育人價值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