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勇
父母比孩子出生早,應該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倒過來想一想,父母不可能一直陪著孩子,提供的經驗和技能是過去的,不足以讓孩子應付屬于他的未來的世界。

“老師,您好!今天的微課讓我感覺到了我對孩子有著很強的控制欲,我想約一下您,看怎么處理一下。”
親子課程分享一小時后,我收到了一位家長的微信。這位家長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她的兒子叫智霖(化名)。初次見面,她給我的印象是:圓圓的臉蛋,干凈清爽的齊耳短發,中性的穿著,一種知性的美感。
“我自己是老師,平時注重孩子品格的培養,對他日常行為要求比較高。但沒想到他這次居然帶著陀螺到教室里與同學交易,然后拿著錢偷偷地在游戲里充值。一直聽話懂事的孩子,怎么變得這么離譜了?他現在上小學五年級,班主任反映他上課經常走神,和同學經常會有一些摩擦,學習成績突然有明顯的退步。”智霖的媽媽帶著一絲憤怒,一臉疑惑地想征詢我她該怎么辦。
在智霖上幼兒園小班時,我與孩子的爸爸分手,一年后再婚,又生了一個女兒。智霖與他生父沒有任何往來,與繼父的關系一般。繼父人是挺好的,但卻經常用指責與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為此我沒少跟他爭執。
老師,您知道嗎?我丈夫簡直就像個孩子,像一個得不到需要的孩子,不停地指責別人。我感覺他是需要被關心,但是你真的去關心他呢,好像又不要。比如,問他想吃什么,回答全都不要。我甚至給他發紅包,也不收。但每次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他總是會指責和批評,弄得智霖有點束手束腳。看著他對孩子說話的樣子,真是又氣又想笑。我知道,他的話是挺有道理,就是說話方式讓人接受不了,更何況是一個孩子。我有過一段時間特別抗拒他的話語,我忍不住會提醒他,但提醒很快就會演變成爭吵。為此,我們冷戰了很長一段時間。
通過學習,我自己琢磨著,或許是我表達方式不是他想要的,我需要改變,需要再柔和一些,我需要繼續學習。現在我知道了他說話的模式,就沒以前那么生氣了。
我感覺自己是一個特別怕麻煩的人,孩子有什么事情找我,我莫名地就會著急。所以,我會要求智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情。小時候,他還挺好的,我說什么他都會照著去做,可現在越來越不像樣了。前面連著好幾個周末,我感覺心里很不舒服,看到孩子的作業,想到自己一邊要忙家務,一邊還要陪孩子們寫作業,尤其是我兒子,看到他沒有規劃地寫作業或者完成任務,我就有失控的感覺,心煩意亂。我知道越控制越失控,我也知道主要是自己的內在失控。孩子感覺到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讓我滿意,他沒有做他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把力氣都用在觀察媽媽的事情上面了。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媽媽,我作業還沒寫完,您之前都是生氣的,今天怎么不生氣啦?”那一瞬間,我意識到自己失控時的狀態,無比的羞愧。我強作鎮定地說:“我為什么要生氣呀?學習本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把我的事情做好,你把你的事情做好,如果你需要幫忙的話,媽媽是愿意的。”當我說完后,我分明感受到智霖放松的笑容,而我的心卻有針扎般的疼痛。我知道不能再跟丈夫生氣,但是心里還是會糾結,我知道孩子是能感到不舒服的。
這個周末我跟丈夫談了一些規劃的事情,然后他制訂了周末的計劃,雖然沒有按照計劃執行,但是我心里也平穩了很多。換位思考,我自己工作上也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在不舒服的時候,我希望有人能夠陪伴我安慰我,而不是聽到有人指責我批評我。所以,我就想到了孩子,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我經常批評、指責他,這個周末他做得不好的時候,我是提醒他,哪怕他到周日的晚上還在忙著趕作業,我都還是情緒穩穩的。
我最后想到一句話,要是真的能放下那顆想要操控的心,我就自由了。
在智霖媽媽碎片化的陳述中,我們可以勾勒出智霖的成長環境:智霖媽媽的高控制,生父的缺失,繼父的不成熟。小小的智霖早早明白,想要“活”下來,就必須迎合媽媽的需要,忍受繼父的批評與指責,承受與生父情感分離的痛。智霖特別懂事聽話是對媽媽有著無限的依戀與愛,因為這份愛,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發展性需要來滿足媽媽內在的平靜。
“為你我受冷風吹寂寞時候流眼淚有人問我是與非說是與非可是誰又真的關心誰若是愛已不可為你明白說吧無所謂不必給我安慰何必怕我傷悲……”
一首李宗盛作詞作曲,林憶蓮演唱的歌曲在風中飄蕩起來。
小小的智霖,他用他的行為詮釋了這首歌詞的意境,他用潛意識的語言告訴媽媽——為你我愿意接受冷風吹。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兒童會用犧牲自己內生性發展的需要來滿足照料者的需要,自體需要被閹割,漸漸地發展出一種假性自體,從而形成空洞、虛弱的真實自體。”
我們回看智霖成長的環境,主要有以下三個致命的成長缺失:
高控制的媽媽。你會發現,父母控制欲越強,孩子越無法輕松地生活。控制欲下,你得到的是一個假想的孩子。孩子正常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人格會受阻,就像是樹枝上的一個結疤,原本那里是一根粗壯的枝干,現在硬生生地被切斷而成了一個傷疤。孩子成長中的那些精神養料無法加入自體精神結構的大廈,地基不穩。所以,那些兒童時期經常受限制的孩子,長大后通常獨立性、適應性都比較差,而且往往無法獲得幸福感。因為父母的控制欲就像一把隱形的匕首,時不時扎在孩子心上。
有專家說,父母比孩子出生早,應該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倒過來想一想,父母不可能一直陪著孩子,提供的經驗和技能是過去的,不足以讓孩子應付屬于他的未來的世界。
家長教育的目的,不是通過控制孩子以緩解自身的焦慮,而是讓孩子可以獨立生活、獨立探索,過得好好的,過得比自己更好!
不成熟的繼父。亦舒曾說:“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理由很簡單,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不一定懂他們的生活。”
從智霖媽媽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孩子的繼父是一個逃避依戀型的男人,“既想要,又不敢要”是這一類型人典型的相處模式。他們獲得內在自尊的來源是不斷地挑剔別人,以體現自己的優越,維持自身的內穩態。我在前幾期的文章中寫過,一個孩子成長的心理營養包含需要獲得肯定、欣賞與認同。這是孩子內在價值的基石,是自體——自尊的蓄水池,是生命綻放的原動力。繼父的批評與挑剔讓智霖的行為表現束手束腳,這個行為背后是他無處安放的焦慮。怎么做都是錯的,自尊一直處在受挫中,無從發展出良好的情緒智力,更不要談學習力了。
缺失的生父。我們的嬰孩從母親溫暖的子宮一出生,就開始著生與死的生命主題。當他們弱小而無法處理自身的恐懼時,會借助想象的方式與父親融合,通過融合獲得父親的力量來達到內在的安寧與平靜。新聞中曾報道過一個留守兒童,在介紹他父親時,說父親擁有很多財富,包括多輛豪車,事實上他父親只是在外地工作的一名打工者。這名兒童就是保有了嬰兒期的理想化夸大父親的形象以獲得內在的力量。他的說謊不能用純粹的道德評判,而是一個孩童渴望擁有力量以抵消內在恐懼的表達。智霖成長過程中缺失的生父,成為成長過程中的痛。
生命經由成長而成熟,因成熟而成人,愿天下父母都能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都能為孩子的成長“擋風遮雨”,而不是讓孩子甘愿“為你我受冷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