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實驗幼兒園 葉友靈
大班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到了小學,幼兒將接受系統的數學課程學習,小學的數學課程不再像幼兒園那樣以游戲為主,難度也會明顯增加,對幼兒的抽象思維也有要求。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的教學環境,幼兒教師應當用科學的方法對幼兒的數學思維進行訓練,幫助幼兒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知識的學習,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總之,教師要重視對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發展的指導以及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
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比幼小銜接數學教育的現狀,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兒銜接工作存在的缺陷。本文將分別從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兩個方面入手,探索可操作的、可以幫助幼兒加快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的教育方法。并指導幼兒對特定的數學思維進行反復訓練,真正理解數學的思維邏輯,體會到數學的妙用。教師通過直觀地觀察和操作感知形狀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幫助幼兒建立起他們的邏輯思維體系,激發幼兒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幫助他們順利進入小學課程的學習系統,更好地適應小學的數學教育。
一些幼兒園在數學課程的教育過程中出現偏離《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的問題,即幼兒數學教學課程小學化,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超出幼兒可接受的范圍、學習目標功利化、注重學習結果而忽略思維過程、將數學任務化而不是將數學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這樣的數學教學會加重幼兒的學習任務,減少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甚至會因為學習困難失去信心,對小學學習產生恐懼心理,這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影響。
從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上看,小學數學課程加強了在內容、結構上的難度,但與幼兒園的數學教學課程內容相比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如對數字1~10的認識、簡單的加減法計算等。部分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學的時候跳躍性較大,不注重對數學邏輯的分析,直接帶幼兒解決數學問題。但如果只讓幼兒接受小學化的學習和做題技巧訓練,只能讓幼兒學會怎么用機械的步驟解題,他們對數字之間的關系、概念以及數學規則等都不理解,學習缺乏能動性,因此在面對理解性較強、思維步驟較多的題就會出現困難。
目前幼兒園相比以前會更加頻繁地開展家園合作教學活動,但實際上,家園合作有時是教師單方的輸出。因此,在幼小銜接數學教育中,家長沒有辦法同步幼兒在幼兒園接受教育的具體情況,與教師缺乏交流和同步,無法融入家庭教育幫助幼兒訓練幼兒在幼兒園所學的數學知識。另外,也有的家長對幼兒的教育不重視,因此對幼兒園教師交代的教學任務或者準備工作完成得不積極,導致了幼兒在家里受到的教育與幼兒園不一致。幼兒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支撐,也不能完美地銜接在幼兒園的課程。
幼兒教師應該做一個好的合作者和服務者,在專業上針對家長的誤區和認知盲區為他們提供的幫助,傳播新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理解教育趨勢,一起布置一幅教育藍圖。
例如,幼兒園可為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家長開展講座,幫助家長認清在幼兒幼小銜接學習上的誤區,了解、學習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心理特點,對自己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需要有所了解,并能做出科學的教育引導。
在數學教育方面,教師可以向家長介紹一些在家也能進行的教學活動,讓家長獲得操作性強的教學經驗,鍛煉學前大班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方法。
相比而言,家長與幼兒單獨相處的時間更多,更容易將幼兒的數學學習生活化和游戲化,對幼兒園所學的知識在家庭、學校和生活之間進行遷移,做到學校學、家里練、生活用的學習方式。家園合作是學前教育的關鍵一環,家園合作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用微信、騰訊QQ 等平臺將幼兒在幼兒園所學的東西分享給家長,讓家長在生活中利用相關的事物對幼兒進行指導,引導幼兒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數字”之后,教師將這一學習內容通過微信呈現給家長,那么家長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利用身邊的一切有關數字的事物與幼兒進行互動,如公交車上的數字、家門的門牌號、車牌號、小區門口的郵政編碼等,讓幼兒試著辨別并念出上面的數字。另外,教師應該給家長提供一個輕松和諧的交流、合作環境,鼓勵家長主動地與教師交流,相互提出建議,根據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提供與家庭教育相符合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解決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困難,創造無隔閡的交流環境。
根據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教學的目標應該遵循知情合一的教學原則,即將幼兒的認知發展和情感發展融為一體。這表明教師不僅要讓幼兒對數學認知的能力獲得發展,還要讓幼兒對數學的學科產生興趣,有對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并通過數學學習影響幼兒自身的思維習慣、態度和選擇行動方針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思維訓練時,應該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引導幼兒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探究數學的規律,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以下為混合型數學認知指導的教學案例。
例如,教師給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套多功能插板,先讓幼兒觀察插板的樣子,對開展“一起填滿插板”的游戲課程進行導入。幼兒對這個游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后,教師就可以布置新的任務,引導幼兒區分不同的顏色和圖案,有規律地排列這些插棋。教師還可以依據有規律的插板圖案拿掉幾個棋子,讓幼兒逆向思考,尋找規律進行補缺,鍛煉幼兒的群集運算能力。引起幼兒對這一插擺活動產生了足夠的興趣和游戲熱情后,教師可以利用旗子帶領幼兒聯系十以內的加減法,數數、制作統計表等知識,利用游戲的操作性引起幼兒的興趣,并將數學訓練融合到游戲活動中。
再如,教師還能帶領幼兒玩塑料棒、火柴棍拼接游戲,通過任務化學習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一個長方形幾條邊?”“可以怎樣將2 個或4 個等邊直角三角形進行拼接?”“12 根塑料棒能擺出幾個正方形或者三角形?”,以此讓幼兒擺一擺,鼓勵他們嘗試多種擺放方法,為幼兒展示多種多樣的圖形和組合。
對3~6 歲的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的第一需要。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將數學內容滲透到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做游戲的同時得到數學思維的發展,從而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熱情。數學與孩子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情境作為素材設計游戲,讓幼兒在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和妙用。用游戲和知識結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讓幼兒主動學習新知識或者鞏固舊知識。數數是幼兒教學中比較重要的技能培養,如果教師機械地讓幼兒鍛煉數數的能力,幼兒能難保持興趣,但是如果把數數作為手段,完成游戲作為目的,就會收獲加倍的效果。例如,教師開展尋寶游戲,準備從大到小的數個數字密碼箱,大箱子里套中箱子、中箱子套小箱子,小箱子里放一些禮物或者零食,而每個箱子的密碼就是箱子上貼著的物品,如3 個蘋果、5 個雞蛋、1 個娃娃,密碼就是351。幼兒只要數出來,一個個打開箱子,就可以得到里面的物品。這種方法可以練習數數的能力,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尋寶的感覺,還能讓幼兒積極地練習數數。
數學不僅僅是一門涵蓋許許多多概念的學科,同時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盡量地運用直觀的方式將數學實際化、工具化,讓幼兒看到數學、理解數學、將數學融入生活中。生活化游戲就是很好的方式,它不僅可以帶幼兒復習數字知識,還能培養幼兒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習慣。例如,幼兒都很清楚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教師就可以設計熟悉數字書寫形態的游戲,將全班幼兒進行分組,每12 人為一組,其中一名幼兒說電話號碼,其他幼兒做監督員。每組旁邊都有若干張寫有0~9 的數字卡片,當一名幼兒說出電話號碼后,每小組按順序拿到相對應的數字站成一排。正確的話,由說出電話號碼的幼兒按響音樂鈴聲,不對的話則播放“對不起,您撥打的是空號”的錄音。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新奇有趣,幼兒還能在游戲中無意識地重復聯系對數字形態的反復辨別訓練,增強了幼兒對數字形態的熟練程度。
游戲設計的目的是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因此,教師設計游戲時不能只考慮玩,還要讓幼兒學到一定的知識,這樣的游戲才是真正意義上有價值的游戲。《指南》建議:購少量物品時,要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參與計算和付款的過程。所以在教學幼兒掌握10 以內的加減運算時,超市購物游戲是個很好的訓練方法,櫥窗內放有標有價格的商品,教師讓兩名幼兒做收銀員,其他幼兒當顧客,每名幼兒手中都有標志為10 元的購物券,他們可以自由購物并將購物花的錢寫在小黑板上。收銀員需用掰手指、列算式、心算、撥兒童計數器等方法算出找零的錢數并給顧客相應的代券。小顧客為了保證找零沒有出錯,也要自己計算檢驗一遍。這樣的游戲既讓幼兒熟悉了10 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又能讓幼兒感受到數學的妙用,還能培養不亂花錢的習慣。
數學中有關立體圖形、空間結構、高矮比較、對稱等抽象知識都可以在構建游戲中體現出來,數學教學就是要將知識融合到幼兒的實際操作中才能讓幼兒更好地養成數學的思維習慣。對圖形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操作、觀察、尋找探索規律,而不是死記硬背。
例如,壯壯以兩根高高的四棱柱為支撐,架上了一根細長的長方體積木,并分別在兩端豎起了拱體積木,中間擺上楔體積木,接著在楔體積木與拱體之間分別倒扣上兩只紙杯,從旁邊挑出了一些圓柱體積木,將兩條長四棱柱以及等高的楔體放倒平鋪在地上,然后豎起兩個圓柱體做支撐體,在上面再加了一層橫放的四棱柱。再下一層,壯壯不再用圓柱做支撐了,而是用兩個倒扣的紙杯放在四棱柱的兩端,并再往上加了一層這樣的結構,還在第四層的兩端正放了兩個紙杯,又分別在上面放了兩個楔體積木,然后在中間放了一個扇形體,蓋上一個拱橋積木將扇形體“包裹”起來。接著,他又拿了一些長方體,開始對他積木的底部進行修飾,他將長方體由長到短的順序在地面上做了一個平面塔,觀察了一下,更換了他最頂部的構建材料,做了一個新的中心頂,然后繼續對底部進行修飾,像是要做一個門,然后壯壯又在四周找其他的工具,用兩個圓柱體、兩對三棱柱對頂部進行修飾。然后爬到了他的作品面前進行觀賞,壯壯的構建工作像是結束了,從整體上看,壯壯的作品有一種對稱美感,而且每一層的兩端都被填滿了。
通過這類游戲,幼兒不知不覺地對圖形的特點進行了摸索,對長短、高低也進行了比較,還接觸了四棱柱、圓柱體、長方體、扇形等多種圖形,這對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圖形認知能力、概念理解基礎都進行了強化。
幼小銜接背景下數學思維訓練不僅為幼兒提供了數學知識的學科準備,而且還培養了幼兒的數理思維,提高了幼兒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不僅能幫助幼兒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還能將這些知識或者技能用于幼兒的生活和游戲活動中,為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添磚加瓦,用知識拓寬了幼兒創新的空間。
